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打动人的,并非他如何从挖煤少年实现人生蜕变,而是他对那些曾给予他帮助的人的感谢,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标准的模板,却以平实真挚的文字让网友“狠狠地感动了”。
01
近日,一位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的毕业论文致谢在网上火了。
最打动人的,并非他如何从挖煤少年实现人生蜕变,而是他对那些曾给予他帮助的人的感谢,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标准的模板,却以平实真挚的文字让网友“狠狠地感动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与短视频和AI写作的争夺战中,依然有那么多人被一份真诚的文字打动,为一段语淡情深的故事动容。
文字的力量,值得我们永远相信。
02
随着短视频、人工智能的出现,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文字已沦为配角,由文字主导的传播时代即将落幕。
现在是“短视频的天下”。《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突破10.4亿,日均生产1.3亿条新内容,平均每个人每天看短视频2.6小时。
当人们习惯了在15秒内获取刺激、在30秒内完成情感消费,文字正在被许多人视为过时的“慢媒介”。
现在也是“AI的时代”。从ChatGPT到DeepSeek,背靠大数据模型,AI在写作应用上越来越广泛:一键生成、一键润色、一键改写,更快更高效;精巧的结构、别样化的修辞、华丽的字句,效果更唬人。
然而,与载体极大丰富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信息获得感”的普遍缩水:到处都是眼球争夺而缺少洞见输出,是情绪宣泄而缺少理性表达,是喧嚣扑面而缺少思想碰撞。
有人也调侃,AI写作是“文字的预制菜”——配料精准、味道统一,却永远尝不到厨师的“锅气”。
与之而来的,还有提笔忘字、词不达意、难以成文的尴尬频频出现,碎片思维冲击下的空虚感、贫瘠感逐渐上升。
当社交媒体上的表达越来越浮夸,当“写文章”沦为一种机械性的流水线作业,当学术论文的“致谢”内容也常常沦为模板化,我们不禁深深怀念那个文字蕴含强大力量的岁月。
图片来源:“网信浙江”微信公众号
03
其实,文字从未退场,也从未被技术打败,只是换了种方式与世界对话。
文字依旧不可替代。
AI能批量生产各类文章,却写不出北京工业大学博士毕业论文致谢的那份真实与感人。
短视频火遍全网,其内核往往是戳心的文案,好的文案同样推崇“两句三年得”的推敲、欣赏“纸短情长”的含蓄。
如今,弹幕里的共鸣、评论区的思辨,都是文字在数字土壤里开出的花。
真诚永远是好文字的必杀技。
“识见”在7月21日《素人之笔何以动人心》中指出,文字的力量,属于每个认真活着的人。
无论是“外卖诗人”王计兵、“沂蒙二姐”吕玉霞,还是《旧轨还乡》的作者张潇冉,他们笔下的文字,比任何流量密码都更直击人心。
它在提醒我们,短视频、碎片化阅读占据主流、深度表达成为一种奢侈的今天,最好的文字,永远生长在真实、真诚、真挚的土壤里。
“外卖诗人”王计兵。图片来源:中国作家网
技术再发达,也别忘了文字的初心。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著书立说,中华文化思想、政治变革和社会结构转型在文字的激荡碰撞中,形成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独特范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新青年》掷地有声,《湘江评论》振聋发聩。
好的文字,总是发思想之先声,举旗帜、聚合力,陈时弊、引方向,引领国家民族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互联网时代,网络评论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和观点的新阵地。有人感慨速食文化淹没了人类思考,却没看见朋友圈里戳心的瞬间,依然靠“有情、有物、有思”的文字定格。
依然有人坚持做“船头的瞭望者”,为人民立言,为时代发声。
04
无论如何,我们也不可能退回到“从前慢”的时代。在媒介形式多元的今天,相信文字的力量,就要学会去掌握它、运用它。
不妨多读读经典。
以信息获取为例,我们大可有意识地选择更加精纯优质的读物,特别是一些经典的文字读物。
放下手机、放慢脚步,用“深阅读”替代“电子榨菜”,用“深思考”化解“AI焦虑”。
在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中、在独特的油墨香味中,与智慧的大脑对坐深谈,与有趣的灵魂隔空击掌,从阅读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内心的安静。
不妨多让思维深潜。
当生活打开“倍速”,切莫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迟钝感知、停滞思考,陷入“内耗”“空转”。
毕竟,“电子榨菜”虽然能够打发时间,也只是“人均注意力不过数秒”的副产品。
而人脑的思考不但整合碎片化认知,更注入了深邃思想、幽微人性、复杂情感,而这,才是“人”的价值所在。
只有保持思维深潜的频率,人类这根“会思考的芦苇”,才能在文明长河边,更加坚韧地生长。
不妨多提起笔来“我心写我口”。
今天,我们仿佛陷入一种情感表达的奇特的悖论:沟通渠道日益发达,真诚共鸣却愈发稀缺。
社交媒体上精心编排的感恩表演、学术论文中千篇一律的套话致谢、朋友圈里似曾相识的精巧文案,无不折射着情感表达的荒漠化。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不妨拿起笔来,“我心写我口”,将内心的想法和情感诉诸文字。
通过朋友圈分享真情实感、在社交平台记录所见所想,其实与曾经的日记书信一样,都是在用文字对抗庸常,留下思考的痕迹。
05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传说中连天地都要为文字的出现而震撼。
让我们珍惜文字这一伟大的发明,用心去阅读、去书写,让文字的力量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无论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在未来的岁月里,文字无远弗届,都将与我们温暖前行。
来源:实践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