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人情如棋、变化莫测的时代,老实的人就像一汪静水,藏在世界的某个安静角落。
在这个人情如棋、变化莫测的时代,老实的人就像一汪静水,藏在世界的某个安静角落。
你是不是也曾这样?开会时总是“我认为、我觉得”同事闲聊又习惯性地“我其实…”家里聚会时,“我想、我愿意”挂嘴边。
仿佛每句话,都必须由“我”来铺垫。然而,这些表达,很容易让你变得透明可忽略,就像墙上的壁纸,安稳、温顺,却很难被人真正注意。
老实不是缺点,但习惯性把“我”放在最前面,却容易把自己圈在“自我设限”的牢笼里。
你有没有发现?你越是在群体中弱弱地表达“我怎么想”他人反而愈发漠视;当你说“我很委屈”家人有时还会觉得你矫情。
渐渐地,“我”成了无形的屏障,把真实想法封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许多中年人的无力感,正是从一次次说“我”开始的。
很多人都这样:一边在家庭与工作的夹缝中努力周旋,一边因为太懂照顾别人,又不知如何为自己争取。
当内心需求刚浮现,第一时间却用“我没关系”“我能忍”“我不能麻烦大家”来压下。
不知不觉间,我们把委屈咽进心里,只剩下一句句“我”开头的低声自语。
正如歌词:“生活的账单无人替你签字,最后署名还是你自己。”
但真正善良和老实的人,往往最容易被误解成“没意见” “不会拒绝”。
不是因为他们软弱,只是已经太习惯先想着别人,常常忘了自己也值得拥有更轻松自在的人生。
试着,请把“我”字省下来一些。
下次说话,不妨换个方式,把关切点从自己转向事情和结果
以前常说:“我认为这个方案挺合适。”
不妨改成:“这个方案确实有优势,采用起来效果应该不错。”
以前总说:“我被分配的事情太多了。”
可以改成:“最近任务繁重,需要适当增加人手。”
你看,当你的措辞不再围绕“我”,大家反而更关注你的意见与事实,不再觉得你在抱怨,也更容易获得认可和支持。
学会减少“我”字,是给自己松绑。
心理学上,这叫“外向关注”不再时刻揪着自己的感受,而是把目光和力量放在整体氛围上。
当你开口是“这方面确实需要加强沟通”而非“我觉得沟通不够”,其实也是自信和成熟的体现。
你不是玻璃心,而是在慢慢成为那个能照亮身边人的人。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其实更多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那道由“我”堆砌的墙。
人到中年,更要懂得分寸:该争取时勇敢站出来,能退让时也坦然成全。
不必藏着自己,但要学会用更智慧的表达,让别人看到你的价值。
老实,永远不是软弱,而是自己的底气。
再艰难的生活,也别忘了疼惜一下自己。
哪怕偶尔反驳,也不是叛逆,只是在争取界限;偶尔示弱,也无需自责,这只是允许自己喘口气。
有诉求时大胆说出来,也学会坦然接受别人的拒绝。
那些在家庭、工作之间奔波不停的人,其实已经很努力了。
试着把“我”收一收,用一种不卑不亢的表达方式,你会发现,自己也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周围的人也许会惊讶:“你变得不一样!”其实,是你更懂得在生活里定位自己。
正如一句话所说:“坦然接受平凡,但绝不放弃追梦。”
每个人都值得以舒展的身姿前行。
亲爱的你,中年应当温柔且有力量。
从今天起,聊天时少用“我”字开头,把美好融进一句句温和的话语,让人生更有底气、让幸福蔓延在细微之处。
未来路上,希望我们都更勇敢、更加自在。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