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当当|政策执行岂能跑偏走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7 11:06 1

摘要: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政策从制定出台到落地执行需经历诸多环节。不折不扣抓落实,是对各级干部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基本要求。然而,一些地方却将“层层落实”异化为层层开会、层层加码、层层作秀,出现“程式化”套路、“应景式”行为,让政策在执行中偏离正轨。

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政策从制定出台到落地执行需经历诸多环节。不折不扣抓落实,是对各级干部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基本要求。然而,一些地方却将“层层落实”异化为层层开会、层层加码、层层作秀,出现“程式化”套路、“应景式”行为,让政策在执行中偏离正轨。

这种跑偏走样,基层干部和群众看在眼里、苦在心头。有的地方抓人居环境整治,看得见的道路墙面修饰一新,看不见的背街小巷污水横流;有的乡镇为完成产业指标,不顾土壤条件,盲目改种经济作物,最终让农户血本无归。

本需一周完成的工作,到基层变成“当天反馈进展”,桌上报表堆成山,手机工作群消息响不停,让基层干部深陷事务泥潭。这种看似积极的“落实”,实则甩锅推责、大压基层,以形式主义对付官僚主义,最终的代价却要群众承担。

谨防“压力传导”变“层层加码”。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见效,“最后一公里”既是关键环节,也是难啃的硬骨头。“不折不扣”,就是要不掺水分、不玩虚招,不变形、不走样。推动政策执行从“层层加码”转向“精准滴灌”,说到底就是要扣准要害、踩在点上。

不用带公函、不另外安排菜品、每笔消费实时数字监控,江西在公务接待领域创新推出“赣餐码”,既剑指违规吃喝顽疾,又避免“一刀切”式的简单化;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江西从单纯补贴“解近忧”,到技能培训、岗位开发“谋长远”,推动渔民从“捕”到“护”、从“捕”转“种”。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实践证明,在工作向下分解过程中,找准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杜绝层层加码,找到精准施策的目标和重点。

政策执行少些“虚火”、多些“实效”,减负和赋能需双向发力。干部揣着“民情日记”走村入户,记录的是张家水管漏了、李家工作无着落等民生实事,月底比拼的不是谁驻村打卡更准时、谁记录的页数多,而是解决问题的数量和实效。

“事多人少”是基层痛点,繁重任务叠加多头管理,让不少基层干部身兼数职、疲于奔命。移去基层干部身上的“大山”,才能让实干蔚然成风。江西省推行的“一表同享”改革成效显著,改革试点地区业务表单数量由平均326张压减至112张,压减率达65.6%,让更多基层干部减了报表、放开手脚。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干部最懂乡土实情,理应给予他们自主决策、精准施策的底气。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让基层干部拥有与其服务范围相匹配的职权,真正实现“权随事转、人随事走、费随事转”。率先在全省开展“市县同权”改革的赣州用一枚“2号章”,将下放事项的审批时限缩短90%以上。

流程“瘦身”、时限“提速”、服务“加码”,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基层干部有职权、敢担当,行政效能的提升直接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

政策的温度,往往体现在执行的精度里。少些“层层加码”的折腾,多些“精准滴灌”的用心,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把功夫下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广阔天地才能生长出更多幸福与希望。

来源:当代江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