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美国国防部发布一份针对乌克兰战场的武器效能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海马斯火箭炮系统(HIMARS)累计发射超过8000枚远程弹药,摧毁目标覆盖俄军后方纵深超过300公里,直接导致俄军后勤补给能力下降17%。同月,乌克兰国防部首次公开
2025年7月,美国国防部发布一份针对乌克兰战场的武器效能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海马斯火箭炮系统(HIMARS)累计发射超过8000枚远程弹药,摧毁目标覆盖俄军后方纵深超过300公里,直接导致俄军后勤补给能力下降17%。同月,乌克兰国防部首次公开承认,海马斯在前线损失已达4套。俄军、乌军、美军、北约、解放军的多轮博弈,让这套武器成为全球焦点。
海马斯火箭炮,近年来被西方媒体包装得极具传奇色彩。社交平台上流传的“海马斯奇迹”,让它宛如战场杀神。可在专业兵器专家眼中,这款系统既是技术创新的载体,也是冷战遗产的延续。M142本体采用了M270的简化和轻量化设计,强调机动和空运能力。全重仅10.9吨,能被C-130、C-17等各型运输机迅速部署,具备“即插即用”的战场适应性。
轻量化的对价是火力的缩减。常规火箭弹射程45公里,增程弹药(如GMLRS-ER)射程延伸到150公里,ATACMS导弹最大射程可达300公里。2024年,美国已向乌克兰交付最新型PrSM导弹,射程突破400公里。海马斯的模块化设计支持6枚227毫米火箭弹或1枚ATACMS导弹的快速更换,提升持续作战效率。
但火力密度和弹药多样性远不及中国PHL-191。后者最大射程已突破500公里,火箭弹口径覆盖300-750毫米,一次齐射10枚以上。数据链接入后,还能与无人机、卫星、地面侦察小组等多源信息共享,提升打击精度。2025年上半年,解放军在青藏高原实兵演练中,PHL-191完成了高原极限环境下的远程火力覆盖,射击误差控制在5米内。
乌克兰军队在战场上,将海马斯视作“远程狙击枪”,用300公里以上的弹药远距离精确打击俄军后方弹药库、指挥所、补给线。乌军极为珍惜这批援助而来的高价值资产,极少冒险推进至危险地带。2024年5月,美国批准向乌克兰出售更多海马斯。2025年7月,乌军装备数量已达28套,但依然采取“远距离点杀”战术,避免与俄军主力直接接触。
海马斯的“高光时刻”,离不开美军的作战理念加持。美国设计这类装备时,假设己方拥有绝对制空权和信息优势。在中东、东欧等平原地带,空中力量和电子战系统为火箭炮提供保护伞,使其能逼近前线45公里甚至更近位置实施突击。C-17运输机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将一个完整火箭炮连快速投送到战区,实现“闪电打击”。
但乌克兰实际面临的环境截然不同。俄乌双方均无制空权优势,电子战频繁干扰,战场情报高度对抗。海马斯一旦暴露位置,俄军侦察无人机、反炮兵雷达、战术导弹随时可能锁定反击。2025年初,俄军采用反辐射弹药和猎杀无人机,已击毁或重创多套海马斯。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数据显示,乌军每月为防止装备暴露,平均更换海马斯阵地高达60次。
中国火箭炮部队的作战理念则强调“体系对抗”。PHL-191不单依赖卫星导航,还集成地面雷达、无人机侦察、数据链通信,形成多层防护和多点打击能力。火炮可在复杂地形、极端环境下机动作战,涉水、爬坡、大温差等考验都能应对自如。2025年,解放军西部战区演习中,PHL-191以高原机动和超远打击能力,模拟对敌纵深400公里目标的饱和打击,结果令美欧军事观察团刮目相看。
火力密度是另一项关键指标。美军标准炮营(ABCT)下辖18门榴弹炮,SBCT则配置9门海马斯。中国重型合成旅炮营普遍拥有30门重型榴弹炮,并下辖火箭炮连,9门PHL-191常态备战。高密度火力网令中国陆军具备“野战压制+纵深打击”双重能力。乌克兰战场上,海马斯数量有限、火力密度不足,难以形成持续性区域压制。
西方媒体热衷于渲染海马斯的“高精度打击”,但实际上,这套系统对GPS及美军卫星导航高度依赖。乌克兰战场上,电子干扰、信号欺骗已成为常态。俄军多次通过强电磁干扰削弱海马斯的打击精度。美国国防工业协会2025年7月报告显示,乌军海马斯使用的GMLRS弹药,在高强度干扰下,命中率下降至55%。而中国PHL-191通过数据链与本土导航系统、无人机等多通道校正,能极大降低被干扰风险。
弹药种类和换装效率也是体系差距的体现。海马斯只能选择M30/31火箭弹或ATACMS、PrSM等有限弹种,且一次发射弹药数量有限。中国PHL-191则支持多口径、多类型火箭弹和导弹混装,灵活性远胜一筹。2025年初,解放军多弹药快速换装测试中,PHL-191完成从300毫米火箭弹到750毫米远程弹药的切换,全流程用时不到6分钟。
越野机动性是解放军火箭炮体系的另一大优势。PHL-191采用8x8全轮驱动底盘,涉水深度1.1米,能适应高原、丘陵、沙漠等多样复杂地形。美军海马斯虽轻量化,但涉水能力仅0.7米,坡地、泥泞、极寒等环境下作战效率大打折扣。2025年5月,阿拉斯加美军基地测试显示,海马斯在极寒气候下故障率提升至15%,而中国火箭炮在青藏高原-30℃极端低温下依旧能正常作业。
炮兵编制与作战理念差异也极为显著。美军炮营火炮数量较少,合成营主要依赖120毫米迫击炮,中国合成营则配备120毫米自行榴弹炮,火力密度明显更高。2025年,解放军“联合作战-火力网”演习中,单个重型合成旅可同时发起3波次饱和火力打击,覆盖面积突破120平方公里。
海马斯在乌克兰战场的表现,更多是美式作战理念与西方武器援助体系的产物。乌军将其用作“长臂打击”工具,执行精准消耗战。俄军后方补给、指挥所、桥梁等高价值目标频频中招,极大牵制了俄军进攻节奏。但这一切都要以“数量有限、火力分散、补给受限”为代价。乌克兰国防部最新报告已公开承认,2025年春季以来,俄军对海马斯的反制能力显著提升,乌方每月弹药损耗率高于预期。
中国PHL-191火箭炮体系的优势,远不只在于单一参数。它是中国军队体系作战能力提升的缩影。弹药种类、最大射程、发射密度、机动能力、抗干扰能力、数据链协同,全面碾压海马斯。2025年6月,解放军完成首次多旅联合火力打击演练,PHL-191与无人机、卫星、雷达、电子战部队实现全域联动,创造了“全维打击-全域压制”的新范例。
解放军装备“火力合成旅”理念,不断优化炮兵与火箭炮、无人机、侦察部队之间的信息流。体系作战优势,令中国陆军拥有远超美军的纵深打击与持续压制能力。乌克兰战场的“海马斯奇迹”,在解放军眼里,更像是一种“战术补缺”而非“战略王牌”。
2025年8月,随着俄乌冲突持续,海马斯系统的数量有所增加,但乌军对其战术定位仍未改变。美国国防部报告显示,未来两年,乌军海马斯有望增至40套,但缺乏体系支撑下,海马斯依然难以扭转局部战场的被动局面。中国专家普遍认为,单一兵器的战场表现,无法替代体系化、网络化作战能力的优势。
参考资料:外媒:美国放宽限制后,乌克兰首次使用“海马斯”袭击俄本土
原创2024-06-03 18:26·环球时报新媒体
来源:无羽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