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华奖看川剧创作的三重进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6 19:56 1

摘要:文华奖是中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其获奖剧目代表了在特定时期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和官方倡导的主流方向。川剧是戏曲文化与巴蜀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赓续巴蜀文化基因的本土艺术形态,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

文华奖是中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其获奖剧目代表了在特定时期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和官方倡导的主流方向。川剧是戏曲文化与巴蜀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赓续巴蜀文化基因的本土艺术形态,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

自1992年川剧《攀枝花传奇》首次摘得文华奖“文华新剧目奖”(主演程尊堂荣获“文华表演奖”)以来,川剧在文华奖舞台上屡获殊荣。1996年—2022年,共有7部川剧作品荣获文华大奖,也有多部作品荣获文华奖单项奖,如《巴山秀才》《中国公主杜兰朵》分别在2000年、2004年获得文华新剧目奖,展现了四川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新编川剧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立足传统,回应时代

1992年,攀枝花市川剧团演出的《攀枝花传奇》,通过喜剧化和大众化手法,将一个关于老年人再婚的社会问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获得第二届文华新剧目奖,为后来的创作树立了高标准。

随后,成都市川剧院演出的《刘氏四娘》,以其深刻的母子情感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在1994年的第四届文华奖评选中,获得文华新剧目奖,进一步证明了川剧的艺术实力。

两年后,成都市川剧院一、二团联合演出的《山杠爷》,通过剖析传统道德与现代法治的冲突,一举拿下第六届文华大奖,川剧进入发展辉煌时期。

1997年,四川省青年川剧团演出的川剧《死水微澜》,获得第七届文华大奖;1998年,四川省川剧院演出的川剧《变脸》,获得第八届文华大奖;2000年,重庆市川剧院演出的川剧《金子》,获得第九届文华大奖;2007年,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川剧《易胆大》,获得第12届文华大奖。

此后,川剧进入发展低谷时期,15年都与文华大奖无缘。直到2022年,重庆市川剧院的《江姐》,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省川剧院的《草鞋县令》,获得第17届文华大奖,开启了新时代川剧发展的新篇章。

近年来,新编川剧《梦回东坡》《大千世界》《欧阳修》《丁宝桢》《五丈秋原》《沃野炊烟》《文昌第一福》《马多福的金饭碗》《香满堂》《哪吒闹学》等优秀剧目,通过深入研究和继承传统,在剧本结构、唱腔设计、表演规范上尊重川剧规律,植根于川剧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美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打造精品,思想精深

获得文华奖的川剧剧目,普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它们或关注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命运,如《死水微澜》《巴山秀才》,或探讨复杂人性,如《变脸》《金子》。

文华奖是综合艺术奖,获奖剧目通常代表剧本、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各方面的高水准和整体性。这表明,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成就舞台上的精品。

近年来,新编川剧呈现出深度且多元的创新融合态势。传统剧目在坚守核心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借助现代舞台技术与表现手法,实现了全新的演绎。

川剧《梦回东坡》,在舞台呈现上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以更生动、逼真的方式展现给观众。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苏轼所处的时代,目睹他的喜怒哀乐。

新编历史川剧《五丈秋原》,也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该剧出自大型川剧《夕照祁山》一折,在复排中,在故事立意上进行全新设定,大胆阐释,还适当借鉴影视、话剧的表现手法,使人物个性得以丰富展现。

老戏新演,让观众在感受原汁原味的同时,也惊叹于时代美学价值的提升。

新编现代川剧《文昌第一福》,为时代助力,表现当代生活。《马多福的金饭碗》等剧目,关注百姓生活,通过艺术手法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些新编川剧在创作时都树立精品意识,从选题策划开始,注重各艺术门类的协调统一和高标准要求,强调整体性、完整性,避免某一方面尤其是剧本或表演的短板而拉低整体水平。

艺术创新,勇于突破

文华大奖的川剧获奖剧目,艺术创新和勇于突破是关键点。艺术创新是川剧基因的重组并非创作的颠覆,突破是传统艺术在当代的生命力重构。

川剧《草鞋县令》中民俗符号的升级,其创新点深刻体现了从“草鞋”这一生活用品升华为“褪官本位”的廉政思想;《江姐》把黄绸舞动优化为绣红旗的延伸,既突破了静态程式又强化了革命意象。

可见,文华奖获奖剧目绝非墨守成规,它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剧本结构上突破线性叙事,舞台呈现上融合现代舞美、灯光、多媒体技术,音乐唱腔上在保持韵味的同时进行新编或适度融合,表演上探索新的程式语汇以适应现代人物和情境。

因此,纵观川剧文华奖获奖剧目,对新编川剧提出更高要求,更应在坚守川剧艺术本体和美学精神(川味)的前提下,追求思想的深刻性、艺术的创新性、人物的生动性、时代的关联性以及整体呈现的精良性。

当下,川剧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融合四川精神和巴蜀文化?如何通过现代化的院团管理提升川剧的艺术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如何构建更具价值观的叙事,让川剧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正是当务之急。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川剧《梦回东坡》,刚完成跨越8省9市、15场的全国巡演,足迹远达新疆,首次实现四川本土川剧赴疆演出。巡演不仅强化了东坡精神与川剧美学的结合,更以艺术巡礼的形式推动巴蜀文化突破地域限制,形成全国影响力。

2025年,川剧要想在第14届中国艺术节、第18届文华奖评选中再创佳绩,新编川剧就更应避免肤浅化、娱乐化现象,剧本创作需深入生活、洞察人性、挖掘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的主题。即使是传统故事新编,也要赋予其当代视角和新的解读深度,让思想性成为艺术作品的立身之本。

【本文为2024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巴蜀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专项课题“文华奖川剧经典剧目整理与对外传播路径研究”(SC24BS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雪梅,四川传媒学院研究员,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来源:时代光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