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享单车”到“智慧交通生态圈”,常州青年逐梦科技创业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7 11:22 1

摘要:走进位于常州荆川路上的江理工大学科技园,年轻工程师们正在调试各种精密仪器,显示屏上跳动着一组组实时数据。这座立足高校人才、技术与学科优势,通过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创园区,学术氛围浓厚。园区重点聚焦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功培

走进位于常州荆川路上的江理工大学科技园,年轻工程师们正在调试各种精密仪器,显示屏上跳动着一组组实时数据。这座立足高校人才、技术与学科优势,通过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创园区,学术氛围浓厚。园区重点聚焦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近两年实现销售额近亿元。

在江苏理工学院宿舍楼下,一排亮眼的“7MA小红车”整齐停放着,车身火红,银标闪亮。不时有学生掏出手机,对着车身上的二维码一扫,“嘀”的一声轻响,车锁应声弹开,骑上就走。这便捷一幕的背后,是三个同样从这里毕业、痴迷骑行的年轻人——张清惠、鲁广桂、张优,将“僵尸车”管理痛点变成创业支点的创业故事。

每年毕业季,大学校园都会新增一批被遗忘的自行车。它们无人认领,往往满身锈迹、布满灰尘,因零部件缺失或车主毕业离校而被弃用。这类“僵尸车”的不断堆积,给在校学生停放车辆造成困扰的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出了一道难题。

“我一直是骑行爱好者,毕业时,看着身边同学带不走的自行车就那么扔在车棚,风吹雨淋,最后变成废铁,心里真不是滋味。”在公司略显拥挤的办公室里,常州柒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清惠告诉记者。2016年,刚刚踏出江苏理工学院校门的他并没有立刻汇入求职大军,而是和另外两位热爱骑行的校友因为共同的骑行爱好和对母校的情结,凑在一起创业。

“堆积在校园内的‘僵尸车’,如果能合理运用,我们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创业契机。”合伙人鲁广桂补充道,校园内部短距离出行,自行车其实是最灵活、最环保的选择,市面上已有的共享单车,要么需要押金,要么运营模式不完全适配校园封闭管理的环境。

“当时我们就考虑为什么不利用这些被遗弃的资源,做一个真正属于校园、服务学生的共享单车?一个不需要押金,只要是校内师生,就能轻松使用的共享单车。”张清惠说,2016年的暑假,他们向母校争取到了首批500多辆废旧无主自行车的处置权。“特别感谢的是母校对我们三人创业初期的支持。”张清惠语气诚恳。学校不仅提供了废旧自行车,更在场地、政策上给予了初创团队宝贵的支持,这种信任成为他们坚持下来的重要动力。2016年9月开学季,首批打着“随骑随停,改善出行”口号的小红车正式投放校园。没有繁琐的押金流程,学生只需通过手机,输入车身上的车牌号,就能即时获取开锁密码,一天封顶两元。“业务开始后,学生的接受度远超预期,当时平均一天1000多单,每辆车每天能被用上十几次。”张清惠回忆道。

但这仅仅是开始。从“复活”僵尸车起步,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他们三人创立的常州柒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共享单车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深。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单纯的车辆投放只是第一步,校园交通的安全和秩序管理是更深层次的需求。于是,他们在车上安装了更为精准的定位系统、停车监测软件,甚至保障学生出行的路线……这些“黑科技”被逐一研发出来,融入他们的“7MA出行”平台。“安全是核心。我们投入很大成本做技术攻坚,比如我们自研电子围栏精准还车系统和防载人智能感应系统,光算法和硬件就迭代了好多次。”张优介绍道。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安全事故率显著下降,校园停车秩序也深受师生好评,让柒玛在2018年成功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如今,“7MA小红车”早已驶出江苏理工学院的校门,变成了覆盖江苏、山东、河南、湖北、陕西等多个省份近百所高校的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系统,在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名校的校园里穿梭。他们的业务也从单一的共享出行,拓展到为封闭、半封闭场景提供交通综合治理解决方案——非机动车智能管理系统、充电桩建设、旅游景点共享小巴接驳……一个围绕智慧交通的生态圈正在形成。

“我们只是三个喜欢骑车、又恰好看到了校园里一个具体问题的普通毕业生。是母校的支持,是对骑行这件事的热爱,让我们坚持了下来。”回望起点,张清惠感慨万千,“未来,希望我们能继续把热爱的事业做得更好,让“7MA”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