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郎的极品二嫂》作者:绿豆红汤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6 11:38 1

摘要:孟青是一个普通穿越者,胎穿到大唐,是江南苏州一家纸马店的大姑娘,生活无忧地过了十八年,她为自己择了一门有前途的婚事。

《探花郎的极品二嫂》

作者:绿豆红汤

简介:

孟青是一个普通穿越者,胎穿到大唐,是江南苏州一家纸马店的大姑娘,生活无忧地过了十八年,她为自己择了一门有前途的婚事。

在重农抑商的朝代,身为商户女,为了改变社会地位,让儿孙有机会读书入仕,孟青撒饵投资,带着不薄的嫁妆,嫁给崇文书院常得冠首的穷学子杜悯的二哥杜黎。

在婚后的第二年,她生完孩子后做了个梦,梦里小叔子杜悯会在三年后进士及第,骑马游长安折名花,杜家一时风头无两。而她这个投资者却风评受害,成为探花郎的极品二嫂,受众人唾弃。

其一是刻薄,给小叔子花二两银要嚷嚷得整个村都知道,让读书郎抬不起头。

其二是急功好利,利用读书郎的名头给她娘家拉生意,让读书郎在同窗面前蒙羞……

其三是骂她搅家精,拐着丈夫杜黎跟亲爹亲娘对着干,一心偏着她,还心偏向岳家。

其四就严重了,梦里她蛮不讲理地要把孩子过继到小叔子名下!

孟青气醒了,想到梦里的场景,她又笑了,事情有趣起来了。

**

杜黎家穷,为了供养极善读书的三弟,年过二十婚事还没定下。他心里清楚,他的婚事也将是资助三弟读书的筹码。

为了不让他们夫妻俩都成为家里的老牛,他想尽办法暗中毁了两门将成的婚事。

孟青故意做局撞上来的时候,他对她的目的心知肚明。

杜黎认识孟青,孟家纸马店的大姑娘,口齿伶俐,长相讨喜,极善生意,是瑞光寺山下有名的带刺花。

但她对他没印象。

杜黎明白,孟青冲他笑不是图他俊俏的长相,她跟他一样,图的是他三弟日后博得的功名权势。

不过他不在意,带刺的花落在他手上,扎的是他,疼的是他,他乐意,他愿意挨扎,也心甘情愿地受疼。

精彩节选:

春日的黄昏,土黄色的村庄被翠绿色覆盖,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倒映着绚烂的晚霞。

一艘乌篷船破开平静的河面,停在杜家湾渡口,船上下来三个浑身泥腥味的男人,走在最前面的男人付过船资,快步走上浸在水里的石阶。

“二叔。”水边的桑树上,一个七八岁大的小孩从枝叶丛中探头,“二叔,你回来了,我二婶今天生了个小弟弟。”

杜黎一听,他拔腿往家里跑,手上拎的水桶猛地荡出水,大半淋在他的腿上和鞋上。

“黎小子回来了?赶得巧,你媳妇今儿生下一个小子。”村口的二大娘说。

杜黎没顾上应话,他一路疾跑,终于靠近自己家,黄泥土墙茅草屋顶,屋顶的烟囱在冒烟,他娘在院外的青石板上剁草喂鸡鸭,一切跟寻常的日子无异,不像家有喜事的样子。

“娘,青娘生了?不是说三月中旬才生?怎么提前生了?她没事吧?”杜黎又喜又惊地问。

“能有什么事?她要提前半个月生,我还能管着她?反正我没推她撞她,也没累着她。”杜母阴阳怪气地说,“你要是担心她在我们家会出事,你还把她送回孟家,让你丈母娘伺候去。”

杜黎脸上的喜色凝住,脸色变得难看,他顾不上呛声,疾步往院子里走,进门遇上大嫂李红果。

“二弟?我还以为听错了,真是你回来了。更役不是还没满?我算着你还有四五天才能回来,渡口建好了?”李红果端着米盆从粮仓出来,一脸的疑惑。

杜黎点头,他放下手上的水桶和夹袄,问:“青娘生了?我去看看她。”

“生了,过晌之后生下来的,是个小子。不知道你今天会回来,你大哥进城替你跟你岳父岳母报喜去了。”李红果说。

杜黎推门进去,又迅速关上门。这会儿正值黄昏,门朝西,窗朝东,屋里光线昏暗,他走到床榻旁边才把睡在床上的母子俩看清,女人紧皱着眉头,一脸生气的样子,睡在里侧的孩子跟她是如出一辙的表情。

“青娘,青娘?”他试着喊两声。

孟青没反应,她这会儿堕入迷梦,梦里如溺水一般,聒噪粗哑的声音粗暴强硬地灌进耳朵……

“杜悯他二嫂?我知道她,是个商户女,从小就是个会钻营的,嫁人后还不改性子,杜悯好好一个书生,她利用他的名声给她娘家拉生意,险些害得他不能科举……”

“……商户女就是精明算计,骨子里都透着小家子气,你不知道,她给杜悯二两银子用,在村里逢人就说,生怕别人不晓得她的功劳,也不想想她小叔子会不会没脸。”

“……杜悯他娘也是倒霉,遇上这么个儿媳妇,她没嫁来之前,杜家安安生生的,她进门了,杜悯险些走上歪路,杜黎也胳膊肘往外拐,一心偏向他岳家,动不动跟他爹娘吵架,不孝啊!”

“何止啊,我听说孟青还想把她儿子过继到她小叔子名下,如今杜悯一举高中,成了探花使,真要让她得逞,她可占大便宜了……”

未尽的话还在继续,孟青的意识飘荡在杜家湾上空,她看不清说话人的脸,却清晰地听见一句句诬陷她的话,她想反驳想骂人,拼尽力气却没法开口。

“哞——”

一道浑厚的牛叫声破开迷雾,尖利的讨伐声迅速退去,孟青的意识不受控制地被卷进一个漩涡。再有知觉,她听到高声唱名声,她来到长安皇城内,悬空围观麟德元年的放榜盛况。她正要寻找皇榜上有没有杜悯的名字,一晃眼,她来到曲江池,看见她小叔子杜悯身着一席白袍衫,骑着高头大马,冠以探花使的美名游名园摘名花。

“三弟!三弟!杜悯,你中进士了?”孟青大喜,她激动地大声喊,却发现他毫无反应。再看周围拥挤的无脸人,她陡然意识到不对劲,眼瞅着他骑马走远,她慌张地要跟上去,却像被封在罐子里动不了,怎么挣扎都没用。

渐渐的,她听不见声音了。

“三弟!”孟青大喊一声,她猛地睁开眼坐了起来,发现屋里漆黑一片,一时分不清是不是还在梦里。

杜黎听到声音,他推门探进身,说:“是三弟回来了,我在让他给我们孩子取个好名字。”

“二嫂,你喊我有事?”杜悯在门外问。

孟青满脸恍惚,不是梦,她疲惫地躺回去,说:“没事,做了个梦。”

缓了两息,她打起精神补充一句:“我在梦里梦见三弟进士及第,还是探花使,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游名园。”

杜悯在门外听到这话,他哪怕不相信,心里也乐开花,他笑着说:“那就借二嫂吉言,真有那一日,我必给二嫂拜三拜。”

孟青没再吭声,她闭眼回忆梦中的事,这个梦太奇怪了,她不曾去过长安,却梦到皇城的景,巍峨的城墙跟她前世在电视里看过的全然不同,是真的还是虚幻的?

她怎么会做这种梦?还有她在梦里听到的讨伐污蔑她的话……

脚步声靠近,孟青睁开眼,一簇火苗跳跃,她看见丈夫杜黎举着一根燃烧的木枝引燃桌上的油盏,飙起的火光映亮他的脸,脸颊凹陷得厉害。他瘦了许多,显得鼻峰和眉骨越发挺拔,整个人看上去比以往多了棱角。

“你怎么回来了?二十天的徭役不是还没满?难不成秋后还要再征你去?”她问。

“平望镇的渡口建好了,役官就放我们回来了,秋后肯定是还要再去干五天,把役期服满。”杜黎解释,他走到床边问:“怎么提前半个月发动了?我以为能赶在你生之前回来。”

孟青这才想起她生了个孩子,扭头一看,一个裹着襁褓的小孩睡在床里侧,跟才生下来时一样,还是红皱红皱的皮。

“估计不是提前,可能是算错了日子,应该是新婚当晚怀上他的。”孟青生产没吃多大的苦头,想来肚子的孩子是瓜熟蒂落,不是早产。

杜黎闻言干咳一声,他有些尴尬地转移话题:“你饿不饿?陶釜里炖着你爱吃的四腮鲈,我给你端来?”

“哪来的四腮鲈?你带回来的?”孟青清楚她婆母就是得了失心疯也舍不得买四腮鲈给她吃。

“我在平望镇的渡口逮的,逮了三条。”杜黎说,“我去给你盛汤。”

“等等。”孟青叫住他,让他先提个尿桶进来。

杜黎出去再进来,进来再出去,孟青吃上鱼汤已是一盏茶之后的事。

四腮鲈每年秋冬要游回入海口产卵育肥,春季从深海向河口洄游,此时正值三月,从咸水迁往淡水的鲈鱼肉质鲜美,清香回甘,孟青尝到第一口,顿时有了胃口。

吃到半途,孩子醒了,孟青给孩子喂奶,她把大黑碗递给杜黎,“你吃,我不吃了。”

杜黎见她侧着身掀衣裳,他慌得站起来,“我、我出去吃饭。”

走到门口,他又说:“我就在门外,你有事喊我。”

孟青低着头“嗯”一声。

两人成亲不过两个月,孟青就发现她怀上了,那时她吃什么吐什么,不吃闻到味也吐,不过一个月,她瘦了一大圈。她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恰逢农忙,婆家腾不出人手照顾她,她跟杜黎商量之后搬回娘家住,让她爹娘照顾,一直到肚子里的孩子满五个月了才回杜家湾。但回来不到一个月,她跟杜母吵一架,一气之下又回娘家住,之后就是在娘家长住,在婆家短住,直到大半个月前快生了才搬回来。

偏偏她搬回来没两天,杜黎又因服徭役离家,夫妻俩聚少离多,导致孩子都生了,还像新婚夫妻一样生疏羞涩。

孟青喂完奶,杜黎把放凉的鲈鱼豆腐汤回火热一热又端给她吃。

“你吃,你看你都瘦脱相了。马上就要农忙,你不吃点好的,你的身子熬得住?”孟青心疼他。

“我不要紧,我什么都能吃,不缺这一嘴吃的。”杜黎把孩子接过来,一手把鲈鱼豆腐汤递过去,他笑着说:“吃吧,我知道你爱吃这东西,也吃得完。”

孟青看他一眼,杜黎摆手,“快吃,再让来让去汤又凉了。”

孟青没再多说,她捧着大黑碗喝几口汤,把剩下的一条鲈鱼和十块儿豆腐全吃了。

“二哥,你吃饭了吗?”杜悯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待会儿就去,你们先吃。”杜黎说。

“我们已经吃过了。”

杜黎把哄睡的孩子放在床里侧,他端着空碗出去,问:“找我有事?”

“是有点事,不过这事跟我二嫂有关。是这样,清明的时候,孟家二伯的纸马店做出一对奔腾的纸马,我一个同窗偶然见到,回去之后他就起了个念头,也想要定做一对飞马,在他祖父周年祭的时候烧过去。他祖父生前爱马,收藏的有几幅名画,想托孟家二伯照着画里的马做出相差无几的纸马。”杜悯瞅着闭合的木门说。

杜黎点头,“后天洗三,我岳母会来,到时候我跟她提一提。”

杜悯摇头,“他祖父收藏的名画,我有幸见过,大家之作,画中马的神韵活灵活现,恐难以一五一十地还原。他也去问过孟家二伯,孟家二伯不敢担保能达到他的要求,没接这笔生意。我这个同窗知道我二嫂是孟家姑娘,就托我出面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让孟家二伯多费点心思替他做出来。耐不住他央求,我今天去孟二伯家探口风,孟家兄弟透露要是我二嫂出手,估计能有七八成的把握。”

“你二嫂出月子得到四月初了,他祖父周年祭是什么时候?”杜黎问,“你同窗的性子如何?如果纸马做得不合他意,他不会找纸马店麻烦吧?”

“不会不会,看在我的面子上也不会。”杜悯担保,“他祖父的祭日在六月,我二嫂出月子再动手也来得及,就看她愿不愿意。”

杜黎想了想,说:“四五月要煮茧缫丝,还要收割早稻,家里老的小的都忙得打转,娘腾不出手照顾你侄儿,你二嫂得带孩子,恐怕没精力再做这个事。”

杜悯上前一步,他压着声低声说:“二哥,我这个同窗家里有钱,他出价高,只要我二嫂能做出画里马的七八成神韵,她能要高价,孟家二伯这一单最少能赚上十贯钱。这单生意要是打出名声,往后我们书院大半的人都会是孟家纸马店的客人。你跟我二嫂说说,看她是什么想法。”

杜黎暗吸一口气,他把空钵塞给他,说:“我去跟你二嫂说。”

杜悯一把抓住他,随即从袖筒里掏出一个纸卷,“二哥,有些话我不好说出口,也不好托你转告,你把这张纸转交给我二嫂。”

杜黎皱眉,他看他几眼,拿着纸卷进去了。

孟青在屋里隐约听到了几句话,待听过杜黎的转述,再看纸上的字,她惊慌地攥紧手。

“咋了?纸上写的啥?”杜黎不解地问。

“你三弟想做暗地里的牙人,他给我家纸扎店介绍生意,生意做成,我爹得给他抽成。”孟青不可抑制地想到梦里的场景,她背负的骂名之一就是利用读书郎的名头给她娘家拉生意。梦里她觉得荒唐,她从没有过这种想法,她嫁给杜黎,赌的就是杜悯在读书一道上会有好前程,于她子孙有利,她哪会做出这等不知轻重的事。

没想到杜悯这个读书人自己送上门来了,他要沾商贾之利?

难不成那个梦是真的?

梦里还有什么来着?骂她是搅家精,拐着杜黎跟他爹娘对着干,一心偏着她,还偏向岳家?她抬头看杜黎,实在不相信他能做出这种事,作为家里最不受重视的老二,他会有反抗爹娘的勇气?

再想到她痴心妄要把自己的孩子过继出去的骂名,孟青看向床里侧的儿子,她就是得了疯病也不会把她吃尽苦头生下来的孩子过继给小叔子。

梦怎么可能是真的。

“这事不成,我去跟三弟说,他做这种事是碰商贾之利,一旦走漏风声,他这辈子都不能科举。”杜黎生气,商贾是贱籍,世代不能为官,杜悯是猪油蒙了心?敢做这等自毁前程的事?

孟青见他要引火烧纸卷,她忙说:“等等,把纸给我。”

杜黎一顿,他没听她的,把这个把柄烧个干净。

孟青瞥他一眼,她倒要看看,他替她拒绝了,杜悯还会不会想方设法的促成这个事。若杜悯沾上商贾之利,梦里的事就不是空穴来风。

若梦是真的,思及她背负的骂名,孟青笑了,事情变得有意思起来了。

杜黎拉开门出去,门外不见人,院子里也没人,蚕室里有光从门缝里透出来,里面有说话声。

“二哥,我在这儿。”杜悯人在牛棚外。

杜黎大步过去,见人就骂:“你得失心疯了?你一个读书人敢沾商贾之利,你不参加科举了?你老实跟我说,你在外面是不是欠债了?你沾赌了?”

“没有。”杜悯淡然地说。

“真没有?”杜黎疑心大起。

“你不觉得这是个好商机?孟家的纸马店在吴县乃至苏州都是头一份,但名头没打出来,顾客都是穷人家,卖出去的多是纸钱和灵幡,盈利不多。”杜悯说得头头是道,显然他已经思量许久,他背着手胸有成竹道:“而我书院的同窗,大多家底丰厚,这是一帮爱面子还拿得出钱的客人,只要我们把声势造起来,孟家纸马店往后不缺生意,还都是大生意。”

杜黎能听懂,但他不赞成,“这跟你无关,你要是缺钱,家里能给你拿,你不能碰商贾之事。这事一旦走漏风声,你这辈子断了科举做官的路,到时候你二嫂跟她娘家都是罪人,你让她在杜家如何做人?”

杜悯皱眉,他不死心地说:“不会走漏风声……”

“不行。”杜黎不等他说完,强硬地打断他的话,并威胁说:“你要是不想害你二嫂,你明早就回书院,这事休要再提。”

杜悯气他不知变通,他哎呀一声,甩手走了。

次日一早,杜悯早饭都没吃就乘船离家了,杜黎见状心里踏实了些。

孟青得知消息后,失望远比高兴多,她琢磨一晚上,更期待梦是真的。

“老二,下地干活了。”杜父在院子里喊。

“好。”杜黎应一声,他把昨天带回来的脏夹袄又穿上,跟孟青说:“我要去犁田,娘跟大嫂要去拔秧苗,只有锦书和巧妹留在家里,你有事喊他们,他们做不了的,就让锦书去田里喊人。”

锦书和巧妹是老大家的两个儿女,锦书有七八岁大,巧妹上个月满五岁,两个都听得懂话,还能干跑腿的活儿。

孟青无奈点头,家里是实打实地忙,她也不能强行留个大人在家帮她伺弄孩子。

杜黎出门又跟巧妹交代一遍,“你二婶昨天才生完孩子,她不能出门,你在家里守着她,听她的话。”

巧妹点头,“我记住了,我娘跟我说过。”

杜母挑着筐路过,她催促道:“别磨叽,快去扛犁。你大哥也不知道啥时候回来,待会儿我跟你爹牵牛,你扶犁。”

孟青娘家在城里,乘船去一趟要两个时辰,杜黎大哥昨天下午去报喜,晚上没能回来。

孟青躺在床上竖耳听一阵子,听外面没动静了,她扬声喊:“巧妹,你进来。”

小姑娘乐滋滋地推门,“二婶,你喊我?”

孟青指桌上的油纸包,“麦芽糖,你自己拿,给你哥也拿两块儿。”

巧妹咧开嘴笑,她就乐意帮她二婶做事,每次都能吃到糖和点心。她拿块儿麦芽糖含在嘴里,又数三块儿搁手心里,说:“我哥吃两块儿,我也吃两块儿。”

孟青点头,“这是今天的,剩下的明天再吃。”

“明天潘奶奶是不是要来看小弟弟?”巧妹问。

“对,明天小弟弟洗三,他外婆要来。”孟青说,“你要不要看看小弟弟?”

巧妹握着糖走到床边,孟青把孩子从里侧抱出来。

“小弟弟醒着?他吃不吃糖?”巧妹趴床边问。

“他还不能吃,要到明年春天才能吃。”孟青笑着说,“再过两年,他也能跟在你们后面满村跑了。”

巧妹舔了舔嘴里的糖,问:“他叫啥名字?”

“叫望舟,也是你小叔取的。”孟青说。

“二婶,我出去摘桑叶了啊。”锦书见门开着,他探头进来。

“好,你爬树的时候小心点,不要掉下来了。”孟青嘱咐。

巧妹跑出去,她把手里的麦芽糖分两个出去,“二婶给的,可甜了。”

“你在家守着二婶。”锦书含着糖交代,“蚕室你不能进去,别把蚕箔推倒了。”

“我才不会。”

“反正你不能进去,我可不想跟你一起挨打。”锦书强调,他不放心,大声朝屋里说:“二婶,你看着巧妹,不要让她进蚕室玩蚕。”

孟青答应下来,蚕室里的春蚕担负着一家子的绢税,均田制下,每户人家每年要纳二丈绢布和三两的绵,不能出差错。不仅是纳绢,杜悯用的笔墨纸砚也从蚕室中来,蚕在家里的地位堪比犁地的牛。

锦书出门后,巧妹又进屋,手里的糖吃完,她又从孟青那里磨得两块儿,这才心满意足地去院外给鸡挖蚯蚓吃。

孟青下床扶着墙走动一盏茶的功夫,走得浑身冒虚汗,她回到床上躺下跟孩子一起睡觉。

再醒来是孩子饿了,孟青给他喂奶,给他换尿戒子的时候,顺带把铺在床上吸恶露的布草垫子换下来。忙完这一通,她又出一身虚汗,头昏脑胀地躺在床上还要哄哼唧着哭的孩子,她心头火气。

巳时中,杜母带着满身的泥点子回来,进院没看见孙子孙女的人影,她扯着嗓子喊:“锦书?巧妹?人哪儿去了?”

南屋里,哭累了睡着的孩子被乍然响起的声音吓了一哆嗦,紧跟着哇哇大哭,孟青忙侧过身揽住他,“不害怕不害怕,没事,娘在呢……不怕不怕……来,娘抱你。”

杜母推门进来,门一开,一股子血味混着尿骚味,她夹起眉头,嫌弃道:“孩子哭你给他喂奶,抱在怀里干说话顶啥用。”

孟青眼神一厉,她暴躁地瞪过去,“还不是被你吓的,你不知道家里有才出生的娃?扯着嗓子喊什么喊?”

怀里的孩子哭声又大了,孟青压下火气,轻言细语地哄:“不怕不怕……”

杜母咬牙盯着她,最后眼一闭扭身出去了。

等晌午干活儿的人回来,孟青立马跟杜黎说:“你去交代你爹娘和兄嫂,在家不要摔摔打打,不要扯着嗓子说话,望舟还小,动静大了会吓到他。你娘晌午那会儿回来大喊大叫,吓得他哭了好久,奶都不喝了。”

“好,我待会儿去说。”杜黎去拿筐里的尿戒子和布草垫子,顺带把尿桶提出去。

“娘,吃过饭你把尿戒子洗了,早点洗早点晒,明天你孙子还要用。”杜黎走到灶房外说。

杜母摔摔打打,她不痛快地抱怨:“我在田里拔秧苗,回来要给你们做饭,要给小的洗尿戒子,累死累活还要看人脸色,我真是命苦。”

“哪年你不拔秧苗?又不止今年。你做饭的时候我们在田里犁田,都没闲着,又不是你一个人在受累。锦书和巧妹小的时候,我大嫂坐月子不也是你洗尿戒子,咋轮到我这一房,你就嚷命苦了。”杜黎反问,他逮到机会,把昨天的不得劲一并说出来:“昨天也是,我以为青娘是提前半个月发动,问一句她有没有事,你就发作。娘,我添个儿子是啥祸事不成?你不是甩脸就是敲釜砸碗。”

杜母理亏心虚,但嘴上不肯吃亏,她嚷嚷说:“你去问你媳妇,看她有没有当儿媳妇的样子,看我像仇人。我在她面前连话都不敢多说,我哪是当婆婆的,是给人当奴才的。”

“我不问她,我听你说。”杜黎走进来,“你说吧,她才生不到两天,哪儿得罪你了?”

“好啊你,话里话外都偏帮她,还跟我吵起来了!咋了?你要打我不成?”杜母见他步步紧逼,她气不打一处来,开始胡搅蛮缠。

“二弟,你给我出来。”老大杜明过来喊,他绷着脸训斥:“做什么?你闹什么?”

“你别吼,你侄子才两天大,容易受惊。”杜黎见他娘胡搅蛮缠就知道这个事又说不清了。

孟青走到门后,她凝神听一会儿,见杜黎在孝道和长幼有序的威慑下灭了气势,她透过门缝说:“杜黎,我想了想,娘不愿意照顾我就算了,你待会儿去三婶家走一趟,让她来照顾我坐月子,我一天给她十文的工钱。”

杜大哥皱眉,他不耐烦地说:“弟妹,这话从何说起?娘没有不愿意照顾你坐月子,这不是家里忙嘛,她累得慌,火气难免大了点。”

“是啊,我体谅你们农忙,上午留两个孩子在家听使唤,我有说什么吗?我一开始就没有意见。但这半天下来我实在是吃不消,我昨天才生的孩子,今天下床走动都费劲,我需要人扶着我,需要有个人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帮我哄哄孩子,帮孩子勤换尿戒子。”孟青无辜地说,“我又没大吵大闹,也没胡搅蛮缠地一定要娘留家里照顾我,我自己出钱请人照顾还不行?”

“这不得行,话传出去多难听。”杜大哥直接给否了,哪有婆母健在,花钱请婶婆照顾侄媳妇坐月子的,这事真做下,村里人能嚼断他家的脊梁骨。

孟青没坚持,她退一步说:“大哥说得在理,要不这样,我出钱,你们雇个闲汉去地里干活儿,让杜黎留着家里照顾我和孩子。”

杜黎立即出声:“这事行,我去跟爹说。”

杜大哥哑口无言。

孟青回床上躺着,不一会儿,她听到巧妹的哭声,她皱起眉头。

“让你在家守着她,你跑哪儿去了?”杜母拧着巧妹的耳朵问,“一门心思地贪吃贪玩,让你做点事都做不好,晌午不准你吃饭。”

李红果脸色难看,但眼下婆母急着泄火,她不敢引火烧身,只能跟着不轻不重地训:“不是交代你让你守着你二婶,你还跑出去玩,你奶骂你没骂错。”

“我看二婶睡着了,我就去大奶奶家玩了一小会儿。”巧妹哭着说。

“我回来换衣裳的时候是看见巧妹守在家里。”杜大哥替他女儿作证。

“行了行了,吵得人头疼。”杜父从中堂走出来,杜黎跟在他身后,他再一次说:“娘,大哥,大嫂,望舟才出生,胆子小,你们在家别大声叫骂,孩子容易受惊。”

李红果生养了两个孩子,此事她能理解,她当场嘱咐锦书和巧妹不要在家大叫,靠近南屋的时候不要大声说话。

“他娘,老二媳妇才生,这又是她头一胎,她照顾不来,你留家里照顾她,不用下地了。”杜父说。

“我不下地?我不下地你们忙得过来?”杜母不同意,老二今年满二十一岁,开年分到二十亩永业田和三十亩口分田,加上老头子和老大名下的四十亩永业田和一百六十亩口分田,家里统共有二百五十亩田地。今年人手本就紧缺,再缺她一个,今年早稻要少种一二十亩。

“我叫老二去城里雇两个闲汉。”杜父说。

杜母心疼钱,“两个闲汉一天就是三十文的工钱,一个月下来都快有一贯钱了,赶上八亩水田的收成,不行不行。”

“半个月就把早稻都种上了,要不到一个月。”杜黎忍不住插话。

“那也要五百文,你说得轻松,这钱你出?”杜母打上孟青的主意,她看向南屋。

“钱从公中出。”杜父一言断定,他瞥老婆子一眼,当着儿子儿媳的面公正地说:“儿媳妇又不是年年坐月子,就今年请一次帮工你请不起?老大媳妇你都伺候了,老二媳妇你不伺候?”

杜母气得头晕,她饭都不吃了,气冲冲地回屋躺着。

杜黎心里痛快,面上却装出不自在的样子。

“都别理她,老了老了还学上小媳妇那一出。”杜父哼一声,“端菜吃饭,要饿死老子了。”

杜黎盛两份饭端回屋跟孟青一起吃,“爹说了,家里请两个帮工,娘留家里做饭和照顾你。对了,请帮工的钱从公中出,不要你出钱。”

孟青目的达到,她公爹是好面子的人,家里又没分家,儿媳妇还在坐月子,这种情况肯定不会要她出钱请帮工。不过大方的话已经说出去了,她不做小气的事,当即开箱拿一百文钱给杜黎。

“当着你爹的面给你娘,请帮工的缘由主要是为照顾我,不要我出工钱,我就给家里添些好菜。”她嘱咐他。

杜黎数了数铜板的个数,他取下五十个铜板放回箱子里,只拿五十文过去。

孟青忍不住多看他两眼,片刻后,他拿着五十文钱回来。

“怎么?你爹不收?”她明知故问。

杜黎点头,他随手把铜板丢桌上,没多说。

没过多久,家里人都下地干活儿去了,杜母溜达到南屋,把五十文要走了。

钱给了,孟青趁机提要求,让她把她屋里收拾收拾。

洗三这日,天还没亮,孟青的娘和弟弟就提着包袱拎着鸡笼前往渡口等船,孟父没去,他要去瑞光寺下的纸马店守门做生意。孟青的大伯在瑞光寺做和尚,托他的福,瑞光寺寺内诵经超度用的祭品大部分由孟家纸马店供应,孟父日日要剪纸钱做香烛,离不了家。

天不亮出门,日上三竿,孟母和孟春乘船抵达杜家湾渡口。

春日春水泛滥,河水漫过河边的石阶,孟春脱下布鞋,赤脚背着他娘上岸,再返回船上拿包袱提鸡笼。

孟母站在岸上往远处眺望,目之所及皆是牵牛扶犁在水田里耕田的农人,她念叨说:“你姐坐月子撞上春耕,农忙无闲人,她婆母估计照顾不周,你姐要吃苦了。”

孟春放下鸡笼,他擦擦脚穿上鞋,说:“杜家从我姐手里拿走一百二十贯钱,抵得上他家三四年的收成,他们敢亏待她?”

孟母扯了扯嘴角,说:“就怕杜家看不上,通圜坊余记米行的东家可是愿意出三百贯的嫁妆要把他二女儿嫁到杜家,你姐的一百二十贯跟三百贯一比,可就不够看了。”

“余二娘哪比得上我姐,我姐可不输官家小姐。”孟春比孟青小三岁,是跟在她屁股后面长大的,最是信服她,在他眼里,孟青哪哪都好。

孟母知道小儿子的德性,她不跟他犟,提起一个包袱进村。

孟春扛起鸡笼忙跟上。

杜母坐在剁鸡草的青石板上拔鸡毛,老远就看见朝她家走来的两个人,直到人走到跟前,她才抬头怠声招呼:“亲家来了啊,来得挺早,天没亮就出门的?”

“对,赶早不赶晚。”孟母发现杜母一直盯着她的衣裳瞧,她纳闷地低头看看,衣裳上也没啥异样。

“亲家母,你身上的长褂是靛青色?”杜母瞬间变脸,她嗖的一下站起来,扬着脖子盛气凌人地质问:“你咋能穿这个色?唐律规定了,商人属杂类,跟部曲、奴婢等同,只能穿黑、白、褐黄三种颜色。你是商人妇,只能穿这三个色。”

商人妇……孟母被挤兑得满脸通红,她扯了扯衣角,强笑着辩驳:“城里很多商人都穿这个色的衣裳,没人管的。”

“话不能这么说,你我两家要是没对亲家,我管你穿什么色,你就是穿红披紫我都没意见。可我家有个读书人,我小儿子以后是要做官的,你们要规矩点,可不能影响到他。”杜母趾高气昂地说。

一旁的孟春冷笑一声,他想起三天前杜悯去他家纸马店探听丧葬行业的事,话里的机锋明晃晃的暴露在太阳下。他讥讽道:“大娘,话可别说太早,你小儿子能不能考中还两说。”

“孟春,闭嘴!”孟母横过去一眼,眼风掠过杜母,她气得像头驴子一样鼓着大鼻孔瞪人,可见是戳到痛处了。

“亲家母,苏州离长安甚远,圣人管不了这么远。唐律是唐律,但有句话叫法不责众,城里商人都这么穿,官府是不会责罚的。你别太害怕,没事的。”孟母考虑到两家是姻亲,她女儿是杜家媳妇,和气地解释。

杜母不依不饶:“反正你不能穿这个色的衣裳来我家,你想穿就关起门在你自己家里穿。”

孟母脸上的笑绷不住了,她呛声道:“杜悯是你儿子不是我儿子,更不是我女婿,我就是出事也连累不到他,你约束好自己就行了。”

杜母气得脸色发黑。

孟母也气得够呛,不过她是商人妇,跟人打交道多,练出了功夫,再气也不甩脸子,她假笑道:“亲家母,你忙着,我去看看青娘和孩子。孟春,跟上。”

孟春憋了一肚子气还不能发,他动作粗鲁地拎起鸡笼,鸡笼里的鸡颠得拍翅膀挣扎,飞出来的碎羽扑杜母一脸。

“小瘪犊子。”杜母呸一声,她气得胸脯剧烈起伏,见那不懂规矩的母子俩大摇大摆进她的家,她气得抓起盆里的鸡狠狠砸在地上,“吃吃吃,吃屎去吧!商人果然低贱,上不了台面的东西。”

孟母听到这话气得要吐血,偏偏只能当做没听见,商人地位低,被瞧不起是常有的事。她拽住孟春,低声说:“随她骂,骂完还是要给我们做饭吃。”

随后又嘱咐:“这事别跟你姐说,她还在坐月子,受不得气。”

孟春深吸两口气,他装不出高兴的样子,便放弃道:“算了,我先不进去了,我出去转转,看我姐夫在哪儿干活。”

孟母挥手,让他去了。

“娘?”孟青听到熟悉的声音。

孟母推门进来,她扫一眼屋里的摆置,整洁不脏乱,她心里宽慰些,江老婆子虽说看不起她,好歹没亏待她女儿。

“生娃的时候受没受大罪?孩子没折腾你吧?”孟母把包袱放桌上,她走到床边坐下,看见床里侧的小儿,她脸上露出笑,“哎呀,醒着呢?也不吭声,是个乖巧的孩子。”

孟青把孩子抱出来递给她,说:“算是个乖巧的,只要吃饱了,把他收拾干净了,他很少哭闹。”

孟母慈爱地摸小儿的脸,说:“长得像你,这眼睛,这嘴巴,跟你小时候一模一样。”

孟青倚在床头,她安静看着眼前的一幕,她是胎穿,婴儿的身子里装着二十三岁的灵魂,出生就有记忆,也记得婴儿时期的事。

“娘,我小的时候,我外婆也像你这会儿一样,摸着我的脸说我的嘴和眼睛跟你小时候一模一样。”孟青玩笑着说。

“胡说,你可记不得那时候的事。”孟母笑,她嘚嘚嘚地弹舌逗孩子,抬头说:“这孩子长得还真像我们潘家人,都有一对月牙眼。”

孟母姓潘,叫潘素年,她有三个兄弟一个姊妹,兄妹五个是如出一辙的月牙眼,笑起来就是书上描写的眉眼弯弯。孟青和孟春姐弟俩的眼睛都随她,如今孟青生的孩子也是一对月牙眼。

“也不知道小弟以后有了孩子还能不能遗传到我们的月牙眼,对了,我小弟呢?我之前好像也听到他的声音了。”孟青问。

“去找他姐夫了,看有没有他能帮忙的。”孟母若无其事地说,她转移话题:“对了,孩子的名字定下来了?”

“望舟,杜望舟,是他小叔取的。”孟青说,“娘,这名字还行吧?”

“望舟……是个好名字。”孟母点头,“让他取是对的,名字是他取的,他对孩子要多点感情。对了,青娘,你爹没来,他要守店,他嘱咐我跟你说个事,你小叔子在三天前半晌午的时候,去咱家的纸马店打听生意上的事……”

“我知道了,他那天晚上回来了,想劝我出手给我爹帮忙,为他同窗的祖父扎一对飞马。”孟青担心隔墙有耳,为防多闹出事端,她出声截断她娘的话。

孟母惊疑,她压低声音说:“他有没有说旁的话?我看他的意思可不简单,像是对做生意有兴趣,他在纸马店转大半个时辰,话里话外鼓动你爹要造声势做富人生意。他一个读书人,咋想起来要沾手这种事?我跟你爹不敢多搭腔,就让你弟透露口风,让他回来找你。”

孟青欲要老实交代,话将出口,她想到梦里的场景,杜悯想做的是暗地里的牙人,如此一来,抽成的钱财只会是她亲手交给他,怎会走漏风声?杜悯是杜家的金凤凰,杜家人做梦说自己要造反都不会透露他沾商贾之利。而她,她嫁给杜黎,还将一百二十贯的嫁妆给婆家用于资助小叔子科举,看中的就是杜悯的前程,她怎么都不会毁他前程。如此一来,不外乎是她娘家人说漏嘴,或是他书院的同窗窥到他的马脚举报的。

“没说旁的话。”孟青听到自己隐瞒她娘的声音,她谎称道:“娘,你们理解错了,杜家拿走我的嫁妆钱用在他身上,杜悯心里愧疚,想要从旁处补偿我们。”

孟母懵了几瞬,“是我们猜错了?”

孟青坚定地点头,“杜悯读了十三年的书,近两年,每逢考试,他次次夺魁首,进士及第是板上钉钉的事,他就是喝了迷魂汤也不会自毁前程。”

理是这个理,孟母跟孟父在家琢磨了两三天,也都是这么想的。但就怕杜悯一时想歪了,走上岔路,这才来跟女儿女婿透个口风,想着万一让他们猜对了,也能赶紧阻止。

“那就好,那就好,是我们瞎操心了。”孟母大松一口气。

“杜悯千万要考中,他可不能乱来,他要是考不中,你可亏死了。”孟母又感叹,她低头看孩子不知啥时候睡着了,她点点他的鼻尖,憋着一股气说:“你娘都是为了你,你可千万要争气,长大了像你小叔一样,好好念书,争当魁首,以后做大官,给你娘请封诰命,让她能穿上绫罗绸缎,穿上红的黄的绿的罗裙。外婆沾沾你的光,出门也有炫耀的,让阿猫阿狗不敢欺负我。”

孟青没吭声,这个朝代处于唐前期,离安史之乱还有近百年,礼法规章森严,重农抑商严重,朝廷对商贾的管控极度严苛。工商归为贱籍,商贾之人世代不能做官不说,日常生活里,商人只能穿白、黑、褐黄三色的麻布衣裳,不能着锦绣,不能戴金银首饰。

孟青在唐朝生活十九年,只有在出嫁当日穿过一身浅红色的喜服,余下的日子,她只有在制作纸人纸马等明器时才能接触鲜艳的红和浓郁的绿色。她前世作为一个学过美术、上过大学的人,怎甘于忍受生活中贫瘠的色彩和不公的待遇。

故而,她看上在崇文书院里常得冠首的穷学子杜悯的二哥杜黎,愿意将一百二十贯的嫁妆全部交予婆家,用于资助杜悯读书。她借此嫁进杜家,给她的子孙后代换取一个能读书科举的机会。

来源:勇往直前的明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