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表里山河入梦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09:14 1

摘要:一方使人迷恋的土地,必是沉淀蕴积了太多的魅力。其情动之处,往往抒发于人的赞美声中、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在那听而难忘的故事里。7月30日至8月5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著名作家看山西采风活动在临汾展开,以最传统的三种方式“阅读”山西,再一次激荡起人们对表

作家们参观陶寺遗址博物馆。

一方使人迷恋的土地,必是沉淀蕴积了太多的魅力。其情动之处,往往抒发于人的赞美声中、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在那听而难忘的故事里。
7月30日至8月5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著名作家看山西采风活动在临汾展开,以最传统的三种方式“阅读”山西,再一次激荡起人们对表里山河的向往之情。

采风活动
打开作家收获灵感的“阅读”方式

著名作家看山西采风活动始于2014年,至今已走过山西9个市,累计邀请80余位全国知名作家参与,成为传播山西文化的重要品牌。
走进临汾之前,作家们期待满满,一如往年采风前的状态。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唐山大地震》《天高地厚》作者关仁山说:“黄河的豪迈,古建的沧桑,值得我们大写特写,写出这方土地的灵魂。”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谁生来是刺客》《将军的部队》作者李浩表示:“山西的文明印迹独特而深刻,期待在行走中让想象和历史碰撞,让现实和虚构碰撞,收获别样的创作灵感。”
“尧都故地,黄河之畔,故事里有时光,时光里有故事,非常期待临汾的好时光和好故事。”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凤凰琴》《天行者》作者刘醒龙如是说。
果然,在走进临汾的第一天,作家们便为身边的景物所倾倒。
在大云寺,作家们惊叹于金顶宝塔和唐代铁佛头的瑰丽和壮美,李浩动情地说:“作为文物,铁佛头的珍奇和它的美,让人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也让人很震撼,相信在不会太长的时间里,它一定会出现在我的作品当中。”
刘醒龙走进尧庙后,一眼看到了古柏,他脱口说:“这4棵粗壮的古柏,就是活生生的一直成长着的历史。”
面对身边的景物,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潜伏》《借枪》的作者龙一总是在细心地观察,他说:“山西历史文化极为丰富,我非常喜欢来山西。我们在研究华夏文明的时候,山西是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大量的地上文物让人大开眼界,值得反复品味。”
作家们的情感真挚而丰沛,当站在波涛汹涌的壶口瀑布前,当走入霸气十足的晋国博物馆,当仰望悬塑满堂的小西天,他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声声赞叹。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大国长剑》《东方哈达》作者徐剑是此次活动最早报到的作家。他匆匆吃了一碗臊子面,便火急火燎地赶向尧都区王曲村。在看完古戏台后,他激动地说:“透过古戏台,我感受到了一个大世界,此行也许我会认真地写上一篇关于戏台的文章。”
作家们不愿错过抬头低首的每一个瞬间,他们仔细“阅读”着迎面的一个又一个惊奇,为表里山河留下一声又一声的赞美。

欣赏美文
打开读者走心入脑的“阅读”方式

著名作家看山西采风活动至今已催生《表里山河》《走马雁门》等40余篇文学作品。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欣赏这些美文,对山西有了更多更大的憧憬。
“唱着歌儿到运城,没想到这里太美。大自然,原始而有质感;人文美,教化我于精神。美到我发颤,美到我流泪。深陷在一种美中,深陷于美的极致,激动难以抚平。”作家刘阳在运城采风后写下了《唱着歌儿到运城》。
作家叶辛的《从“白起豆腐”谈起》,则从历史的角度,“品尝”到了高平白起豆腐的真味道——
“这么一款小吃,为何竟能流传两千多年?为何名声如此之大……白起打胜的这一场长平之战,历史上是肯定的,而老百姓是否定的。老百姓世世代代记住的,是白起枉杀了那么多无辜的性命……忖度到这里,我觉得我还是品尝出了白起豆腐的真味道。”
土生土长的大同人王文斌在拜读作家黄亚洲的《二十三曲唱大同》后,兴奋地告诉记者:“文章很美,我很自豪。”
他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其中的“大同蓝”篇:“不用惊讶,数年前还挣扎在煤雾里的大同,就敢采撷天空最深处的蓝色,裁剪自己的新装……这是我今天的亲见:亲眼看见隆隆的出煤巷道没有一丝粉灰,工人穿着白衫按动电钮;亲眼看见,从采掘面归来的质检人员,后脖子上那块毛巾,依旧雪白……”
确实很美,很让人神往。
这就是山西,能让所有行走于表里山河的人直抒胸臆,毫无保留地赞美。而不少入晋旅游的人,正是这些文章的读者。

倾听故事
打开听者共情共鸣的“阅读”方式

8月2日下午,作家们来到隰县,倾听小西天400年来的故事。
他们还带着与记者同样的一个疑问而来:《黑神话:悟空》带火了许多古建,藏在深山古刹的小西天何以持续受捧?
“面对汹涌的人潮,各部门紧密协作,公职人员全员上岗,变身导游、安保、志愿者。怕游客排队无聊,景区广场上安排文艺表演,高速路口、景区桥头免费发放玉露香梨……”
隰县做了一次“总动员”,南来北往的游客便心甘情愿接受了小西天的邀约,他们说:除了那悬塑绝唱,还有小县城最质朴的待客之道。
歇脚于春海客栈,又与一个感人的故事不期而遇。
澳门居民赵倩时常回忆起儿时在隰县的时光。去年,她偶然在网上看到隰县的变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一定要再回隰县,找到当年的小伙伴。
通过网上预订平台,电话打到春海客栈。赵倩特别请求帮忙寻找儿时伙伴,客栈老板爽快答应,一场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寻友行动开始了。经过多方打听,客栈老板给赵倩带来了好消息。
“我以为再也找不到他们了,这份情谊,我会记一辈子。”与儿时伙伴重聚,赵倩紧握客栈老板双手,激动得热泪盈眶。
如此感人的故事,又何止出现在隰县。
来过山西好多次的徐剑,两年前来到太原时,脱口惊呼“我突然找到了一种江南的感觉,一个汾河公园,把太原城作为北方大城市的格局显露了出来”。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历史的天空》作者徐贵祥也曾由衷地赞叹忻州:“我觉得这片红色的土地正焕发着新的青春,展示着新的风貌。”
一个个故事,让听者心动,真情共鸣。它们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而流传开来,成为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缘起,而真正的诱惑,依然是表里山河的千般娇媚、万般精彩。

来源:太原融媒体官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