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以诅咒开始,以谣言结束,若非生错时代,他定会是一代明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6 14:21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历史总有些被时代耽误的人物,嘉庆帝就是其中之一。

从一开始被"诅咒",到最后被"雷劈"身亡的传言,这位清朝第七位皇帝的一生充满了戏剧色彩。

他接手的是“烂摊子”,面对的是内忧外患,努力想挽回大清王朝的颓势,却又被祖制束缚手脚。如果换个时代,这个勤政爱民的皇帝会有不同结局吗?

皇位争夺战

嘉庆,原名爱新觉罗·永琰,是乾隆的第十五个儿子。

乾隆一生共有17个儿子,为啥偏偏选了这个排行中间的?说起来这完全是个排除法的结果。

乾隆的大儿子永璜早逝,二儿子永琏性格古怪不受待见,三儿子永璋不学无术,四儿子永珹聪明但早夭,五儿子永琪有才华但也早逝了。

排到十一子永瑆时,乾隆差点就选他了——这位是大书法家,才华横溢。问题是他却太爱钱,乾隆觉得他更像个文人而非政治家,最终也被排除了。

相比之下,永琰有啥优势?一是性格温和,从不惹事;二是他母亲令妃在后宫很有地位,受宠二十多年;三是永琰没有明显缺点,在一群问题儿子中显得格外正常。

1778年,乾隆就秘密决定立永琰为储君,但一直没公开。

有趣的是,乾隆在祭祖时还"诅咒"说:如果永琰不贤,就让他短命 ——这话听着吓人,其实是变相警告永琰要好好干。

1789年,永琰被封为嘉亲王,算是半公开的储君信号。

直到1795年乾隆才正式公布传位诏书,册立永琰为皇太子。1796年正月初一,举行禅位大典,永琰正式登基,成为嘉庆皇帝。

有意思的是,即使禅位后,嘉庆也不是真正的皇帝。乾隆作为太上皇,继续掌握实权

嘉庆名为皇帝实为太子,甚至都不能搬进皇帝住的乾清宫,还得住在毓庆宫。直到1799年乾隆去世,嘉庆才算真正当家做主。

和珅倒台的幕后真相

嘉庆亲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干掉和珅。

和珅是谁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乾隆时期的"二皇帝",权倾朝野,贪污成灾。

据说和珅家产比当时清朝国库还多,光白银就有上亿两。和珅为啥这么牛?因为他抓住了乾隆的心理,会哄老皇帝开心,是乾隆晚年最信任的大臣。

和珅知道嘉庆不喜欢他,所以乾隆活着时就处处防着嘉庆。

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和珅以为自己地位稳固,毕竟他还是军机大臣加上总管内务府大臣,手里握着兵权和钱权。

但他没想到嘉庆早有准备,等的就是这一天。乾隆尸骨未寒,嘉庆就开始行动了。

正月十三,嘉庆借故召和珅进宫,直接当面宣布和珅犯了贪污罪、欺君罪等二十多条大罪,立即革去所有职务,交由刑部审理。

和珅被抓后,嘉庆派重兵包围和珅的家,抄家查抓了他的家人和党羽。据记载,光抄家就抄出白银300多万两,黄金3万多两,还有无数珍宝古玩。

正月二十三,和珅被赐自尽。从抓捕到处决,前后只用了十天时间。

嘉庆之所以动作这么快,一方面是怕和珅党羽反扑,另一方面也是向朝廷和天下人宣示,他嘉庆的新政开始了!

处理和珅后,嘉庆还做了一件事:恢复朱珪为大学士,算是对老师的回应。

和珅死后,嘉庆对他的评价是:"和珅罪恶滔天,朕深恨之,然朕父皇待之厚,朕姑念之,赐其自尽。"

这话表面上给乾隆面子,实际上也是对贪官的警告——嘉庆治下不会再容忍像和珅这样的巨贪了。

九年平定白莲教

嘉庆刚开始亲政,就面临一个巨大挑战:白莲教起义。这场起义始于乾隆末年,但到嘉庆时期达到高峰。

起义军主要在湖北、四川、陕西、河南一带活动,提出"迎接弥勒佛下世"、"反清复明"口号,吸引了大量贫苦农民加入。

为啥白莲教能发展这么快?根本原因是乾隆后期社会矛盾激化。

表面上乾隆时期繁荣富强,实际上由于人口激增、土地兼并加剧、贪官污吏横行,老百姓日子越来越难过。加上连年天灾,民不聊生,自然有人铤而走险加入教派闹革命。

面对白莲教起义,嘉庆采取了不同于乾隆的策略。

一方面加大军事镇压力度,调集大量军队围剿。另一方面实行"招抚政策",对愿意投降的起义军首领给予赦免,争取分化瓦解起义军。

此外,嘉庆还下令减免灾区赋税,救济灾民,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

平定白莲教起义花了整整九年时间(1796-1805年),耗费军费白银超过2亿两,这几乎掏空了清朝国库。

更糟的是,为了筹集军费,嘉庆不得不向官员摊派"捐输",这又加剧了官员对百姓的盘剥,形成恶性循环。

特别是,嘉庆在平定起义过程中发现了清军战斗力下降的问题。很多"八旗子弟"已经养尊处优,丧失了骑射本领。

地方绿营军纪涣散,贪污严重。这让嘉庆意识到军事改革的必要性,但受限于"祖宗成法",他的改革力度有限,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九年平叛战争的结束,给了嘉庆喘息机会。但和平没持续多久,1813年又爆发了天理教之乱,直接攻入紫禁城,差点要了嘉庆的命。

雷击身亡?谣言背后的秘密

1820年农历七月十三,嘉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突然驾崩,年仅61岁。当时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皇帝被“雷劈”死的。

这听起来像是天谴,实际上却是个巨大“谣言”。真相是什么?

据史料记载,嘉庆帝那天只是突发中风,加上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没能抢救过来。他临终前还安排了皇位交接事宜,如果真的被雷劈,哪有时间做这些?

嘉庆生前最后几年其实身体一直不太好。他喜欢吃肉,特别是烤全羊,加上年纪大了运动少,身体越来越胖。

御医多次提醒他注意饮食,可惜收效不大。宫廷记录显示,嘉庆五十多岁时就经常头晕目眩,这都是中风前兆。

死亡谣言背后其实是当时社会对嘉庆评价的复杂性。

一方面,民间认可他确实比乾隆强,至少不那么奢侈浪费。

另一方面,他在位期间白莲教起义、天理教作乱,还有英国人开始在广州搞事情,老百姓对朝廷失望,就喜欢传这种"天谴"故事。

嘉庆死后,他的儿子绵宁即位,是为道光皇帝。道光比他还节俭,但治国能力也没强到哪去。

嘉庆时代的问题基本都延续到了道光朝,甚至变得更严重。从某种程度说,嘉庆的死亡确实是大清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折点。

历史对他的误解与真相

嘉庆在位25年,却很少被人提起,似乎是个"鸡肋皇帝"。

为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他夹在两个有名皇帝中间:前面是"康乾盛世"的乾隆,后面是面临鸦片战争的道光。相比之下,嘉庆朝显得平淡无奇。但这种评价公平吗?

实际上,嘉庆是个相当不错的皇帝。首先,他性格纯良,为人随和,心地善良。

在位25年未杀一个功臣,未造一起冤案,也没有搞过"文字狱"。

这在专制帝王中相当罕见,被后人称为清朝难得的"仁君",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仁宗"。

其次,嘉庆勤政爱民,生活俭朴。他每天早起批阅奏折,经常熬夜处理政务。

为了节约开支,他甚至规定自己的衣服穿旧了必须补丁再穿,不准随便添置新衣。这与他父亲乾隆的奢侈形成鲜明对比。

嘉庆最大问题是墨守成规,受"祖宗旧制"束缚太深。

比如他知道八旗兵战斗力下降,但不敢大刀阔斧改革;他发现官场腐败严重,但只能小修小补。用现在话说,嘉庆没有"破局"思维,缺乏创新勇气。

更大的问题是,嘉庆接手的就是“烂摊子”。

乾隆表面风光,实际上把国库掏空了,把社会矛盾积累到临界点了。嘉庆就像接手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的新CEO,就算能力再强,也很难扭亏为盈。

嘉庆确实做了不少努力。他打击贪腐,平定叛乱,节约开支,整顿吏治。但这些都是"补漏",不是"造船"。

大清王朝的根本问题—— 闭关锁国、技术落后、制度僵化——他没能解决,可能也解决不了。

历史对嘉庆的评价是:"若非生错时代,定会是一代明君。"这话不无道理。

如果嘉庆生在康熙早期,或许能守成有余;如果他有足够的改革魄力,或许能力挽狂澜。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他只能做那个"不太差但也不够好"的过渡皇帝。

纵观嘉庆一生,他是一个有抱负也有能力的皇帝,只是生不逢时。

他接手的是一个表面繁荣实则危机四伏的帝国,面对的是几乎无法挽回的历史趋势。

历史没给他太多机会,也没留给他多少时间。清朝的衰落不是从他开始的,但也没在他手里结束。历史就是这么残酷又公平!

来源:蜀山史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