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发力解难题 精准施策促振兴!贵阳贵安各地各部门扎实开展学习教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7 09:35 1

摘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贵阳贵安各地各部门持续强队伍、建机制、增活力,建强战斗堡垒、发展富民产业、创新乡村治理,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推动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兴产业、惠民生、办实事的实际成效。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贵阳贵安各地各部门持续强队伍、建机制、增活力,建强战斗堡垒、发展富民产业、创新乡村治理,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推动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兴产业、惠民生、办实事的实际成效。

建强组织 选优配强带头人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这个坚强战斗堡垒。

“我建议发展林下养鸡产业,因为我试养的首批1000多羽林下肉鸡还没出栏就被客户订购一空,火爆得很。”“我比较关心村里的烤烟种植产业,建议今后充分联结和平衡好村民、企业、种植大户的利益,‘三方共赢’让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近日,清镇市王庄布依族苗族乡小坡村召开“能人”座谈会,干部群众纷纷为集体产业发展出点子。

这是贵阳贵安扎实开展学习教育的生动缩影。学习教育中,小坡村“两委”大改作风,以开门聚智、开门问需、开门惠民为思路,把一项项“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也让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愈发坚实。

小坡村是“山村中的山村”,严重缺乏灌溉用水,没有江河流经,没有山塘水库,土地石漠化严重,可以说经济发展一开局就是“困难模式”。村里的元宝枫种植项目因“水土不服”而虎头蛇尾,其他产业项目也均告失败,人均收入水平长期排在全乡末尾,群众把原因归结为村“两委”成员没带好头,村“两委”成员看到辛勤投入“打水漂”后也心灰意冷,导致干群关系逐渐疏远甚至产生隔阂。

“人心不齐,鹅卵石都要挤掉皮。在八项规定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决定重点解决人的问题。”王庄布依族苗族乡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统战委员杨梅说。经过上级组织部门任命和群众推选,小坡村“两委”开始注入“新鲜血液”,一批从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陆续返乡,村“两委”成员中有6个“90后”、1个“00后”,1994年出生的王仕飞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这支年轻化的‘两委’队伍工作积极性高,理解政策和落实政策速度快,善于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熟练运用短视频网络平台,做群众工作更具亲切感,是一支作风优良的队伍,具有很高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杨梅这样分析小坡村的新“两委”班子。

在大学生村干部的带动下,小坡村的发展开始大提速:引进企业打造1000余亩果园,王仕飞拍摄视频、进行网络直播“带货”,鲜果销路不愁;抢抓政策东风,争取资金扶持,建成村集体肉鸡养殖示范点,年出栏肉鸡30万羽;与大型龙头企业合作,建成30万羽蛋鸡养殖项目,年产鸡蛋6000万枚以上;成立“1+1”混合所有制公司,按照小规模、精品化的发展思路,种植适宜当地土质的辣椒、南瓜、魔芋等。

壮大产业 乡村振兴有动力

突出产业振兴,才能稳定增加群众收入,切实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今年4月底至5月初,由于强降雨天气频发,西望山越野跑赛道多处出现损坏,原计划5月中旬在息烽县西山镇鹿窝村举行的“2025奔跑贵州山地跑系列赛(息烽站)暨第七届西望山越野跑挑战赛”不得不公告延期。

眼见赛事延期,有村民皱着眉头叹息道:“热腾腾的‘赛事饭’暂时是吃不成了。”

村民的叹息,西山镇的党员干部听在耳里、记在心头、写在本子上。“我们镇党委、政府采取‘长’‘短’结合的方式,短期是通过组织务工的方式赚回计划中的钱,长期是通过发展产业,形成稳定的收入。”西山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黄双惠说。

西山镇党委、政府与鹿窝村“两委”利用油菜采收和水稻插秧农事节点,及时对接农业合作社、西望山贡米加工有限公司等市场主体用工需求,通过微信群等渠道推送用工信息,组织群众参加油菜采收、稻田翻耕、育秧插秧。20余名村民通过油菜采收和水稻插秧等,务工增收了2000元至5000元。

与此同时,依托西望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西山镇谋划发展乡村避暑旅居产业,在鹿窝村和西山村新打造了6家旅居民宿,可同时接待游客100余人。旅居民宿一经推出,便有30多名游客预订,陆续到来的旅居游客,也让村民种养的蔬菜瓜果和鸡鸭鹅等成为抢手货。

“通过学习教育,镇里的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热情变得更高,遇到困难问题千方百计找解决办法。”黄双惠说。

无独有偶,乌当区下坝镇坚持学用结合、以学促干,赋能产业链,探索多元化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下坝镇联村公司联合农户成立蛋鸡养殖场,年收入达750万元;谷金村发展黑水虻生态循环项目,年产值300万元;谷坝村通过“村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方式,流转土地400亩,发展制种玉米种植项目,实现纯收入60万元。

美化环境 增强群众获得感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村子宜居、和美,群众才有满满的获得感。

“以前的旱厕夏天臭气熏天,现在政府补贴改厕,污水直接进管网。”开阳县永温镇永亨村村民张明友对新建的卫生厕所连连称赞。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永温镇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痛点,以“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为抓手,将作风建设融入环境整治一线,将学习教育成果不断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用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赢得群众认可。

针对部分户厕渗漏、公厕管护不到位问题,永温镇成立专班逐户排查,因户施策整改36座问题厕所,新建卫生厕所完工率达98%。在污水治理上,不仅安排专人定期清掏,还修了污水处理站。目前,全镇污水管网覆盖率达95%,清理河道5.33公里,3座污水处理站稳定运行,河水清了不少。

在县级层面,围绕垃圾治理,开阳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分组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入户走访,收集民情民意,寻找破解办法。“我们组建5个调研小组,走访16个乡镇60个村寨,发现垃圾设施不足、收运效率低、河道废弃物堆积等突出问题。”开阳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经过开阳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反复讨论、分析研判,一个针对性强、容易操作的方案逐渐成形。在设施短板上,为南龙乡、冯三镇等配齐垃圾箱、果皮箱。在收运体系上,试点“一车多点”直收直运模式,使清运成本降低30%,楠木渡镇日清运量从2吨增至4.5吨。

“以前垃圾堆在河边臭气熏天,现在每天有车来收,河水都变清了。”在冯三镇毛坪村,村民王大爷指着新配置的垃圾箱说。

“我们要持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群众看得见的民生福祉,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开阳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 许发顺 易颖

来源:贵阳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