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演绎千年游牧文化 红原第十三届牦牛文化节正式启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6 23:59 1

摘要:8月5日,当夏日晚风裹挟着酥油茶的醇厚与青草的清甜,掠过红原大草原,红原第十三届牦牛文化节在《红色草原·游牧之光》山歌音乐情景剧的恢弘叙事中正式启幕。百余名牧民演员在红原雅克音乐牧场将游牧生活融入剧情,用一根百米乌尔朵串起千年游牧文明,以一本红军日记唤醒九十年

读Plus(读+)快讯,8月5日,当夏日晚风裹挟着酥油茶的醇厚与青草的清甜,掠过红原大草原,红原第十三届牦牛文化节在《红色草原·游牧之光》山歌音乐情景剧的恢弘叙事中正式启幕。百余名牧民演员在红原雅克音乐牧场将游牧生活融入剧情,用一根百米乌尔朵串起千年游牧文明,以一本红军日记唤醒九十年的红色长征记忆。

这场融合了真实游牧生活场景与艺术表达的盛典,不仅是对红原红色文化的回望,更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相拥,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在红原触摸最鲜活的文化肌理。

天地为幕 生活为剧

启幕盛典的沉浸式叙事

暮色初临,草原的轮廓在夕阳下渐次柔和。随着一阵清脆的牛铃声,《红色草原・游牧之光》山歌音乐情景剧的序幕悄然拉开。没有华丽的布景,黑帐篷在舞台上的草地间自然搭起;没有刻意的台词,牧民们牵牦牛、磨青稞、打酥油的动作浑然天成。红军后代小雅背着曾祖父的乌尔朵和一本残缺的日记走上草原,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顺着她的脚步慢慢铺展开来。

当迁徙队伍裹挟草香走上舞台,泽旺甲的山歌《我不是》随牛铃声即兴扬起。随着剧情的深入,托让、羊修拉姆等往届山歌大赛佼佼者陆续登台献唱,《身为贵人的父母健在》《与你邂逅》等曲调在草原上久久回荡。

据了解,剧中的乌尔朵既是牧民驱赶牦牛的工具,也是当年从沼泽中拉起红军的 “救命绳”。日记本里记载着长征的艰辛,空白处却被当代牧民的幸福照片填满。迁徙队伍策马而过时扬起的烟尘,夏季牧场挤奶姑娘指尖滴落的奶珠,牧民合力搭建起的黑帐篷,将军民互助的红色记忆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智慧,融成可触可感的现场。来自重庆的游客张先生举着相机,镜头追随着迁徙队伍的马蹄:“原以为是看场表演,没想到会如此真实,连风里飘的酥油香味都分不出是舞台里还是草原上的。”

当百米乌尔朵绕场传递,当千人锅庄的舞步融入草地,当希望之火在夜幕中被点燃,舞台与草原的边界逐渐消融,观众从旁观者变为红原文化叙事的鲜活一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直在专心纺牦牛线的演员,她已经将自己完完全全嵌入进了这个角色。以前看的情景剧都是摆的道具,但她居然是真的在纺线。”看完整场情景剧的观众惊讶地分享道。

这场55分钟的情景剧,以序章、三大篇章及高潮尾声的结构,完成了一次时空折叠。1935 年红军过草地的风雪与 2025 年牧民的笑脸在同一帧画面里重叠,格萨尔王传说中的英雄气概与当代牧民的坚韧品格在同一首山歌里共鸣。在这里,历史不是博物馆里的文字,而是老阿嬷皱纹里的故事,是乌尔朵绳结上的温度,是草原上不熄灭的烟火。

岁月 为墨 记忆作笺

情景剧中的文化解码

“我们是红原玛萨呈祥弹唱队,平时主要是弹龙头琴。这次在剧里的表演和往常不一样的是,我们把牧区过年过节聚在一起弹唱的样子搬了上来。”红原玛萨呈祥弹唱队队长丹增说起参演的感受,语气轻松得像在聊家常,“舞台上的日子和我们平常在牧场里的生活,实在没太大区别。”

至于把挤奶、打酥油这些琐碎的日常搬上舞台,丹增觉得这正是让更多人走近游牧文化的好法子。“打酥油就是牧民的平常事,搬到台上,能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日子是什么样的,还能更好展现游牧文化。”

当谈及为何选择乌尔朵和日记本为双线索,本台情景剧总导演雷扬解释道:“日记本藏着90年前的历史,乌尔朵装着牧民千百年的生活,刚好能串起全剧,让它们在90年后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说起演员,雷扬笑着说道:“几乎没请专业演员,演老阿嬷的是红原本地的普通人,男主角是红原的年轻歌手,我们还把玛萨村40多个村民、50多头牦牛都请来了,就为了把牧民迁徙的场景演得真一些。要说难,还是这些牛马最不好管。”据雷扬介绍,这种“不演”的方式,和传统歌舞展演很不一样。“我们想做的是‘情景体验+文化内核+情感共鸣’,不要聚光灯下的完美,就要带着晨露的真实。”

台下的游客也接收到了这份真实。成都来的王女士翻着手机里录制的现场视频介绍道:“以前看表演总像隔着层纱,今天这剧里的每碗牦牛奶、每根帐篷绳,都带着生活的热气。老阿嬷抖着手指、小雅眼里的泪,真实得都不像是演的。”

文化为脉 文旅共生

红原破圈的路径探索

本次情景剧作为牦牛文化节启幕核心,是红原对游牧文化表达的大胆突破。总监制扎西尼玛坦言,红原95%以上的人都过着游牧生活,同时这里又是红军长征途经地,“红色草原・游牧之光”的主题恰如其分。“以往开幕式多是常规歌舞,游牧文化无法真正融入音乐。所以今年我们试着将开幕式与山歌、游牧生活深度融合,现场的牦牛、马匹未经排练,一次成型反倒还原度特别高。情景剧里的故事,也都是这片土地上真实存在的。”

作为藏族山歌非遗传承人,扎西尼玛唱了大半辈子山歌,深知单靠唱歌推广民族文化的局限。“于是想组建团队做情景剧,让山歌不只是山歌。毕竟山歌本就是游牧生活的一部分,要推就得整体发力。”最初只想做山歌音乐剧的他,渐渐将牧民迁徙、四季生活等元素纳入其中,最终成就了这部《红色草原・游牧之光》山歌音乐情景剧。

在总制片人杨诗琦看来,这部剧之所以动人,正源于这种对文化生态的完整呈现。“最打动人的是那根牧民放牦牛的乌尔朵,它串起草原记忆,也系紧了民族情感。这剧不想刻意煽情,只想让人自己慢慢体会。红军后代小雅带着乌尔朵来到草原,阿嬷讲述在自己母亲在红军精神的鼓舞下学普通话、走出草原的经历。这种跨时代共鸣,正是该传承的力量。”据杨诗琦介绍,情景剧的故事扎根真实草原,演的是牧民自己的日子,而红军就像草原火种,留下了信念与希望。

“希望这剧能常态化演出,成为夜游品牌,带动增收,我们还做了乌尔朵手工艺品,把草原的温度与精神传出去。说到底,把非遗、红色文化和现代文旅凑到一起,不只是为了好看,是想弄明白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该怎么在今天被看见、被懂、被喜欢。”杨诗琦介绍道。

这种“让文化活在当下”的探索,与红原文旅发展的深层思路高度契合。红原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从来都是同一条路,我们要让文化成为可持续的生产力。”正如情景剧中所展现的,托让、泽旺甲等民间歌手从赛场走上舞台,牧民演员通过演出获得额外收入,文化的生命力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从山歌音乐情景剧到牦牛文化节核心赛事,从文创产品到体验项目,红原正以文化为脉,编织起一条完整的游牧生活体验生态链。

当最后一缕火炬的光芒融入星空,草原上的歌声仍在延续。《红色草原・游牧之光》山歌音乐情景剧的落幕,其实是红原文化故事的新起点。这片被红色浸润、被游牧滋养的土地,正以最本真的姿态,向世界发出邀请。来红原,听一曲草原的长调,赴一场文化的盛宴,见证一个民族对传统的坚守,与一个地区对未来的创新。(张慧)

来源:读Plu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