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共富工坊已成为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力量。路径由近及远、项目可大可小、建设内扩外引,共富工坊得以在全县遍地开花,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就近增收、农村产业激发活力,共富图景正在悄然展开。
共富工坊的“小愿景”和“大蓝图”(主题)
临沂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珊珊 焦春丽 徐淑刚 通讯员刘艳 徐俐莉
暑热连天,在凉爽的共富工坊里干活,已成为当下莒南农村群众的避暑好选择,最重要的是在这里还能挣钱。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共富工坊已成为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力量。路径由近及远、项目可大可小、建设内扩外引,共富工坊得以在全县遍地开花,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就近增收、农村产业激发活力,共富图景正在悄然展开。
工坊虽小,能办“大事”。日前,记者在莒南县采访共富工坊时,看到了这一“小”行动激荡起了乡村振兴“大”蓝图。
花开见果:
“每月多收了两三千元”
“我以前想,要是1个月能赚1000多元,那我就啥也不愁了。”在莒南县洙边镇,因生病不能打工、种地的村民赵红,不想一直过“光花钱不挣钱”的日子。
着眼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和提升乡村发展质量,莒南县整合资源要素,因地制宜发展起了“共富工坊”,搭建起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平台,真正让群众有活干、有钱赚,在共同富裕路上“不掉队、赶上来”。
在洙边镇环河崖村共富工坊里,十几个工位上坐满了人,大家埋头缝制、锁边、加工,干得热火朝天。赵红就坐在最南边的位置上,认真缝制一个汉堡包玩具。
“她(赵红)手慢,现在一个月也能挣2000多元,大家月平均工资都在2500元以上。”洙边镇党委副书记王海燕介绍,该镇成立“合富公司”,组织管理20多个共富工坊,“这样可以承接大订单、急单,解决了小工坊的订单来源难题,可以吸纳更多群众来做工。”赵红就是这样有了自己的收入。
洙边镇还专门编制《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操作手册》,重点布局来料加工、手工制作、电商直播、农旅融合四种类型“共富工坊”,现已建成共富工坊70个,1000多名当地群众成了产业工人。
“春天去采茶,秋天做豆腐皮,平时就来工坊干活挣钱。”村民汝秀敏干活麻利,几分钟就缝好一件马甲对襟。省纪委监委派驻环湖净埠村第一书记孙宽亮介绍,工坊按件计酬,想多干就多干,想干啥活就干啥活,家里有事晚来早走也行。“她缝马甲的这道工序,工费就是一件0.3元,一天能做400多件。”
在共富工坊的建设过程中,莒南县广泛吸收基层党组织的意见,推动集体组织经营与个人自主经营有机结合,大力支持“三青”“四雁”人才带头或参与建设共富工坊,提升了共富工坊的建设效益和水平。
筵宾镇略庄村丞溪服装加工共富工坊就是由鸿雁人才李芳芳创办的。“这个工坊是去年11月投产的,有70多名工人,其他加工点还有30多名工人。”李芳芳介绍,因为工坊管理好,来自欧美的订单全年不断,今年外贸订单达到3000万元。
工坊里,37岁的女工姜暖暖正在用缝纫机给夹克上前立襟、压袖口,这两道工序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我上个月工资是6000多元,最高拿过9600元。”姜暖暖说,“工人平均每个月都得5000多元。”李芳芳告诉记者,她们工坊按件计酬、多劳多得,是附近工资最高的。
近年来,莒南县大力推动共富工坊建设,以镇街为单位,结合各自产业基础、优势资源等实际情况,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集中对接招引来料加工、手工制作等增收项目,力争实现“厂房式、车间式、居家式”共富工坊行政村全覆盖。
共富工坊的扩散推进,为农村闲散劳动力,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和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提供了大量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群众快速增收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共富工坊653个,227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8%;工坊总用工1.2万人,带动从业者月均增收2351元,年可为群众直接增收3.35亿元,共富成果实实在在。
“坊”外效应:
产业兴才是硬道理
“我们今年建的共富工坊,能为全村十几家磨具企业提供电商直播、包装物流等方面的服务,切实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拉长了产业链条。”谈起共富工坊,大店镇庄家滩井村党支部书记庄绪祥滔滔不绝。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尤其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群众就业机会少、基层治理难等实际问题,让各级党委政府面临诸多新挑战。以共富工坊建设为抓手,莒南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不仅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还集聚企业、产业资源,提升农村整体竞争力。
在庄家滩井村共富工坊,一堆堆打包好的包裹,已经贴上物流单,等待快递公司上门。“这边是国内物流区,货物发到国内;那边是外贸物流区,都是发往欧美和俄罗斯的海外订单。”市应急局派驻该村第一书记冯仁博介绍,共富工坊专门从事包装物流服务,年包装发货量能达到120万件,吸纳用工30多名。
作为传统磨料磨具加工村,庄家滩井村有十几家磨具企业。“我们这两年不断研发新产品,并做起了跨境电商,外贸订单今年预计能达到2000万元。”山东天鹏磨具厂经理庄新东告诉记者,货架上那一排粉红、浅绿、天蓝等色彩夺目的金刚砂磨具,都是出口的“主力军”。“新业务拓展了,公司亟需更大的仓储和物流空间。”
在这种背景下,庄家滩井村共富工坊迅速成立。“我们跟天鹏、金狮王两家企业合作,开发村里的闲置用地,再加上第一书记的资金,建设了共富工坊,解决了企业的用地和物流需求。”庄绪祥介绍,仅这两家企业的租金和分红,每年就可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
“我们还可以为村里其他企业提供同样的包装、物流服务,最近还开发了电商直播业务,增强了‘大店磨具’这一地域品牌的知名度。”冯仁博说,工坊业务主要是物流发货,为了延伸产业链条,又新增了产品包装及电商直播等内容。现在,该村磨具实现了从生产、包装再到定制、带货、销售、物流等全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
乡村谋共富,既要富民,亦要强村。该县基层党组织通过提供场地、自我经营、入股分红或介绍订单等方式,为村集体注入发展新活力。据统计,县内208个共富工坊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32.5万元,村均增收2.6万元。
与此同时,共富工坊涵盖食品农产品、服饰、编制、工艺品等多个领域。随着工坊的不断推进,相关企业和产业资源开始向农村集聚,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并带动了相关种植、运输、包装、销售等产业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农村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发展蝶变:
由小到大的“升级”之路
“今年以来,全县各镇街共新建共富工坊176个,占现有总数的27%。”莒南县委副书记马其超告诉记者,共富工坊的建设初衷是为了促进群众快速增收,要持续深化下去,需要在劳务合作、孵化企业、项目招引等方面重点发力,助力共富工坊在区域内形成循环、实现升级。
在相沟镇王庄村今年4月投产的共富工坊里,十几名员工正在生产线上进行流水作业。“我们现在还有两条生产线即将进行试生产。公司不缺订单,但是用工方面还比较欠缺。”临沂科达智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袁程柯介绍,公司产品是专供海尔、奥克斯等国内家电企业的电磁元器件。“如果工坊员工达到40人以上,现有生产线就可以满线运营,年可实现产值2000万元、利税50万元。”袁程柯说,员工月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
如何打通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和共富工坊用工需求之间的通道?下一步,莒南县将充分调动发挥基层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和协调服务作用,通过发展村党组织领办劳务合作社,为共富工坊提供更多劳动力,也让更多村民跟着党支部有活干、有钱赚。同时,也会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提升工坊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引导工坊增加技术岗位供给。
成为中小企业的“孵化器”,也是共富工坊的关键目标之一。大店镇车峪村的超越制帽共富工坊,当前就面临场地不足的问题。这个共富工坊几经搬迁,规模一再扩大,目前可年产棒球帽300余万个。“这里营商环境好,企业发展速度很快。我们计划在这里建厂房,把‘小工坊’做成‘大企业’。”公司负责人邱成林说。
当下,莒南县正规划出台相关措施,对现有的共富工坊进行分类扶持、梯次培育,大致按照初创型、成长型、成熟型三种类型,开展精准扶持,优化配套服务,重点支持成熟的共富工坊升级转企、成熟的企业升规纳统。
“对于共富工坊,我们要在扶优扶强中做大规模、在优化布局中提升层次、在链式发展中构建链条,不但确保稳定发展,更要实现蝶变升级,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大局中成为关键力量。”马其超说。
从增加群众收入的“小愿景”,到描绘共富“大蓝图”,共富工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正在为莒南县不断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活力。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