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胡适
文|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你可能听过胡适很多次,课本里提过,文艺圈也有人推崇他,说他是“自由主义的代表”,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可你真了解他吗?你知道他在《二十一条》事件里说外交是成功的吗?你知道他在课堂上说“打三天仗就亡国”吗?
你知道他劝宋子文放弃东北、让张学良束手待罪,还收了蒋介石的钱替台湾写文章吗?他在每一个关键时刻的选择,都不是无辜的。
二十一条
1915年,日本逼中国签下《二十一条》,举国震怒。
胡适却说这次是“外交成功”,还说北洋政府“知己知彼,能柔亦能刚”,是“前所未有的成绩”。
毛泽东当时写出《明耻篇》,一句话说尽愤怒:“五月七日,民国奇耻!”
20年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不到一月沦陷。胡适这次不是写文章,而是直接向财政部长宋子文建议:放弃东北,换取和平。理由是没军力、没外援,打不过就别打了。
宋子文听完当场驳斥:“东北问题,牵涉三千余万中国同胞,君何得肆意断送!”胡适事后写信道歉,可这不是写错字,这是站错了边。
更别提1934年,当北大学生贴出抗日标语,他亲手撕掉,还威胁开除参与的学生。在课堂上,他公开说:“中国一打仗三天就亡国。”
学生当场质问:“难道你还想在日本人统治下当院长?”最后把他轰下讲台。
胡适和宋子文
1936年西安事变,张学良扣押蒋介石,逼他抗日。这次行动后来被证明是抗战爆发的转折点,直接促成国共合作。
但胡适却站出来“谴责张学良”,写信说:“此事骇人听闻,名为抗敌,实为自坏长城。”
他要求张“束身待罪”,还在报纸上反复发文,说“兵谏是乱”,根本没有一句支持抗战。
鲁迅直接讽刺他:“胡适之,不过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
1935年起,他和周佛海、高宗武等人搞了个“低调俱乐部”。他们公开宣传妥协主义,主张承认伪满、东北共管,甚至鼓吹“与日本和平共存”。
更离谱的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胡适亲手递交建议给蒋介石,提议“承认伪满洲国,以换取和平”。
所有这些都不是秘密,写进了《蒋介石日记》,在国民党的档案里也查得到。他不是被人误解,他是自己选择了妥协。
1938年,他被任命为驻美大使,抗战最关键的时期,他掌握着中国对外发声的窗口。
张学良
结果他定下“四不政策”:不宣传、不借款、不购军火、不做救济。四年任期,他搞来了36个荣誉博士,却没为国家争取到一分钱军费。
蒋介石在日记里写得明明白白:“胡适除了为其个人谋得名誉博士十余位以外,对于国家与战事毫无贡献。”
1948年,局势已明朗。胡适面对留下来还是去台湾的选择,没有犹豫。
胡适在美国
他公开说:“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共产党来了,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然后他选择了台湾。
到了台湾,他没闲着。1950年代,蒋介石通过俞国华给他转账9笔,每笔5000美元,总共4.5万美元。让他写文章,替台湾当局“洗地”。
于是胡适写下了《台湾多么自由》等系列文字,大谈“中华文化在台湾延续”“台湾人民享有充分言论自由”。
可蒋介石私下怎么说他?“此人实为一个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为害民族文化之蟊贼。”这些原话写在蒋的日记里,摆不脱、洗不白。
胡适与蒋介石
他一边讲“自由”,一边收独裁者的钱;一边说“反对专制”,一边替专制出文案。他口头上讲得漂亮,可每一次落笔,都是为现实权力服务。
1962年,胡适去世。蒋介石在日记里写道:“胡适之死……乃除了障碍也。”
所以当有人说胡适“生不逢时”“处境复杂”,你可以问一句:可为什么他每一次都站在对立面?为什么他每一次都选了退让和妥协?
来源:地缘历史档案馆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