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最近在年中大会上一番发言,引爆了车圈管理话题。他承认过去“把员工时间不当时间”,强调砍掉“人海战术”和“疲劳战术”,还提出会议精简、熄屏限时、周六禁会等新规。听上去确实有点儿突破,但从执行层面看,这些改革能不能落地,恐怕没那么乐观。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最近在年中大会上一番发言,引爆了车圈管理话题。他承认过去“把员工时间不当时间”,强调砍掉“人海战术”和“疲劳战术”,还提出会议精简、熄屏限时、周六禁会等新规。听上去确实有点儿突破,但从执行层面看,这些改革能不能落地,恐怕没那么乐观。
身处汽车行业多年,看到这番“官宣式整改”,我第一反应不是激动,而是警惕。因为奇瑞并不是第一个喊反加班的企业,却是少数在喊完口号之后,马上“打脸”的典型案例。
表态归表态,周六开会照旧进行
大会上尹同跃严肃表示:公司级会议不得安排在周六,目的是让异地员工有时间回家团聚,体现人文关怀。但讽刺的是,紧接着某个周六,他本人就在会议中点名批评未落实禁会令的部门,直指“价值观问题”。
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关键矛盾——管理层传达的方向感不一致。改革最忌讳“说一套做一套”,否则底层员工只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认为这是一场“作秀”。而这种心理,一旦在基层蔓延,改革就很难再真正推得动。
“896”取代“996”?员工反馈更接近现实
据不少一线员工和应届毕业生透露,奇瑞内部不少岗位仍存在明显的“超时工作”问题。常规作息是早8点至晚9点,每周工作6天,周末出勤率甚至达到90%以上。最引人关注的是,不少部门依然执行“隐性加班”制度,下班时间系统一律显示17:00,真实加班则完全不记录。
这背后的问题,不是“口号改革”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制度透明度和执行力的重建。如果企业连真实工作时间都不愿意面对,又怎么可能真正兑现“尊重员工时间”的承诺?
“345策略”曾引争议,至今缺乏合理解释
“3人干5人活,拿4人钱”的“345策略”,曾一度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奇瑞官方对此回应称,这是绩效要求,不是压榨劳动力。但从工作内容分配、员工流失率等维度来看,这种高负荷低回报的模式,很难不被理解为一种成本压缩策略。
据数据显示,某些应届生岗位年流失率高达70%,平均月加班超过120小时,月薪仅约4800元。这不仅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还将奇瑞推向了“压榨式管理”的舆论风口。
销量上升,管理必须跟上节奏
值得肯定的是,奇瑞在2025年7月销量达22.4万辆,同比增长14.7%;累计出口也突破500万辆。这说明,产品力和市场策略确实在发挥作用。但市场成绩上来了,管理逻辑也必须升级。继续用粗放的“拉人堆时间”思维做产能,是跟不上新时代车企竞争节奏的。
特别是在新能源智能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效率的提升,不应建立在员工的透支之上,而是要通过组织流程优化、系统协作效率提升等手段真正“做减法”。
写在最后:别让改革沦为一场表演
奇瑞这次喊出“改革”的确是一个积极信号,但改革本身不是靠一场年中大会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制度落地、执行透明,以及员工的实际参与感和获得感。
对于广大车企来说,“员工时间价值”不该只是写在PPT里的标语,而应成为每个管理决策背后的基本考量。否则,再多的口号,只会在下一个社交热搜里,被当成一个“反面典型”反复播放。
企业能走多远,从来不只是看销量,更要看它能否真正赢得“人心”。
来源:闲弟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