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99年,和珅被抓入刑部大牢。但他却气定神闲,因为他有保命诏书。那是乾隆生前亲手交给他的,说是“危难时可救一命”,他喃喃自语说道:“只要拿出诏书,嘉庆就不敢杀我!”
1799年,和珅被抓入刑部大牢。但他却气定神闲,因为他有保命诏书。那是乾隆生前亲手交给他的,说是“危难时可救一命”,他喃喃自语说道:“只要拿出诏书,嘉庆就不敢杀我!”
和珅他3岁丧母,9岁丧父。
他和弟弟靠着父亲的小妾和老家丁的庇护才活下来。
为了出人头地,他拼命读书,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
甚至能把《四书五经》倒背如流。
1772年,22岁的和珅以侍卫身份进入銮仪卫当差。
一次乾隆在御 花 园发脾气,引用《论语》质问侍卫:“虎兕出于柙,是谁之过?”
满场侍卫面面相觑,只有和珅站出来接了下句。
乾隆眼前一亮。
从此,这个穷小子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
他29岁当上军机大臣,“和珅”两个字,成了大清最值钱的招牌。
此后二十余年,和珅的官职如火箭般蹿升.
1779年,任户部尚书;1781年,任兵部尚书;1784年,任吏部尚书;1790年,晋升文华殿大学士。
他为乾隆效忠整整23年,成为清朝历史上权势最大的权臣。
和珅的权势,建立在一样东西上——钱。
乾隆晚年好大喜功,六下江南,修建园林,国库早就被掏空。
是和珅推行了"议罪银"。
官员犯罪,交钱就能免罚。这笔钱不进国库,直接进了乾隆的私库。
"皇上要钱,我就给钱。"
和珅的贪,乾隆心知肚明,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四、嘉庆的复仇
嘉庆对和珅的恨,始来已久。
在嘉庆还是皇子时,他曾作诗贺朱珪升任巡抚。
在贺诗中,将朱珪与乾隆并称"二圣"。
朱珪是当世大儒,对他尽心教导,两人情同父子。
和珅看到这首诗后,立即向乾隆告状。
乾隆大怒,当即下旨:取消朱珪升迁、将其贬为安徽巡抚,命嘉庆闭门思过三日。
后来乾隆禅位,但依然大权在握。
嘉庆虽贵为皇帝,所有奏折都要先经和珅"转达"给太 上 皇。
1798年白莲教战事吃紧,嘉庆想调将领入京议事。
他在军机处刚说完,和珅就冷笑:"皇上年轻不知兵事,此事需请示太 上 皇。"
当场命人把奏折送到宁寿宫。
根本就没给嘉庆脸面。
五、保命诏书的真 相
乾隆六十年,85岁的乾隆决定退位。
禅位前夕,他单独召见和珅,递过一个黄绸包裹:"跟了朕一辈子,赏你个保命的东西。"
和珅跪地叩谢,心里乐开了花。有这道护身符,新皇帝能奈我何?
后来这道诏书一直被保管着。
六、棋子的结局
1799年,乾隆薨逝。
嘉庆让和珅主办丧事,为的就是牵制他。
随后,迅雷不及掩耳将和珅被抓入刑部大牢。
但和珅岁被抓,却气定神闲,因为他有保命诏书。
当嘉靖下令将他处死时,他大声叫嚷:“我有保命诏书,皇上不能杀我!”
而此时使者却将所谓的保命诏书送到他手上。
上面赫然只有3个大字:“留全尸”。
当和珅看到后,整个人瘫倒在地。
没想到,他为乾隆鞍前马后,得到的竟然是这个结局。
正月十八,他用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而此时的嘉庆看着抄家清单,更是大为吃惊。
有记载说,这一抄,就抄出了数千万两。
而在野史中,更是说抄出了八亿两白银!
嘉庆本以为这笔巨款能解决财政危机,没想到麻烦才刚刚开始。
此时的白莲教起义已持续3年,清军屡战屡败。
军费开支如流水,一年就要耗费白银两千万两。
更糟的是,各地官员听说和珅倒台,纷纷开始暗中使着小动作,财政愈发困难。
1813年,天理教 徒甚至杀进紫禁城。
这无异于是打了整个清朝的脸面。
嘉庆此时这才明白了一个残酷的事实。
和珅虽贪,但他能让官员乖乖交税;虽狡诈,但他能维持朝堂运转。
后来,白莲教起义虽被镇 压,但大清已元气大伤。
嘉庆对着空荡荡的国库叹气:“早知如此,朕该留他一命......”
和珅一生精明,却算漏了两件事:
第一,乾隆从没把他当自己人。
第二,保命诏书,保的不是他的命,是乾隆家的江山。
来源:清代的梦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