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壁垒不断加高,中国外贸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额较2020年下降约18%,众多原本依赖海外市场的企业被迫将目光转向国内。然而,国内市场并非简单的“避风港”,消费者需求、市场规则与海外市场
企业唯有突破认知的壁垒,才能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
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壁垒不断加高,中国外贸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额较2020年下降约18%,众多原本依赖海外市场的企业被迫将目光转向国内。然而,国内市场并非简单的“避风港”,消费者需求、市场规则与海外市场存在显著差异。外贸优品转内销,不仅是销售渠道的转移,更是一场深刻的认知突围战。
首先,关税战重塑消费者的偏好,掀起了反向代购热潮,这成为中国制造竞争力的生动注脚。以华为手机为例,在美国政府多轮制裁与关税加征后,其在美售价最高涨幅达45%,但消费者仍通过跨境电商、亲友代购甚至专程来华采购。 3D打印机领域同样如此,中国企业生产的桌面级3D打印机,凭借比欧美同类产品低30%—50%的价格、相似的打印精度,吸引大量美国创客与中小企业用户。这种逆向消费潮流,打破了“中国制造=低端廉价”的固有认知,证明中国产品在技术创新、供应链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已具备全球领先优势。更重要的是,它向国内消费者传递了强烈的信号:中国制造的品质与性价比,不仅能满足海外高端市场需求,更值得本土消费者信赖。
其次,消费者从价格敏感型到品质价值型的转变。京东、淘宝平台大数据为消费者偏好转变提供了量化依据。2024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外贸同款商品的价格敏感度同比下降15%,而品质关注度从53%提升至62%。具体来看,消费者对产品材质(如有机棉、天然石材)、工艺细节(如手工缝制、釉面处理)、环保认证(如欧盟标准)的搜索量分别增长80%、65%和52%。这表明国内消费者已从“追求低价”转向“追求价值”,愿意为高品质、高体验的产品买单。
最后,产品适配。对比内销与出口产品,可以发现明显的需求差异。以食品为例,嗨吃家在欧美销售的产品严格遵循无肉、蛋、奶源的配置,而这几乎完全推翻了国内的配料表。在设计风格上,欧盟市场偏好极简主义,强调线条简洁、功能纯粹;日韩市场更看重细节,实现表达细腻情感的目的,甚至具体到根据春夏秋冬季节的变换而做出四套包装。国内消费者更倾向于功能特点和性价比优势等。例如,同样是嗨吃家的一款兰州拉面产品,在国内,以两块面饼更实惠、包装大为卖点;在韩国,改成了一块面饼;在日本,不仅被改成了一块面饼,还要求缩小包装,因为日本的柜台普遍偏狭窄,包装太大不好做陈列。这就是内外的差异性。
未来,外贸企业怎么实现突破呢?
一是品牌战略升级,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品牌体系,在保持海外市场特点、形象的同时,针对国内消费者开发出能包容内外消费者的产品,强化文化的融合与情感的联结。
二是渠道模式创新,构建线上直播加线下体验的融合渠道。比如利用小红书、TikTok等风靡海内外的短视频平台进行单品种草,通过线下体验增强消费者互动与信任。
外贸优品转内销的认知突围,本质上是中国制造从“世界工厂”向“品牌主场”转型的关键战役。关税战虽然带来了外部压力,但也倒逼企业重新审视国内市场潜力,通过构建信任体系、创新消费场景、适配本土需求,挖掘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持续升级,外贸转内销企业或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文化传播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方面,嗨吃家反应迅速。在关税战伊始,我们就对内贸结构做出了调整,结合各方面的有利资源,正在走出一条多元化的内贸之路。(作者:赵正强,嗨吃家总经理)
责任编辑:杨晓 | 责任校对:赵艳丽 | 审核:张旭 | 美编:丁然
来源: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