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曲唱腔在古戏台的青砖黛瓦间回荡,小舞者的足尖在舞台灯光下跃动,古筝琴弦被孩子们的指尖拨动……连日来,第三届浙江省“浙艺少年”青少年艺术普及系列活动走进金华东阳、兰溪、浦江,舞蹈的灵动、戏曲的醇厚、器乐的悠扬在此交融,青少年美育之花次第绽放。这场由浙江省文化广
戏曲唱腔在古戏台的青砖黛瓦间回荡,小舞者的足尖在舞台灯光下跃动,古筝琴弦被孩子们的指尖拨动……连日来,第三届浙江省“浙艺少年”青少年艺术普及系列活动走进金华东阳、兰溪、浦江,舞蹈的灵动、戏曲的醇厚、器乐的悠扬在此交融,青少年美育之花次第绽放。这场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主办、浙江省文化馆等单位承办的美育活动,以“传承·融合·创新”为内核,通过“赛、学、游、赏、乐”的多元形态,构建起青少年艺术成长的立体生态。
无论是东阳剧院里飞扬的裙摆、兰溪古戏台上稚嫩却铿锵的唱腔,还是浦江文化馆中流淌的青春乐章,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艺术从不设限。29支舞蹈团队在聚光灯下绽放,29个戏曲节目让传统焕发新生,22支器乐组合奏响青春旋律,这些从浙江全省海选中脱颖而出的业余小演员们,用最纯粹的热爱重新定义舞台。在这里,评分表上的数字远不如他们眼里的星光重要。古筝弦上跃动的不仅是音符,更是少年们未经雕琢的赤诚。当街舞遇上民族舞,文化交融的火花照亮了整个剧场。“我们不要完美的表演,只要真实的表达。”一位评委说。
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浙里文化圈”的云端舞台打破了时空阻隔,让偏远县城的琴声传遍之江两岸。短视频里的每一个点赞,都在为少年们的梦想续航。“看到孩子们眼中的光芒,就知道艺术已经在他们心里扎了根。”活动中一位文艺爱好者表示,谢幕时,所有小演员手拉手鞠躬,大家看到的不是演出结束,而是无数个艺术人生的开始。
来自舟山普陀的小演员杨舒壹的“艺术人生”就是这样开始的。她凭借对越剧《北地王·哭祖庙》和《红楼梦·哭灵》的出色演绎,连续两年在“浙艺少年”的“梨园新苗”戏曲专场斩获金奖,从业余爱好者成长为上海戏剧学院管培班的学子。她的成长源于“浙艺少年”独特的培养路径——器乐专场的专家点评会、戏曲名家的“大师班”指导、舞蹈编导的创意点拨,将赛后反馈转化为持续成长的能量。这种“比赛+培训+展演”的模式,让艺术从舞台延伸到日常,不仅培养了表演者,更培育了潜在欣赏者,推动美育从小众参与走向大众共享。
“戏曲大师班”在芥子园、夏李村等文化地标开设移动课堂,让小演员们在古戏台实景演练,感受戏中有景、景中有戏的独特魅力。在兰溪游埠古镇,小演员们在古街巷陌中展示学习成果,让线上、线下观众与项目参与者见证戏曲艺术的魅力。为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浙艺少年”还跳出单一竞赛框架,打造了“赛、学、游、赏、乐”的群文美育IP。
近年来,浙江省文化馆通过开展青少年乡村美育课堂、“浙艺少年”青少年艺术普及品牌活动,进一步强化青少年美育工作。同时,以文化馆为主体的青少年美育普及趋于规范化,内容供给走向品质化,引导和带动大批社会艺术类培训机构参与,盘活了社会资源、创新了培育机制、打通了服务渠道。
“未来,当这些少年回望这个夏天,或许会忘记具体的曲目与动作,但艺术带来的感动、文化赋予的自信,终将成为他们生命中珍贵的底色。”浙江省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艺术的育苗之旅,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文化渊源,希望将艺术源于生活、服务大众的思想,通过“浙艺少年”系列活动进一步传播。(金城平 本报记者 周传人)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