“怨恨政治”给日本大选蒙上阴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7 11:55 1

摘要:《日本经济新闻》8月5日文章,原题:移民太多和过度旅游,“怨恨政治”如何使日本大选蒙上阴影 日前举行的参议院选举或许是日本历史上首次将移民问题置于核心地位的大选。为了赢得席位,一些规模较小、相对较新的政党如参政党,散布了针对外国人的煽动性言论。于是,参政党在参

《日本经济新闻》8月5日文章,原题:移民太多和过度旅游,“怨恨政治”如何使日本大选蒙上阴影 日前举行的参议院选举或许是日本历史上首次将移民问题置于核心地位的大选。为了赢得席位,一些规模较小、相对较新的政党如参政党,散布了针对外国人的煽动性言论。于是,参政党在参议院的席位从1席增加到15席,赢得了12.5%的比例代表制选票。这一比例几乎与通常被视为最大反对党的日本立宪民主党持平。这种空洞的竞选策略缺乏事实依据、充满负面情绪,如何在日本选民群体中迅速且有效地引起共鸣?笔者想到了一个词——“怨恨政治”。

新兴政党钻了空子

参政党投机取巧地将移民问题政治化,点燃了“怨恨政治”的火焰。日本政府在劳工移民和过度旅游问题上的矛盾态度和无效政策,很容易成为新兴政党攻击的靶点。执政的自民党在优先发展经济增长的同时未能解决民众担忧和顾虑,被新兴政党成功地钻了空子。

几十年来,日本政府的官方立场是欢迎具备一定技能的外国劳工和留学生,但同时限制蓝领工人的移民途径。随着日本社会老龄化导致农业、渔业、建筑业、制造业、护理和养老等行业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政府逐渐发现自己不得不勉强向外国工人敞开大门。特别是自1990年移民法改革以来,每年都有数十万“临时外国工人”以“技能实习生”或“产业研修生”等名义进入日本,而他们并未被承认为合法移民。

2019年,日本移民政策悄无声息地彻底扭转。为了填补一些传统上被认为是低中等技能的行业日益严重的劳动力短缺,日本政府引入了名为“特定技能”的留日资格政策。符合部分“特定技能”的外国劳工现在可以无限期地留在日本,并允许配偶和子女随行。截至2024年底,长期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数量达到370万,比1990年增长了两倍多。尽管他们仅占日本总人口的3%,远低于其他七国集团国家的比例,但对于一个高度推崇“同质化”的岛国来说,这仍然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

假新闻勾起对外国人怨恨情绪

日本既没有基本的移民法,也没有专门负责领导和协调整体移民政策的中央政府部门。尽管在出入国在留管理厅的主持下,日本每年都会更新一份名为《外国人接纳与共存综合措施》的政策战略文件。然而,针对外国人的日语教育、文化指导和各种形式的援助基本上都由地方政府、志愿者组织和一些中小企业自行承担。

更糟糕的是,过度旅游令日本人对外国人的情绪更加复杂。2003年,政府开始以“欢迎来日本”为名积极推广入境旅游,却从未考虑过对当地社区的影响。2018年和2019年,外国游客数量达到3100万。经过疫情期间的暴跌后,在日元疲软的推动下,2024年这一数字迅速反弹至近3700万。用于管理涌入游客的社会基础设施未能跟上旅游业发展,一些日本居民对日益增长的外国游客越来越警惕。与在日本生活、学习或工作的移民不同,部分国际游客缺乏语言技能,对当地规则、共同习俗、悠久传统和行为规范知之甚少,对日本居民造成一定困扰。

如今,日本社交媒体上关于“外国人问题”的错误信息和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如“非法移民数量激增”“外国人让日本的安全状况恶化”“外国罪犯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外国人被免除纳税义务”“外国人滥用日本的社会福利制度”“外国学生的待遇比日本学生好”以及“由于廉价的外国劳动力,日本国民的工资一直涨不上去”……这些说法要么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要么缺乏相关部门公开的官方数据支持。然而,它们显然勾起了部分日本人对外国人的怨恨情绪。

警惕退回“孤立主义”

参政党轻而易举地利用了近750万日本选民的沮丧和不满,其发起的“日本人优先”运动不仅让外国人成为“便捷的替罪羊”,还成功地传播了“日本政府优先考虑外国人而非日本国民,只有参政党才能纠正这种不公现状”的毫无根据的言论。一些传统媒体在竞选活动后半段才后知后觉地进行事实核查,试图澄清社交媒体上泛滥的虚假新闻,但为时已晚。知名媒体、专家越是试图纠正这些错误信息,参政党的拥趸就越是固执己见。

对此,政府必须向公众发出清晰直接的信息,即移民对于日本主要产业和社会福利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以防止移民问题被政治化。其次,现在是时候采取强有力的移民融入措施了,包括义务日语教育和文化指导项目,由中央政府提供充足的预算支持,并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用人公司之间明确分工的前提下实施。可以效仿一些西欧国家,规定某些外国人应达到一定的日语水平和参与社会融入项目的前提下才能移民。最后,政府需要采取创新措施来解决过度旅游问题以及虚假信息问题。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移民管理措施,日本将退回“孤立主义”。(作者桥本直子和保罗·J·斯卡利斯,白鹭译)

来源:枢密院十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