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江南的版图上,绍兴是一幅以水为墨、以桥为线、以舟为笔绘就的千年长卷。当越王勾践挥动青铜剑,决意开凿“山阴故水道”的那一刻,一条人工血脉便注入了浙东的肌理。它不仅是运兵输粮的动脉,更成为塑造一座水城灵魂的命脉——浙东运河。这条流淌着青铜冷光、唐宋漕韵与明清石魂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马黎 吴思娴 楼晋瑜
2500年的时光,在绍兴的河网间静静流淌。
在江南的版图上,绍兴是一幅以水为墨、以桥为线、以舟为笔绘就的千年长卷。当越王勾践挥动青铜剑,决意开凿“山阴故水道”的那一刻,一条人工血脉便注入了浙东的肌理。它不仅是运兵输粮的动脉,更成为塑造一座水城灵魂的命脉——浙东运河。这条流淌着青铜冷光、唐宋漕韵与明清石魂的千年水脉,至今仍在绍兴的街巷、桥拱与桨声灯影里,低吟浅唱,诉说着交通文明的史诗。
如今,绍兴已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内联外畅的交通体系成为城市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那么,这条交通枢纽从何而来?我们沿着这条时光之河,溯源而上,历史的面目逐渐清晰。从勾践的雄心,到今日运河畔焕新的文化地标,那条河、那座桥、那些人,共同编织起绍兴交通文脉坚韧而璀璨的图谱。
柯桥古镇
千年动脉,运河文明之源
步入浙东运河文化园、博物馆,一部水上的史诗在眼前展开。
浙东运河,西起杭州西兴古镇,流经绍兴,东至宁波,位于中国大运河最南端、海上丝绸之路南起始端,在中国乃至世界内河航运史上有着独特地位。它充分利用浙东山川形势,连通河湖、穿越阡陌、润泽沃野,滋养着人们的生活。
浙东运河博物馆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来到浙东运河文化园。“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走出浙东运河博物馆,临别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叮嘱,要好好挖掘大运河文化,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眼前,2400多岁的越王者旨於睗青铜剑,静静安放在展柜中。
越王者旨於睗青铜剑
它是勾践之子鼫与的用剑,正面铭文“戉(越)王戉(越)王”,反面铭文“者旨於睗”。“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越绝书》中的记载指向了浙东运河的起源。这条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最初是为军事征伐的战略需要而开凿。勾践卧薪尝胆期,运河成为越国物资运输的大动脉,为伐吴争霸奠定了物质基础。
宋代浙东运河迎来辉煌时期。苏轼在《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中记载:“两浙之富,国用所恃,岁漕都下米百五十万石,其他财赋供馈不可悉数。”运河上的漕运船只昼夜穿梭,将江南财富源源不断输往都城。
水工智慧在明代达到高峰。嘉靖十四年(1535年),绍兴知府汤绍恩在彩凤山与龙背山之间倚峡建闸,历时9个月建成拥有28孔的三江闸,象征天上28星宿。这座“海上长城”让200余里的山会海塘连成一片,化泽国为膏腴之地,极大改善了浙东运河绍兴段的航行条件。
浙东运河博物馆
在博物馆“千古名河济天下”展厅,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箍桶匠的木槌声、修伞匠的叮当声、乌篷船的橹桨声交织成曲。展厅中央,一艘按实物1:5缩小的四舱船模型引人注目。它是旧时绍兴最常见的货船,白篷黑船,隔舱储物,将粮食、盐巴从运河运往内河,支撑起江南的经济命脉。而冬日炭火温酒,夏日船头品茗,水乡的烟火气,从古至今,延绵不断。
浙东运河博物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杭甬运河的改造升级,运河沿线港口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浙江省大力推进现代化综合枢纽港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港口体系,杭甬运河沿线港口获得长足发展。
水上长城,古纤道上的交通智慧
“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清代诗人齐召南这样描绘古纤道的景致。纤道,也称塘路、纤路,即运河上用以牵拉船只前进的通道,可建在岸边,也可建在水中形成桥路。从博物馆出来,行至不远,便能看到这条被誉为“水上长城”的古纤道如长龙卧波,在运河上延伸。
古纤道
古纤道始建于唐元和十年(815年),由观察使孟简主持建造,初名运道塘,俗称纤塘路。它西起钱清,东至曹娥,连绵百余里,其中精华段就在柯桥至钱清一带的运河上。
眼前的保护标志碑上,“古纤道”三字为绍兴籍书法家沈定庵先生书写。讲解员告诉我们,古纤道的建筑结构主要有一顺一丁、条石错缝叠砌、石板竖砌、块石砌筑四种类型。浙东运河上的古纤道、古桥和古闸等设施的建设,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而运河边上就保存着东湖石宕和羊山石宕。这段纤道石块呈红褐色,坚硬块大,采自羊山石。纤道的石板上面或者外侧,刻有修桥铺路者的信息,如姓名、住址、身份、捐赠数量等。
古纤道
古纤道的阮社太平桥至钱清镇板桥段,最为独特。长达数里的河道中建造多孔低梁桥连接,形若铁链。条石平砌作桥墩,每孔桥面直铺三块巨形石板,道宽1.5米,孔跨2米,两旁临河,贴近水面。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条水道是官员赴任、平民经商、文人赶考的主要通道。陆游归老鉴湖时,写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描绘的正是运河两岸风光。
古纤道上点缀着数十座石桥,其中最特别的当属太平桥。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的古桥,由石拱桥和八孔梁桥组成,全长40米。拱桥高高隆起,净跨8.4米,桥身雕饰精美绝伦,花卉、狮子及人物惟妙惟肖。
太平桥
太平桥的精妙在于其“古代立交桥”的设计:桥上行人,桥下行舟背纤,古纤道穿桥而过。拱桥供大船通行,低矮的梁桥则方便乌篷船分流,实现了水陆交通的无缝衔接。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运河上来往船只已由昔日的人力驱动变为机械驱动,古纤道的功能也由单一的行舟背纤而发展成为观光旅游、欣赏水乡景色等多种用途。
船匠坚守,百年船史的新生
悠悠水乡,乌篷船摇曳而过,承载着千年的水乡记忆。在这灵动的水域之上,在运河文化的传承者中,何关明是个特别的存在。
“这是敲梆船,这是箩圆船,这是游丝船…………”在绍兴船文化博物馆,“兼职”讲解员何关明如数家珍。他是博物馆负责人、绍兴传统木船制作技艺传承人。
5000多平方米的展区内,陈列着百余艘按比例缩小的古船模型、2000多件跨越百年的船史资料……被称为“船痴”的何关明,自费建造了这个博物馆,自费出资2000多万建起了绍兴船文化博物馆,传承和复兴绍兴古船文化。
绍兴船文化博物馆
“现在很多地方都看不到这些木船了,我们要让后人知道这些历史。如果我现在不做这个事情,那就没有人会去做了。”讲解时,何关明的话里总是带着紧迫感。
“这条船就是我父亲做的。”他出身造船世家,是第四代“船文化”传人,家族船厂创建于1958年。从小听着木工刨木板的声音,17岁那年,他也正式踏上造船之路,跟随父亲学习刨木板、打眼、拼装等基础技艺,开启了与船相伴的人生。
何关明
随着时代的变迁,水路运输的繁荣逐渐成为过去式,乌篷船也从曾经的主要交通工具转变为水乡旅游的特色符号。然而,何关明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古船文化的深厚情感。何关明召集了8位70岁以上的造船师傅,成立了“绍兴古船文化研究小组”,开始抢救性复刻传统木船。在船模展示区,那些早已从人们视野中淡去的“明瓦船”、“戏班船”、“画舫船”被还原,百年时光仿佛在眼前凝固了。
“这条船用了25年,照样很好。”他笑着说。
何关明对船的质量要求极为严格。一次从诸暨出差回来,他发现工厂里一条鳗线船比例不对,当即要求将船中间截掉3公分。在他看来,这些船模承载着绍兴船文化的传承使命,必须经得起时间考验。
而为了收集船史资料,何关明花了11年时间,往返全国各地,只要听说哪里有古船的线索,便立即前往探寻。
何关明对船、对水的深情,远不止于博物馆的方寸之间。
河埠头停着一艘橙色的救援船,船身上印着“浙绍救捞1号”字样。
2005年7月3日早上6点多,来自诸暨的楼生军一家三口驾驶着船只行驶到环城河延安东路渡东桥下时,与他船相撞造成船只180度翻转,船底朝天倒扣在水面上。楼生军和8岁的女儿被困在船舱里。
在海事部门的协助下,松陵船厂对船舱进行切割,3小时后,他们成功得救。就是这次救援,让何关明决心投身水上救援工作,组建成立松陵船厂救援队。这也是我省唯一组建水上救援队伍的造船企业。
何关明每年积极参加绍兴港航部门举行的船舶遇险事故应急演练,为自己的救援队积累经验。为了壮大救援力量,松陵船厂自掏腰包,配备了14条施救船舶和5套潜水装备。“只有懂得造船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船的结构,从而做出最有效的救援。”何关明这样说。
杭甬运河绍兴段
对历史的回望,对生命的担当,是一条运河滋养出的精神双桨,推动着绍兴的水脉文明,向着更安全、更厚重、更具生命力的未来,坚定前行。
从乌篷船到现代船厂,从背纤号子到美丽航道,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绍兴的千年水脉正从传统运输通道向“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现代美丽航道跨越式发展。
今日的绍兴,正以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为纲,将这条千年文脉锻造成“胆剑精神”的现代载体,这座城市的交通史不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文化的传承。而这份传承,正由古往今来的人们共同书写,他们在运河边拉纤,在桥上驻足,在船厂里雕刻时光,让绍兴的交通文脉,如运河之水,绵延不绝,奔向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