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属于中国的那些岛那些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6 13:42 1

摘要:历史归属:地处鄂霍次克海,1820年前后属清朝管辖范围,为外东北海域岛屿群,由大尚塔尔岛、小尚塔尔岛等15个岛屿组成,总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

从清朝鼎盛版图到现代中国:地理单元的历史变迁梳理(1820年前后-现代)

一、岛屿变迁

(一)尚塔尔群岛

- 历史归属:地处鄂霍次克海,1820年前后属清朝管辖范围,为外东北海域岛屿群,由大尚塔尔岛、小尚塔尔岛等15个岛屿组成,总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

- 割占过程:19世纪,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外东北大片领土,尚塔尔群岛随外东北区域脱离中国。

- 现状:现为俄罗斯所属,是鄂霍次克海北部重要岛屿群,总面积与历史时期基本一致,因气候寒冷,人口较少,以渔业和生态保护为主。

(二)库页岛(萨哈林岛)

- 历史归属:曾为中国第一大岛屿,元明清三代持续有效管辖(元朝设征东元帅府、明清设奴儿干都司等机构管理),1820年前后属清朝吉林将军辖区,面积约7.6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台湾岛大小)。

- 割占过程: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被沙俄强制割占;苏联时期强化实际控制,现由俄罗斯管辖。

- 现状:俄罗斯称“萨哈林岛”,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岛屿,面积未发生显著变化,岛上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为俄罗斯远东资源开发与战略要地,人口约50万。

二、湖泊变迁

(一)贝加尔湖

- 历史归属: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国北方游牧政权及中原王朝影响范围(唐朝安北都护府、元朝岭北行省、清朝理藩院曾辐射管控),1820年前后,清朝对其仍有一定势力关联(但统治边界存争议),湖泊面积约3.15万平方公里,最深处达1637米,蓄水量占全球淡水湖总蓄水量的20%以上。

- 割占过程:1689年《尼布楚条约》未明确划分归属;1727年《恰克图条约》签订后,贝加尔湖区域被正式划归沙俄。

- 现状:俄罗斯境内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面积与历史时期相近(约3.17万平方公里),是俄罗斯重要生态、旅游资源,也是全球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地,湖边有伊尔库茨克等城市,人口聚集度较高。

(二)巴尔喀什湖

- 历史归属:清朝西北边疆核心湖泊,1820年前后属伊犁将军辖区(“伊犁九城”防御体系辐射范围),是中亚内陆湖的地理标志,湖泊面积约1.83万平方公里(随季节变化略有波动),因东西部盐度差异(东部咸水、西部淡水)形成“一湖两色”景观。

- 割占过程: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签订,沙俄割占中国西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巴尔喀什湖随该区域脱离清朝。

- 现状: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面积略有缩减(现为约1.69万平方公里),仍是中亚重要内陆湖,对周边农牧业灌溉和生态调节有重要作用。

(三)乌布苏湖

- 历史归属:1820年前后属清朝外蒙古地区(今蒙古国西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南部),为外蒙古高原西部湖泊,面积约3350平方公里,是中亚-北亚典型的咸水湖。

- 脱离过程:外蒙古在沙俄、苏联长期干涉下“独立”,乌布苏湖随外蒙古脱离中国管辖。

- 现状:现为蒙古国与俄罗斯共有(水域主体在蒙古国,约占90%),面积基本稳定,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周边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完整,为候鸟迁徙重要中转站,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关键。

(四)库苏古尔湖

- 历史归属:同属清朝外蒙古地区管辖,1820年前后为外蒙古高原北部湖泊,面积约2760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处达262米,因水质清澈(能见度达10米以上)被称为“东方贝加尔湖”。

- 脱离过程:外蒙古“独立”后,随外蒙古脱离中国,现为蒙古国境内湖泊。

- 现状:面积未发生明显变化,因湖水清澈、生态原始,被称为“蒙古国的蓝色珍珠”,是蒙古国重要旅游与生态保护地,周边以游牧业为主,人口密度低。

(五)阿拉湖(清朝称“图古勒池”)

- 历史归属:位于今哈萨克斯坦东部,1820年前后属清朝西北边疆(距离阿拉山口市西北约60公里),为中亚东部内陆湖,面积约265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约347米。

- 侵占过程:19世纪,沙俄趁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无暇西顾,通过军事威胁与外交逼迫,侵占阿拉湖及周边地区。

- 现状:大部分属哈萨克斯坦(约占95%),面积因灌溉用水增加略有缩减(现为约2200平方公里),是哈萨克斯坦东部内陆湖,对区域农牧业灌溉和局部气候调节有一定作用。

(六)伊塞克湖

- 历史归属:清朝时属伊犁将军辖区,1820年前后为中国西北边疆重要高山湖泊,位于中亚东部天山山脉北麓,面积约623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609米,因终年不冻被称为“热海”。

- 割占过程:19世纪沙俄扩张,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及军事威胁,将其所在区域从中国割占。

- 现状:现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面积基本稳定(约6280平方公里),为其著名高山湖泊,有“中亚明珠”之称,湖水清澈,周边雪山环绕,是中亚重要旅游胜地和生态涵养区,旅游业对当地经济贡献显著。

三、河流变迁

(一)色楞格河

- 历史归属:发源于蒙古国杭爱山,流经俄罗斯,清朝时,其上游及部分流域在清朝版图(外蒙古地区),1820年前后属清朝外蒙古地区水系,全长约1487公里,流域面积约94.5万平方公里,是蒙古高原重要河流。

- 脱离过程:外蒙古“独立”后,除中国境内极短源头支流(约50公里),大部分流域脱离,现主要流经蒙古国和俄罗斯。

- 现状:全长未变,蒙古国境内河段约512公里,俄罗斯境内约925公里,是贝加尔湖最大水源补给河(提供贝加尔湖50%以上的入湖水量),对流域内农牧业(蒙古国草原灌溉)和生态系统意义重大,沿岸有乌兰乌德等城市。

(二)叶尼塞河支流(如安加拉河等)

- 历史归属:1820年前后,其流域部分区域(如外贝加尔地区)属清朝管辖,为清朝东北—西伯利亚流域关联地带。以安加拉河为例,全长约1779公里,流域面积约10.4万平方公里,是叶尼塞河主要支流之一。

- 割占过程:《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签订后,外贝加尔等区域逐渐脱离中国;沙俄、苏联时期强化对叶尼塞河流域控制。

- 现状:支流所在流域随领土割占不再属中国,现主要流经俄罗斯,安加拉河等支流仍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重要水运通道(连接北冰洋水系),支撑区域资源(木材、矿产)运输与经济发展,沿岸建有伊尔库茨克水电站等设施。

四、界湖变迁(兴凯湖)

(一)兴凯湖

- 历史归属:1820年前后完全属中国,为东北边疆大型淡水湖,属吉林将军辖区,总面积约4380平方公里(相当于700个西湖),其中大湖面积4190平方公里,小湖(小兴凯湖)面积190平方公里。

- 割占过程: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沙俄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兴凯湖在内的大片领土,将约3/4水域(约3300平方公里)划走,仅保留小兴凯湖全部及大湖约1/4水域(约1080平方公里)归中国。

- 现状:由中国内湖变为中俄界湖,中国一侧面积约1240平方公里(含小兴凯湖),俄罗斯一侧约3140平方公里;湖边生态丰富(有丹顶鹤等珍稀鸟类),渔业资源(如大白鱼)因领土分割需中俄合作管理,是东北边疆生态保护与跨境合作的地理标志。

五、海洋权益变迁

(一)鄂霍次克海

- 历史权益:1820年前后,外东北沿海(含库页岛)属清朝,鄂霍次克海沿岸为清朝领海及沿海辖区,该海域面积约158.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10460公里(清朝管辖段约占1/3)。

- 丧失过程:外东北割占后,中国失去该海域沿海权益。

- 现状:现为俄罗斯邻海,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活动核心区域之一,海域内渔业资源(如鳕鱼、鲑鱼)和油气资源丰富,对俄罗斯远东战略意义重大,中国仅通过民间渔业合作参与部分资源开发。

(二)日本海

- 历史权益:1820年前后,中国东北东部(如吉林东部)濒临日本海,图们江入海口为重要出海口,日本海面积约97.8万平方公里,清朝管辖的沿海岸线长约500公里(含图们江流域)。

- 丧失过程:外东北割占后,中国失去日本海沿海领土,仅保留“图们江入海口通航权”(受俄朝桥梁(净高仅7米)、航道浅滩限制,实际仅能通行小型渔船)。

- 现状:现为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濒海,中国仅法理上通过图们江关联该海域,实际海洋权益大幅丧失,图们江入海口成为东北边疆“名义出海口”,近年中国通过“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尝试提升区域经济关联,但海洋权益未发生实质改变。

六、历史反思与现实启示

这些地理单元的变迁,本质是近代中国因国力衰微、列强侵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结果——从7.6万平方公里的库页岛,到3.15万平方公里的贝加尔湖,再到158万平方公里的鄂霍次克海沿海权益,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领土主权的流失,是中国近代历史伤痛的缩影。外蒙古“独立”(1946年国民政府短暂承认,本质受沙俄、苏联长期干涉)导致乌布苏湖、库苏古尔湖等脱离,更凸显外部势力对中国领土完整的破坏。

铭记历史伤痛,核心启示在于:国力强盛是守护山河的根本。唯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从历史教训中走出,坚定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与主权,保障国家长远发展与民族复兴。

来源:橘子洲头望明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