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6日,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召开“健康体重一起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沈阳市中医院、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共同围绕“体重管理年”工作安排、体重分类标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及肥胖患
8月6日,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召开“健康体重一起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沈阳市中医院、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共同围绕“体重管理年”工作安排、体重分类标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及肥胖患者临床治疗等内容进行发布,为市民构建起一套全人群、全周期的健康体重管理知识网络。
科学识体重
分类标准与健康管理要点解读
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慢性病防制部全民健康管理室主任、主任医师王路介绍,近年来,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严峻,它们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健康体重管理刻不容缓。
健康体重管理需个人、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个人要增强意识,做到吃动平衡、“三减三健”;家庭要相互监督鼓励,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社会要打造支持性环境,如设置体重监测设施、开辟健康活动空间等。同时要避开极端饮食、过度运动、依赖减肥药物等误区,科学减重需综合饮食、运动、睡眠和心理调节。
“体重管理年”启动
多部门联动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
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处副处长张泽宇介绍,“体重管理年”活动核心是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形成覆盖全人群、贯穿全生命周期的体重管理服务体系。沈阳市将建立卫生健康、教育、体育、市场监管等12个部门联动机制,利用2025年下半年和2026年全年时间,实施五大专项行动。
建强专业队伍,构建“市—区—基层”三级体重管理网络,2026年底实现所有街道乡镇全覆盖;优化科普宣传,通过科普宣教“六进”行动,让科普内容“一次创作、全网传播”;打造支持环境,推进11类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建设“15分钟健康生活圈”;强化医疗干预,推动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设立“体重管理门诊”;紧盯重点人群,针对孕产妇、婴幼儿、学生及老年人开展精准服务,遏制学生超重肥胖增长趋势,让老年人“健康养老、快乐生活”。
中医调体重
辨证施治重塑健康代谢
沈阳市中医院中医康复中心主任、主任中医师孟宏介绍,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体重取决于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和脏腑功能的协调。肥胖多与脾虚湿盛、肝郁气滞等因素相关,消瘦则可能由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引起。
中医体重管理核心原则为辨证论治、一人一方,常见痰湿型、气虚型、肝郁型、阳虚型、阴虚型等体质分型,针对不同分型制定专属方案;整体调理,标本兼治,通过中药汤剂配合中医特色治法疏通经络;注重生活方式干预,引导“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有度、情志调畅”。
具体方法包括饮食调理,推荐薏苡仁、山楂、山药等食材及多款代茶饮;中药调理,如通腑泄浊汤、五苓散等方剂;外治疗法,有针灸与穴位埋线、火龙罐灸法、铜砭刮痧、中药药浴等;运动养生,推荐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日常建议饮食规律、睡眠充足、适度运动、情绪稳定。
临床治肥胖
多学科诊疗模式破解减重难题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刘伟介绍,该院健康体重管理门诊于今年3月试运行,5月正式挂牌,推出多学科诊疗模式与功能医学双核驱动的立体化健康管理体系。
多学科协作模式由内分泌科、营养科、运动医学科等多个学科专家组成,内分泌科评估代谢状态,营养科制订膳食计划,运动医学科制定运动方案,心血管、神经、心理科等进行风险评估和干预。患者管理采用“三师共管”模式,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营养师负责饮食指导,健康管理师沟通监督,提供全周期管理。门诊开诊以来,已开展2次大型义诊,通过多学科诊疗模式接诊百余人,代谢指标明显改善。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樊华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