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五六点钟,厨房里一锅热气腾腾的小米粥旁边,鸡蛋正咕嘟嘟地煮着,锅盖微微跳动。很多人习惯把鸡蛋洗得干干净净,觉得看起来白净才放心。可真相是——越洗越干净,不一定安全;洗得太勤快,反倒容易“请来细菌做客”。
清晨五六点钟,厨房里一锅热气腾腾的小米粥旁边,鸡蛋正咕嘟嘟地煮着,锅盖微微跳动。很多人习惯把鸡蛋洗得干干净净,觉得看起来白净才放心。可真相是——越洗越干净,不一定安全;洗得太勤快,反倒容易“请来细菌做客”。
沙门氏菌,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小家伙,是导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常见元凶,特别钟情于鸡蛋、肉类和未煮熟的食物。一旦入侵人体,轻则腹泻发热,重则休克死亡。这不是吓唬人,是真有数据撑腰。
2024年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全国食品安全报告显示,仅因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每年超20万人次就医,其中很大一部分源头是鸡蛋。
可咱老百姓嘴里总挂着一句:“鸡蛋壳上有粪就得洗干净。”这话听着有道理,但你要知道,鸡蛋壳可不是瓷砖,洗一洗它那层天然保护膜就会被冲掉。这层膜一旦没了,细菌就像钻地道一样,慢慢渗进蛋壳里,躲进蛋白蛋黄中。
你说这是不是越洗越脏?
有些人家还喜欢煮蛋前用刷子刷干净,甚至用洗洁精泡一泡,想着洗得彻底点。其实这么做,不但洗掉了保护膜,还可能把化学残留带进蛋里,等你吃下去,肠胃可就没那么好受了。
美国农业部早在多年以前就研究过这个问题,发现“洗蛋”这事儿,处理不当反而会让细菌更容易入侵鸡蛋内部。而欧洲很多国家干脆不允许市场上卖的蛋被清洗过,反而更重视“蛋鸡的卫生养殖”和“冷链运输”。
说到底鸡蛋干不干净,不是靠你洗出来的,而是靠源头把控。
说到这儿咱得捋一捋鸡蛋中毒的根本原因。沙门氏菌中毒的表现通常是恶心、呕吐、腹泻、发热,严重时会脱水、休克,甚至引发败血症。它潜伏期短的几个小时,长的能到三天,最怕的就是老人、小孩和免疫力差的人。一旦发病,症状来得急,去得慢。
吃进肚子里的鸡蛋,只有一种方式能让人放心:高温彻底煮熟煎透。那些什么“溏心蛋”“流黄蛋”,虽说好吃,但对肠胃来说,风险不小。
前些年有个事儿让人印象深刻,一家三口吃完早餐后几小时齐齐腹泻入院,查来查去,罪魁祸首就是那几颗“洗得白白净净”的鸡蛋。家里老人习惯把鸡蛋提前洗好放冰箱,结果蛋壳上沾了水又没干透,冰箱湿气一重,细菌就开始“安营扎寨”。再一煮不透,全家中招。
有些人可能要问,那不洗鸡蛋就能吃?那也不成。确实有些蛋壳上沾了粪或者羽毛,这种情况要“干洗”,用干布轻轻擦掉,或者用砂纸轻轻蹭一下,千万别泡水、别用洗洁精,更别提前清洗完放冰箱。
说到冰箱,这又是一门学问。鸡蛋最好放在冰箱中
层偏后的位置,恒温又避光,别随手一放就丢进冰箱门口的格子里,那地方温度起伏大,容易滋生细菌。
你再看咱们农村老一辈人,有经验的人家从来不洗蛋,都是收回来干擦一下,或者放在阴凉通风处自然储存。鸡蛋要吃的时候现洗现煮,这才是最靠谱的“土方法”。
再说个冷知识,鸡蛋上的壳其实是有“呼吸孔”的,平均每颗蛋有七千多个微孔。这层蛋壳和膜就像鸡妈妈给蛋穿的“防护服”,你一洗,尤其是水温高了点,细菌就会顺着毛细孔钻进去,尤其在水温比蛋温高的情况下,叫“热压吸附效应”,细菌就像被吸进去一样。
咱们老话讲,“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得病”,但很多时候,病不是吃出来的,是咱们自己“讲究错了”。
说鸡蛋不能洗,其实不是绝对不能洗,而是不能“提前洗”或“随意洗”。如果你一定要洗,那就得讲究方式:用流动的清水轻轻冲洗,不要浸泡,不加清洁剂,洗完马上煮,绝不放回冰箱。
还有一点不少人忽略了,那就是破壳的鸡蛋千万别吃。你别看裂条缝儿小,细菌进得可快了。而且破壳的蛋在运输过程中最容易被污染,尤其是超市散装区,谁都能摸两下,细菌可就扎堆了。
市面上有些“清洗蛋”是经过专业处理的,像是用特制溶液、紫外线杀菌等方法,这种蛋可以放心吃。但一般家里自己处理的鸡蛋,还是“少动手多动脑”。
有时候看似干净的背后,其实是把自己陷进了更大的风险。就像很多人以为洗手一定要用消毒液,其实频繁用反而破坏皮肤屏障,弄巧成拙。
鸡蛋虽小,事儿不少。你看着一个小小的壳,背后却藏着不少门道。
像这种吃进肚子里的东西,不怕你少吃一口,就怕你吃错了方式。洗不洗蛋,不是看干净不干净,而是看你是不是懂得“讲究”。
鸡蛋吃得对,既能补蛋白又养胃,一家人吃得安心。吃得不对,再干净的蛋,也可能变成“毒蛋”。
所以说啊,鸡蛋不是越洗越干净,而是越洗越得讲究。该洗的时候洗,该擦的时候擦,别让“干净”变成“陷阱”。
这话你要问村里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她可能会笑一笑:“鸡蛋这东西啊,越折腾越不靠谱,顺着它来,才是真会过日子的人。”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年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R].
[2]张君. 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导刊, 2023, 42(9): 88-90.
[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食品安全消费提示:正确处理和食用鸡蛋[EB/OL]. 2023-08-21.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UC咔油燕小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