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幸福是什么?有多少种模样?河津市下化乡的南桑峪幸福小区恰如其名,让记者时时处处体味到泉出幽篁、细流涓涓的幸福感。这样一张“幸福考卷”,南桑峪村党支部已接续作答了17年。幸福之树,早已在这里深深扎根,且枝繁叶茂。
幸福是什么?有多少种模样?河津市下化乡的南桑峪幸福小区恰如其名,让记者时时处处体味到泉出幽篁、细流涓涓的幸福感。这样一张“幸福考卷”,南桑峪村党支部已接续作答了17年。幸福之树,早已在这里深深扎根,且枝繁叶茂。
遥想2008年之前,栖身于吕梁山腹地采煤沉陷区的村民,脚踩叫人忧心的土地,怀揣对前路的迷茫。自2013年完成整体搬迁入城,南桑峪村党支部强化凝聚力、提升战斗力、合成向心力,实现了全体成员由外而内的蝶变与跨越。今日之南桑峪,已荣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山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殊荣,村民也早已走出地质灾害的心理阴影,彻底完成了从“忧居苦山民”到“乐居新市民”的深刻转变。
工作人员在南桑峪村便民服务中心为村民办理业务。 特约摄影 姜 桦 摄
南桑峪人满满的幸福感,就生动体现在他们的鲜活日常中:适龄劳动人口实现95%的就业率,稳稳托起现代市民生活的应有内涵;常态化评树身边榜样,累计涌现588户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崇德向善之风浸润到社区每个角落……
规矩背后有温度
告别深山,迁入新居。现代化的楼宇,遇上了“新市民养成”的挑战。2013年整村搬迁后,部分村民旧习难改:垃圾随手丢、楼道堆杂物……更令人揪心的是,老年公寓里生活舒适的老人,却少了子女探望的身影。“搬新家易,树新风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伟刚深知,这考验着党支部重塑信任、凝聚人心的智慧。
如何让村民既守规矩,又感受暖意?党支部研究制定了《南桑峪村“四免两补”福利考核享受办法》。这份“民生礼包”分量十足:全体村民免交物业费、暖气费、校车接送费、老年公寓吃住费;中高考优秀学子奖励1000元至5000元;每人每年补贴100元医保费。然而,要享受到这份福利,必须先过“文明考核关”。
“免费住老年公寓、娃考学有奖励,最终受益的是大家。”福利考核刚发布时,支委委员王选鹏挨家挨户耐心解释,“遵守村规、常回家看看老人,都是‘考核项’。咱村立规矩不为管人,是为共建共享更美的家园!”
这份将福利与文明精准挂钩的“暖心契约”,打开了治理新局面。“考核台账”成为社区文明的忠实记录:违规停车扣5%福利、乱扔烟头受警告……好人好事、捡拾杂物等台账同步建立,积分激励文明,“四免两补”约束陋习,导向鲜明。变化,大家看得见,7号楼楼管杨铁梅也深有体会:“这制度好哇,对自己有利、对大家好的事,乡亲们当然愿意做。起初靠奖励激励、扣分约束,如今已养成习惯自觉维护了。”
党支部旗帜鲜明将“文明”铸为治村之魂。“你家里奉养一位娘,老年公寓奉养着几十位娘!”村民质朴的话道出了党支部一班人的初心。南桑峪村老年公寓为75岁以上村民提供免费吃住,主体及细节设计、一应设施配备均以适老化为首要标准。村委委员、公寓负责人王洋洋团队每周细致巡查。每周六“子女回家日”,要求子女为公寓老人洗脚、整理被褥,由居民组组长监督并拍照“留痕”。“开始有年轻人嫌管得宽!”王洋洋回忆道,“我说拍照是提醒责任。上了‘孝子贤媳’笑脸墙,老人光彩,你也光荣。规矩是硬的,人心是暖的,咱得让孝心‘看得见’。”新婚夫妇婚典次日“拜高堂”仪式,聆听村史,到村老年公寓给老人敬喜酒、发喜糖、送祝福,学习老人勤俭持家的传统,取得小家真经,和谐融入大家庭,让孝道文化在温情中有效传承。
“制度不能是冷冰冰的条文,得有温度,让人心服口服。”李伟刚认为,用清晰、公平、温情的规则立信,是赢得共情与信任的关键。
网格撬动大资源
面对新社区“资源少、抓手缺”的困境,单靠村组干部十几个人,如何精准回应数千户需求?这考验着党支部一班人的组织能力与智慧。
提起原来的党支部书记王国清,南桑峪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他是当年带领乡亲“挪穷窝”的领路人,为了让大家住进如今敞亮的新家,他四处奔走募捐集资,掏心掏肺为村民办实事。
改变,源自老书记对这片土地和乡亲的深刻理解。王国清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空想,而是习惯扎进村民堆里唠家常。“我是穷人的孩子,知道乡亲最需要什么。”他觉得,最好的“土办法”往往来自最了解情况的乡亲。在党支部周密部署下,一套源于群众智慧的“楼管—网格员—民调会—‘两委’会”四级联动机制迅速建立。党组织是核心枢纽,3名专职网格员和24名楼管成为遍布小区的“神经元”,他们每月定时“家访”,既是政策的“小喇叭”,更是民意的“活账本”。
机制的活力在解题中迸发。网格员和楼管敏锐捕捉到共性诉求:搬迁十余年,许多住户窗户老化漏风。村“两委”迅速研判,果断启动惠民改造: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为村民更换保温隔音双层玻璃断桥铝窗户,并邀请设计师逐户上门,按房屋结构和主家心意个性化定制。“盼亮堂用大玻璃,怕冷可加密封条。”王选鹏说,“网格上报的问题,要解得贴心、解得漂亮。”刚换好玻璃窗的村民李瑞丽真诚点赞:“价格公道,设计贴心,太省心了!”
联动机制的“中枢”是党支部倾力打造的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左晓亮是“全能管家”:“电摩充电、刷脸门禁、车辆登记、水电暖代交、好人好事报备、红白事登记、调取监控、养老认证、医保代缴、信息查询,在这里一站式搞定!”最让村民安心的是覆盖全小区无死角的“天网”——130多个高清摄像头织就安全屏障,加上党员带头的24小时巡逻队,共同成就了“零信访”“零盗窃”的满分成绩单。
“乡亲的事,再小也是心头大事!”王洋洋说,“我们的工作环环相扣,物业群随时报备,网格员、楼管常开会研讨,辛苦是辛苦,可看到问题解决、大伙满意,值了!”
联动机制出显效。党组织主导的这张“联动网”,保障了有限资源对需求痛点的完全覆盖。“解决一个问题,就要挖出背后的一类需求。”王国清说,“联动起来,把散的人心、散的资源拧成一股绳,小网格照样能办出暖心事、干成大事业!”
凝心夯实新图景
上下同欲者胜。治理效能的深层动力,源于精准把握绝大多数成员的核心诉求——让每位村民在尊重、关爱与价值实现中,共建共享幸福家园。
文明的底气,深植于物质的丰盈与生活的便捷。然而,搬迁下山改善了人居环境,如何让村民“留得住、发展好”成为关键考题。
党支部为村民擘画好蓝图。山上点绿成“金”,流转3000余亩土地发展花椒、核桃等特色经济林,村里每亩补贴400元,荒坡变身“绿色银行”;山下精准“乐业”,帮扶孵化40余名创业带头人,带动百余人就业,成立劳务派遣公司,进行免费带薪技能培训,输送400余名技术工人,实现“劳力”向“技工”转型。村集体投资入股,2024年集体收入突破500万元,为民生福利注入“活水”。村民人均年收入,从搬迁前的7500元跃升至3万余元。产业兴、集体强、百姓富,坚实的物质根基,让崇德向善的“老传统”在“新家园”焕发持久生命力。
真正走上了共同富裕康庄大道的南桑峪人,依托党支部坚强领导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自治热情喷薄而发。“一家有难、全村支援”。截至目前,村民累计自发捐款逾5000万元支持集体事业。党员骨干带头,青年涌入“心连心”互助社、“大雁”服务队,“一起干”成为守护家园常态。同时,民主法治融入日常,民调会依法化解邻里纠纷,“法律明白人”走家串户普法,村务公开栏阳光透明,民主协商凝聚共识,让“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实至名归。
“大爱铸就和谐,孝道注解幸福”,成为南桑峪最醒目的标志。党支部倾力营造浸润式孝德氛围:投资建设“酒店式”老年公寓,75岁以上老人免费拎包入住;道德讲堂定时开讲,讲述的全是发生在身边的孝亲故事;“笑脸墙”是注目的焦点,闪耀着“孝子贤媳”“文明家庭”风采光华;“文教墙”以内涵取胜,默默力推着精选的德孝箴言。老年公寓不仅是颐养天年之所,更是孝德教育的中心舞台——新婚佳偶“拜高堂”仪式庄重温馨,大学生志愿者为老人读书唱歌其乐融融。文明新风,于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25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南桑峪村被表彰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明村镇’这块牌子是荣耀,更是千钧重担!”李伟刚在党员大会上声如洪钟,“我们要对得起‘全国文明’四个大字,从日常一言一行抓起,一点一滴做实,让文明成为南桑峪最鲜亮、最持久的底色!”
记者 姜存师 郭瑞倩 游映霞
本文来自【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