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立秋,老话“立秋吃5样,不病也安康”,吃哪5样?提前做准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6 16:14 1

摘要:而老一辈人常念叨:“立秋吃5样,不病也安康”,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风俗,而是历代经验在人间烟火中的沉淀。到底是哪5样?为什么吃这5样?咱们今天就聊明白,提前做准备,秋天过得顺顺当当。

眼看明日就是立秋了,暑气还未完全散去,秋意却悄悄开始露头。有人说立秋一到,身体就像换了个季节的频道,饮食、作息、心态都得悄悄调频道。

而老一辈人常念叨:“立秋吃5样,不病也安康”,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风俗,而是历代经验在人间烟火中的沉淀。到底是哪5样?为什么吃这5样?咱们今天就聊明白,提前做准备,秋天过得顺顺当当。

说到这5样,别想着是啥稀奇古怪的食材,其实就藏在你厨房的一角、菜市场的一隅。关键是要吃对时节、吃得有道。立秋这一天的饮食,不是凑热闹,而是一种身体和自然之间的默契互动。吃对了,顺应季节,身体才好过;吃错了,火气不散、湿气不清,秋天的日子反倒难熬。

第一样,是茄子。立秋吃茄子,北方有个说法叫“立秋茄子赛人参”。这不是夸大其词,而是说立秋的茄子正当时,口感嫩、性平不燥,适合这个季节的过渡期。

茄子里富含膳食纤维,能帮助肠道排出废物,缓解夏季积食。很多人夏天饮食放纵,立秋一来就容易肠胃不适,吃点清炒茄子或凉拌茄泥,正合适。

第二样,是南瓜。南瓜不是秋天才吃的,但立秋之后它的价值才真正发挥出来。别小看这不起眼的瓜,它的β-胡萝卜素含量在瓜类当中排得上号。进入秋天,天气干燥,南瓜这种软糯易消化又养胃的食材,既能补水,又不伤脾胃。尤其是对于小孩和老年人,南瓜粥或蒸南瓜都是好选择。

第三样,轮到莲藕登场。秋天干燥,人容易上火、咽喉干、皮肤痒。莲藕本身性寒,含有大量维生素C,可以补水润燥,清热降火。尤其是煮熟的莲藕,性偏温和,不刺激肠胃。立秋之后的莲藕开始变粉,适合煲汤、炖煮,秋燥来临前先润一润,是老百姓的智慧。

第四样,是鸭肉。这个季节补而不燥,鸭肉正合适。它是典型的“滋阴”型肉类,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适中,适合体质偏热、上火、易疲劳的人群。夏天累积了不少“虚火”,用鸭肉炖点汤,尤其配上白萝卜、冬瓜这类性凉的蔬菜,更能让身体润而不腻,过渡得自然。

第五样,不能少的是苹果。秋天是肺最容易受伤的季节,苹果的有机酸和水溶性纤维含量适中,既能润肺,又能调节肠道菌群。

尤其是早晨空腹吃一个苹果,可以唤醒肠胃,又不会刺激胃酸分泌。苹果虽常见,但在立秋这个节点吃,更像是一种身体的清扫——把夏天的燥热、积滞一点点扫出去。

可能你会疑问,为什么这5样食材老被提起,难道秋天不能吃别的吗?当然不是。只是这几样食材在立秋这个过渡点上,既不过于寒凉,也不过于燥热,符合节气转换时对身体的“低刺激”需求。

人体在这个节气节点,最怕的就是转得太猛,冷暖交替之间,容易感冒、腹泻、皮肤起疹,吃这5样能起到缓冲作用。

别忘了,立秋过后,早晚温差逐渐加大,很多人会出现“秋乏”。这时饮食上就要避免过甜、过油,尽量选择低GI食物,比如南瓜、红薯、糙米等,让血糖平稳波动,避免困倦感加剧。很多上班族秋天容易犯困,其实就是血糖波动太大,吃对东西,才是真正的“提神”。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秋天容易口干舌燥,但不是多喝水就能解决的。水分摄入当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提高细胞的“保水能力”。这就需要从饮食中增加优质脂肪,比如每天吃一小把坚果,帮助锁水。很多人喝了一桶水,还是觉得干,其实是细胞壁不够健康,无法锁住水分。

除了吃什么,立秋之后作息调整也很关键。夏天大家晚睡惯了,但秋天的阳气开始收敛,建议逐步提前睡觉时间,最好在晚上10点前入睡。因为秋天是“肺”主事的季节,而肺的经络在凌晨三四点最旺,早点睡可以让肺有更多时间修复,帮助提升免疫调节能力

再说回来,很多人忽视了一个细节——立秋之后,运动也要跟着变。夏天适合出汗排湿,秋天却要“收敛神气”。此时建议做一些不激烈、节奏缓慢的活动,比如太极、慢跑、瑜伽,避免剧烈运动引起体液流失过快。尤其是早晚锻炼时,一定要注意保暖,别让风寒钻进身体。

饮食和作息之外,心态的变化也很重要。立秋之后,日照时间变短,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感到情绪低落。其实这是人体对“阳气渐弱”的自然反应。建议多晒太阳,尤其是上午十点前的阳光,帮助维生素D合成,缓解心情。同时,也要学会减少信息摄入,适当“数字断食”,让心静下来。

说到底,立秋不是一个节气的终点,而是身体调频的新起点。吃得对、睡得稳、心态好,才是真正的“安康”。那句老话“立秋吃5样,不病也安康”,不是迷信,而是几代人摸索出的生活智慧。它提醒我们在日子转弯的地方,别忘了照顾好自己。

最后提醒一句,五样食材虽好,但也要根据个人体质灵活搭配。不用执着于固定食谱,顺应身体的节律才是最好的养生方式。尤其是老人、小孩、孕妇等特殊人群,饮食更要讲究平衡。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晓红.四季养生与饮食调理[J].食品与健康,2020(06):45-47.

2. 李春红.节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饮食调养策略[J].中医药导报,2021(02):72-75.

3. 赵明.立秋节气饮食养生初探[J].农村实用技术,2022(10):38-39.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