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博物院:冲出静态围栏——漫谈铜镜文化传播与利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11:24 1

摘要:“照见星河————铜镜里的风华长卷”为南阳市博物院本年度重点打造的原创展览,为进一步宣传该展览的意义价值及社会影响,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南阳铜镜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南阳市博物院将策划撰写系列报道文章,今天推出系列报道之二《冲出静态围栏——漫谈铜镜文化传播与利用

编者按:“照见星河————铜镜里的风华长卷”为南阳市博物院本年度重点打造的原创展览,为进一步宣传该展览的意义价值及社会影响,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南阳铜镜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南阳市博物院将策划撰写系列报道文章,今天推出系列报道之二《冲出静态围栏——漫谈铜镜文化传播与利用》。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这句话强调了反思、自省、借鉴的重要性,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铜镜不仅映照古人仪容,更承载着人们对天地的敬畏,彰显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精神。博物馆展示的铜镜,历经商周到明清4000余年的发展历史,早期铜镜古朴,发展期轻巧,鼎盛期华丽,衰落期粗狂,每一次风格转变,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

如今,铜镜虽已退出实用领域,却凝为文明记忆的物质载体。然而不能让铜镜默默陈列于博物馆,要让铜镜走出展馆、融入当代生活,关键是打破“静态陈列”的边界,用“活化”思维让文物与现代人产生情感和功能联结,让铜镜从展馆里的“沉默展品”变成了能融入生活、引发共鸣、承载情感的“活态文化符号”,真正实现“走出展馆,走进生活”。

如何把古代铜镜的文化元素用于当代的生活中,需要提取核心文化符号、结合现代生活场景、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让其文化价值与实用功能相融合。本文以南阳市博物院“照见星河——铜镜里的风华长卷”展出文物为例,做如下思考、尝试和探索。

一、打造“可触摸”的文化载体,设计“文化+ 实用”的文创产品

(1)日常用品赋能:把铜镜核心元素纹饰、造型、文化符号转化为当代人能日常接触的形态,将铜镜的经典纹饰缠枝纹、瑞兽纹、宝相花纹等简化后,融入现代生活用品设计中,比如做成铜镜元素的手机壳、笔记本、装饰画,或复刻小型铜镜作为桌面摆件、书签,或印在餐茶具上、床单纹样或作为服饰刺绣、围巾印花,让传统文化以轻量化方式进入日常、以“低存在感”自然渗透生活。

(2)时尚跨界合作:与珠宝设计师、服饰箱包品牌合作,提取铜镜纹饰中的线条、符号设计成项链、丝巾等配饰,赋予传统元素时尚感,吸引年轻群体。

(3)造型的功能转化:借鉴铜镜的圆形、葵花形、菱花形等造型,设计成花瓶、钟表表盘、收纳盒,桌椅甚至灯具灯罩,开灯时纹饰投影在墙面,形成光影效果,让造型美感服务于现代实用需求。

二、设计“可参与”的互动体验项目

(1)沉浸式文旅场景:在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设置AI 互动装置,比如通过AR 技术让游客“穿越”到古代,模拟古人用铜镜梳妆、打扮的场景;或开发“虚拟铜镜”小程序,用户上传自拍,AI 自动生成带有铜镜纹饰的古风画像,还能生成自己与铜镜纹饰结合的动态表情包,便于社交分享。

(2)数字藏品与元宇宙:将珍稀铜镜如海兽葡萄镜制成数字藏品,结合区块链技术发行,同时在元宇宙空间搭建“铜镜博物馆”,用户可虚拟触摸、解析纹饰,吸引对数字文化感兴趣的群体,让人们从“看客”变成“参与者”深度感受铜镜文化。

(3)线下工坊:在社区、商场开设“铜镜复刻课”,用3D 打印技术简化制作流程,普通人可以亲手制作迷你铜镜,AI 工具还能实时讲解他们选择的纹饰寓意,比如刻上青龙纹,古人认为有避邪之意。

(4)线上互动:开发小程序“我的铜镜故事”,用户上传自己的照片,AI 自动生成带有铜镜纹饰的古风画像,还能匹配一段“铜镜寄语”,并结合纹饰寓意,比如“鸾鸟纹象征爱情,愿你遇见良缘”,方便社交分享,让文物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

三、赋予“可延续”的文化意义,促进教育与传播的轻量化渗透

(1)短视频科普内容:制作趣味短视频,用动画解析铜镜纹饰的寓意,如“四神纹”代表四方守护,制作工艺如失蜡法、鎏金技术,搭配“古人用铜镜能照多清楚”“铜镜为何能当信物”等话题,在抖音、网站传播。

(2)校园与社区活动:开展“铜镜DIY”工作坊,让孩子用黏土、颜料复刻铜镜纹饰,同时通过AI 工具检索对应历史知识;在社区组织“家庭铜镜故事”征集,鼓励长辈分享与铜镜相关的传统习俗,如嫁妆中的铜镜寓意。挖掘铜镜在历史中的功能梳妆、祭祀、信物等,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

(3)情感共鸣:古代铜镜常作为定情、嫁妆信物,寓意“圆满”,可以联合婚庆机构推出“铜镜主题婚礼伴手礼”,用复刻铜镜搭配现代婚书,让传统祝福以新形式延续。可开发“复刻迷你铜镜”作为情侣礼物、新婚伴手礼,搭配刻字,如“以镜为证,岁岁相守”,用传统符号承载当代情感。重构“梳妆仪式”,设计带有铜镜纹饰的智能化妆镜,镜面边缘雕刻简化的瑞兽纹,开机时显示一句与纹饰相关的古语,如“鸾鸟纹,喻吉祥”,让每日梳妆从“功能性动作”变成“文化小礼仪”。

(4)教育渗透:把铜镜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实践课”,学生通过AI 工具分析不同朝代铜镜的合金成分及反光原理,理解古人的聪明智慧,让文物成为连接历史与科学的桥梁。比如“唐代铜镜含锡量高,所以更光亮”,既学历史又懂科学,还可以分组用彩泥设计“未来铜镜”,想象千年后的人会如何“照见”自己。通过这些方式,古代铜镜不再仅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符号,自然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与认知中。

四、融入公共空间,强化视觉记忆

(1)城市景观植入:用铜镜纹饰装饰公共空间——比如把汉代规矩纹转化为地面指引线,把宋代缠枝纹做成灯光投影,让人们在逛街、通勤时自然“遇见”文物。在公园、地铁站等公共区域,用铜镜纹饰设计长椅靠背、地面拼花,或制作大型铜镜造型的艺术装置,如镜面反射天空,呼应“以镜照天”的古代观念,让人们在休闲、通勤中自然接触。

(2)商业场景联动:与咖啡馆、书店合作,推出“铜镜主题空间”,用纹饰图案装饰墙面,杯子印上简化纹样,甚至推出 “铜镜特调” 饮品,命名结合纹饰寓意,如“海兽葡萄饮”,让消费场景成为文化传播载体。

通过这些方式,通过关联历史功能,赋予铜镜文化现代仪式感,让古代铜镜的文化元素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转化为可触摸、可使用、可感知的生活组成部分,既保留了“照见古今”的文化内涵,又能与当代人的生活节奏、情感需求产生共鸣。让人们能耳濡目染每一件文物的文化提取在现代文明中所有的展示,牢牢记住古人开辟的文化先河!

作者:杨志玲

来源:新浪河南南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