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有效遏制秦岭核心保护区非法穿越行为,守护秦岭生态安全与群众生命安全,近日,陕西省林业局联合多部门印发《整治秦岭核心保护区非法穿越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结合秦岭实际划分治理区域,并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具体管控措施,构建全方位整治体系。
为有效遏制秦岭核心保护区非法穿越行为,守护秦岭生态安全与群众生命安全,近日,陕西省林业局联合多部门印发《整治秦岭核心保护区非法穿越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结合秦岭实际划分治理区域,并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具体管控措施,构建全方位整治体系。
针对穿越路线精准划分管控区域
非法穿越指未经批准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攀登3500米以上山峰,或者未按规定要求备案擅自在秦岭特定区域和不具备通行条件等区域组织活动,或者经批准进入后不遵守相关规定的行为。
《方案》明确,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非法穿越划分为入山口、登山区域、核心区域三大治理区域,针对鳌太线、冰晶顶、光头山、鹿角梁等重点线路,秦岭旅游景区及箭峪岭、跑马梁、东梁、大平梁、草链岭、冻山等穿越路线实施精准管控。
在备受关注的鳌太线,重点把控厚畛子、蒿坪、太白三大入山口区域的14个关键入口,涉及西安、宝鸡多地;登山区域覆盖省太白林业局所属多个林场及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则包括秦岭核心保护区及鳌山、太白山主梁两侧特定范围。
冰晶顶区域将重点管控西安市鄠邑区朱雀森林公园的营盘沟、拐把沟等3个入山口,以及安康市宁陕县、西安市长安区共管的蒿沟入山口,登山区域和核心区域覆盖鄠邑区部分区域及朱雀国家森林公园。
光头山区域治理聚焦西安市长安区沣峪口区域的秦岭梁、东坪沟等7个入山口,以及210国道沿线的鸡窝子入口,其登山与核心区域涉及长安区沣峪国有林场及周至、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鹿角梁区域则划分东、南、北三大入口,其中东入口涉及长安区秦岭梁分水岭等2处,南入口含宁陕县牛圈沟等3处,北入口包括长安区祥裕森林公园等2处,核心区域涵盖秦岭海拔2000米以上区域及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综合施策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
记者了解到,《方案》从责任落实、智慧监管、规范引导、执法惩戒等八大方面入手,对非法穿越行为形成“防、管、治、救”闭环。在责任体系上,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村社协同”三级机制,将重点区域纳入网格化管理,细化防控责任到人。
同时,通过科技赋能提升监管效能。在秦岭各旅游景区部署智能闸机实现客流管控,在禁止穿越区域边界搭建电子围栏,对非法穿越人员自动推送预警信息;在重点防控区域安装具备行为识别功能的高清摄像头,联动广播系统实时警告,形成“无死角”监控网络。
在规范引导与执法监管方面,陕西将科学划定秦岭户外运动允许区域与禁行区,依法建设并公布森林步道、登山步道名录。严格规范户外运动组织行为,明确进入核心保护区的批准条件、程序及时效,加强从业机构及领队的资质认证与培训,健全社会组织管理机制。针对非法穿越组织者,将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利用科技手段强化日常巡查,对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并纳入信用记录。
公安、文旅、体育、林业等部门将明确职权边界,定期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重点打击未经批准经营户外旅游业务、擅自组织穿越活动、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行为,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陕西还将探索建立“非法穿越黑名单”制度,对多次违法、造成严重生态破坏的组织和个人实施信用联合惩戒。此外,行政部门与司法机关将深化协作,推动行政处罚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检察公益诉讼衔接,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此外,《方案》明确,应急救援与宣传管控体系同步完善。陕西将完善“应急+消防+民间救援”联动协作机制,定期开展实战化救援演练,在登山区域布设应急物资储备点,完善通信、医疗等配套设施。同时支持民间救援机构向被救援者收取费用,提高违法登山成本。通过多渠道发布禁止非法穿越通告,在旅行社、户外俱乐部等机构前置教育环节,鼓励签订文明出行承诺书,并利用短视频、社交平台等普及法律后果与安全风险。加强对“秦岭穿越”“网红穿越路线攻略”等诱导性内容的筛查处置。通过全链条治理,全面遏制秦岭非法穿越行为,守护秦岭生态与人文安全。
来源:长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