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烛火在御书房内跳跃,映照着堆积如山的奏折,也映照着新帝杨惜雪微蹙的眉头。登基已逾三载,昔日将军府独女的锐气沉淀为帝王的沉稳,但那份果决与务实丝毫未减。她正批阅一份关于京畿附近州府春耕的奏报,朱笔悬停,似在权衡。
番外篇
1
烛火在御书房内跳跃,映照着堆积如山的奏折,也映照着新帝杨惜雪微蹙的眉头。登基已逾三载,昔日将军府独女的锐气沉淀为帝王的沉稳,但那份果决与务实丝毫未减。她正批阅一份关于京畿附近州府春耕的奏报,朱笔悬停,似在权衡。
“陛下,夜已深了,龙体要紧。”内侍总管轻声提醒。
杨惜雪未抬头,只淡淡道:“杜先生今日递来的折子,放在何处?”
总管立刻从一堆文书中精准地抽出一份,恭敬奉上。奏折来自“文渊阁大学士”杜清霜——昔日户部侍郎的嫡女,如今新朝文教革新最坚定的推行者。她奏请于京郊设立第一所官办“明德女子书院”,专收民间聪慧女童,授以诗书、算学、律法基础,乃至部分实用技艺。
建议大胆,阻力亦可想而知。奏折下方,附着一份长长的反对名单,多是些老学究,引经据典,痛斥“牝鸡司晨”、“扰乱纲常”。
杨惜雪指尖划过那些熟悉的名字,唇角勾起一抹冷峭的弧度。这些声音,在她以“杨清尘”之名布局后宫时就已领教过。她提笔,在杜清霜的奏折上落下清晰有力的朱批:“准奏。所需钱粮,着户部优先拨付。敢有阻挠生事者,以抗旨论处。”
放下笔,她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重生之路步步惊心,如今大权在握,她深知,仅仅推翻一个昏君和一个佞臣远远不够。根除苏明学之流滋生的土壤,打破女子只能依附、被摆布的宿命,让更多如杜清霜般被埋没的才智有施展之地,这才是她心中真正的“海晏河清”。
“召杜先生明日午后御花园见。”
2
翌日午后,阳光正好。杨惜雪并未摆出帝王仪仗,仅着一身素雅常服,带着两名便装侍卫,悄然出现在京郊刚落成的“明德书院”外。
未进院门,便听得里面传来清亮整齐的童音,正诵读着《千字文》。杜清霜一身简朴的青色儒衫,立于廊下,神色专注地听着,眉宇间是杨惜雪在她脸上少见的、纯粹舒展的光彩。她不再是后宫那个需要时刻伪装、如履薄冰的“杨清尘”,也不再是户部侍郎府中那个谨小慎微的嫡女,而是真正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在。
见到杨惜雪,杜清霜眼中闪过惊喜,快步上前欲行大礼,被杨惜雪抬手止住:“微服私访,杜先生不必多礼。朕来看看,你的‘明德’气象如何。”
书院不大,却整洁明亮。几间敞亮的学舍里,坐着约莫四五十名年龄不一的女童。她们穿着统一的素色布裙,小脸洗得干干净净,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和一种新生的好奇。有的在习字,笔画虽稚嫩却极认真;有的在学算盘,噼啪声清脆;还有的围在一起,听一位女先生讲解简单的草药知识。
“这些孩子,多是家中清贫,或父母开明些的。”杜清霜低声介绍,语气带着欣慰,“起初招人不易,乡邻多有闲言碎语。后来陛下拨付钱粮,又准许学成优异者可入宫为女官,或推荐至各地善堂、医馆,这才慢慢有了起色。”
杨惜雪驻足在一间学舍窗外,看着一个约莫七八岁、梳着双丫髻的小女孩,正吃力地临摹一个“学”字,小手紧握着笔杆,鼻尖都沁出了细汗。那专注的神情,让她恍惚间看到了幼时被父亲抱上马背、初次握紧缰绳的自己——那份不甘被命运框定的倔强,如出一辙。
“做得很好,杜先生。”杨惜雪颔首,目光扫过那些伏案苦读的小小身影,“她们学的,不止是字,是日后安身立命、不再任人鱼肉的底气。”
3
傍晚,杨惜雪留在了书院用膳。简单的清粥小菜后,两人屏退左右,在书院后院一间僻静的厢房里秉烛夜谈。
烛光摇曳,映照着杜清霜温婉却坚韧的侧脸。她为杨惜雪斟上一杯清茶,轻声道:“陛下今日亲临,于书院上下,是莫大的鼓舞。只是朝中反对之声,恐不会因陛下一纸批文而止息。清霜担心,日后风波不断,反累及陛下清名。”
杨惜雪端起茶杯,指尖感受着瓷壁的温热,目光沉静如水:“清霜,你可知朕为何一定要做这件事?甚至不惜顶着‘牝鸡司晨’的骂名,也要坐上这龙椅?”
她顿了顿,望向窗外无垠的夜空,仿佛穿透时光,看到了那冰冷刺骨的天牢、将军府门前蜿蜒的血河、以及苏明学那充满鄙夷与恶毒的冷笑。“不仅仅是为了复仇雪恨。更是因为,朕比任何人都清楚,若女子无识无才,命运便只能系于父兄、系于夫婿一念之间。如同浮萍,半点不由己。苏明学敢那般待我将军府,待你,何尝不是仗着我们身为女子,在他们眼中,不过是随时可以牺牲、可以交易的物件?”
杜清霜指尖微颤,下意识抚上自己手腕内侧一道极淡的旧疤——那是她“假死”脱身时留下的。那段被继母磋磨、险些沦为政治牺牲品的过往,是她心底最深的寒意。
“陛下所言,字字锥心。”她眼中泛起水光,却透着坚定,“正因如此,清霜才更觉肩上担子之重。让这些女孩子读书明理,学会谋生之技,即便将来不能个个如陛下般光芒万丈,至少在面对不公时,能有据理力争的勇气,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不必再如我们当年那般身不由己,任人宰割。”
杨惜雪深深地看着她,眼中是毫不掩饰的赞赏与共鸣。她拿起一块桌上的桂花糕——自重生后,她已极少碰此物,今日却破例掰开一半,递向杜清霜:“尝尝。这不是苏明学的桂花糕,也不是御膳房的贡品,是书院厨娘自己做的。甜而不腻,带着烟火气。”
杜清霜微微一怔,随即会心一笑,接过那半块糕。两个曾深陷泥淖、如今却并肩立于潮头的女子,在这寂静的书院灯下,分享着这寻常的甜点。空气中弥漫的,是劫后重生的释然,是志同道合的暖意,更是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4
数月后,“明德女子书院”正式开院典礼。杨惜雪虽未亲临,却派心腹送来了御笔亲题的匾额——“明德惟馨”,高悬于书院正门之上,字迹遒劲,昭示着无上的皇权支持。
典礼简朴而庄重。杜清霜身着正式的官服,立于匾额之下,面对书院师生及部分闻讯而来的百姓,朗声道:“此间所授,非为争强好胜,非为牝鸡司晨。所愿者,惟使女子明理知义,通晓世事,有一技之长傍身。上可辅佐家国社稷,下可安身立命,不负此生为人!”
她的声音清越,穿透了初春微寒的空气。台下,女童们仰着小脸,目光灼灼。人群中,有好奇张望的,有低声议论的,也有那曾极力反对的老儒生,此刻看着那御赐匾额和台上气度从容的女官,再看看那些眼神清亮的女孩,终是沉默地叹了口气,悄然离去。
夜幕降临,书院各间学舍的灯火次第亮起。点点橘黄的光芒,在渐深的夜色中显得格外温暖而坚定。朗朗书声再次响起,混合着算盘的清脆节奏,编织成一首充满希望的歌谣。
远处皇城的宫阙之上,杨惜雪凭栏而立,遥望着京郊那片与众不同的灯火。晚风拂过她的龙袍,猎猎作响。她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可能的未来:那些灯火下苦读的小小身影,终有一天会成长起来,如同星星之火,散入大魏的州府乡野。她们或许会成为明断秋毫的女吏,会成为悬壶济世的女医,会成为持家有方、教子有道的贤母,更会成为无数后来者眼中,可以企及的光。
前路依然漫长,守旧的声音不会一夜消失。但杨惜雪知道,这第一盏为女子而亮的书院灯火,已经点燃。它照亮的不只是一间间书窗,更是千千万万被困于深闺、被命运随意拨弄的女子心中,那片渴望知识与尊严的荒原。
灯火长明,薪火相传。这,才是她对那个充满血泪与仇恨的前世,最好的祭奠与超越。女子亦可顶天立地,这江山社稷,终将因这半边天的真正觉醒,而焕发出迥然不同的生机。
来源:小故事来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