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将之后、水泊梁山阮小七第二十七代传人……近日,一名声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引发网络质疑。记者注意到,在中国科学院官网目前公布的院士名单、外籍院士名单、已故院士名单以及已故外籍院士名单中均查无此人。公开资料显示,“阮少平”近年来曾在多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将之后、水泊梁山阮小七第二十七代传人……近日,一名声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引发网络质疑。记者注意到,在中国科学院官网目前公布的院士名单、外籍院士名单、已故院士名单以及已故外籍院士名单中均查无此人。公开资料显示,“阮少平”近年来曾在多省区公开露面,至今年7月仍有活动。(8月5日澎湃新闻)
“阮少平”现象最触目惊心之处,恰是其骗术之拙劣与得逞之轻易。他不需要高仿证件,不需要精深学术背景,甚至不需要在中国科学院官网留下丝毫痕迹。仅凭一份粗糙的PPT、几个浮夸头衔和一副“气场强大”的做派,就能让多地学校、企业乃至公立医院争相邀约,主动奉上场地、费用与宣传资源。在罗浮山泰学学校,他被称为“带领中国顶尖科技教授”为学校赋能的导师;在博罗县中医医院,院领导更期待他的到来能为医院“建设发展迎来巨大推动”。这些单位集体陷入了一场自我催眠。
阮少平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从“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买卖产业链,到假教授在高校开讲座,学术头衔的异化已成顽疾。要根治此类乱象,需从三方面着手:其一,建立院士信息共享平台。目前,院士信息只存在于中国科学院网站,查询范围有限。可以考虑打破部门隔阂推出“学术身份核验系统”,将院士、教授等头衔纳入实时可查的数据库。公众只需输入姓名,即可验证其学术身份的真实性,彻底堵住伪造PPT的漏洞。
其二,完善法律追责体系。阮少平的行为已涉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招摇撞骗罪”,其伪造军衔、虚构抗疫经历更可能触犯“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司法机关应对此类案件从重处罚,形成造假必究的震慑效应。
其三,重塑社会评价标准。公众需摒弃“唯头衔论”,转而关注个体的实际贡献。真正的院士,其价值体现在实验室的攻关与科学的突破。当社会评价从“看帽子”转向“看成果”,假权威便失去了生存土壤。
“阮少平”的倒掉不应成为闹剧的终点。倘若仅满足于处理个案而不破除“唯头衔论”的迷思,下一个骗子只需复制同一套PPT模板,便能再次撬开信任之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怀疑的勇气与核实的能力。因为,当学术光环沦为骗局道具,受伤的不仅是某个假院士的尊严,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根基。(关东客)
本文来自【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