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6日,安徽省宿州市委机关报《拂晓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刘丽一行,在《驻马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王承等陪同下,到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开展“红色记忆——一张报纸的抗战”寻根采访活动。
8月6日,安徽省宿州市委机关报《拂晓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刘丽一行,在《驻马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王承等陪同下,到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开展“红色记忆——一张报纸的抗战”寻根采访活动。
1938年9月29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彭雪枫在竹沟组建了新四军游击支队,创办了《拂晓报》,亲自题写了报名,撰写了发刊词《拂晓报——我们的良友》。创刊词说:“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要到来的意思。”具体工作由新四军游击支队宣传科科长王子光负责,编辑是阿乐、单斐、易河等。
创办之初,条件极其艰苦。报社的全部家当仅有两支铁笔、两块钢板、两桶油墨、一块木板、一把油滚和半筒蜡纸。油墨用完了,就用锅灰调棉籽油来替代,《拂晓报》就这样创刊了。创刊号只印了30份,后又补印了30多份。第一期除创刊词外,还刊登了阐明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文章,《东进誓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人都是战斗员》《行军注意事项》等。
《拂晓报》创刊第二天,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竹沟出发,向豫东抗日前线挺进,《拂晓报》随部开启了新的征程,一路详细记录战争实况,彭雪枫将军等人撰写诸多针对豫东战事的文章,在豫东乃至全国广为流传,据统计,彭雪枫将军在《拂晓报》发表文章60多篇,为抗日斗争提供了精神力量。
在不断努力下,报纸实现了从草纸三版不定期出版到新闻纸四开四版三天一期的转变。印刷技术也不断提升。《拂晓报》凭借精彩内容和独特风格,发行范围不断拓展。在根据地内,它是军民爱不释手的读物,照亮了艰难奋斗中人民的希望。其影响力还延伸至根据地外,辗转运送到重庆、西安,发行到昆明、贵州等地。甚至跨越国界,寄发至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1939 年 12 月,《拂晓报》出版百期纪念专刊时,毛泽东同志发来贺信并题词“坚持游击战争”。《拂晓报》成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展现中国军民抗战士气的重要载体,备受各方赞誉与重视。
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将军在商丘夏邑县八里庄指挥围歼国民党李光明部的作战中不幸牺牲,年仅37岁。1946年夏,《拂晓报》出版至1000期后,为纪念彭雪枫同志,报纸改名为《雪枫报》,以此铭记他的功绩,让“拂晓”精神永远与这份报纸相连。新中国成立后,她成为安徽省宿县地委和蚌埠地委机关报。1972年6月停刊。1981年1月1日复刊,目前是安徽省宿州市委机关报。
在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接待室,刘丽一行与《驻马店日报》社陪同领导和馆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共同回顾了《拂晓报》创刊于竹沟,在炮火连天的斗争环境中传播党的声音,记录战争实况,激发军民斗志,夺取全民族抗战胜利发挥的重要作用。刘丽社长说,我们前来竹沟开展“红色记忆——一张报纸的抗战”寻根采访活动,目的在于发扬“拂晓”精神,接力彭雪枫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未竟事业,用战争年代的革命豪气办好宿州市委机关报——《拂晓报》,高扬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时代力量,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座谈结束后,馆社双方互赠了革命读物和纪念品,刘丽社长一行参观了《竹沟革命斗争史》基本陈列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复原陈列。
来源:凤凰天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