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与五洲传播中心联合主办的2025“走读丝路·行阅中亚”跨国图书出版交流活动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举办。活动深入塔什干、撒马尔罕、阿斯塔纳、阿拉木图4座历史文化名城,以“以书载道、非遗传承、走读丝路、文明互鉴”为主题,通过设立书架
古丝路上的驼队不仅运送货物,也传递文明的火种。今天的出版人不仅传播知识,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贡献着文化力量……
近日,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与五洲传播中心联合主办的2025“走读丝路·行阅中亚”跨国图书出版交流活动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举办。活动深入塔什干、撒马尔罕、阿斯塔纳、阿拉木图4座历史文化名城,以“以书载道、非遗传承、走读丝路、文明互鉴”为主题,通过设立书架、图书捐赠、版权合作、学术对话等形式,为丝路文明互鉴写下新篇章。
让沉睡的丝路瑰宝“活”起来
驼铃悠悠,回荡着千年文明的回响;书页翻动,掀开命运与共的新篇章。在撒马尔罕活动现场,中乌学者欢聚一堂,恰如古丝路上的商队驿站。这场以“丝路文明对话——从历史交融到出版创新”为核心议题的座谈会,聚焦“丝路历史遗存的出版活化与中乌联合开发新路径”,探讨如何发掘和利用好丝绸之路沿线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让这些沉睡千年的瑰宝“活”起来,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出版物。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安平提出丝路出版创新战略,其中包括共建中乌“丝路文明文献数据库”,让撒马尔罕的粟特文书与西安的《大秦景教碑》拓片在云端“对话”;运用A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打造长安与撒马尔罕“双城IP”,开发沉浸式文旅出版物等,为中乌两国交往提供了新思路。
撒马尔罕外国语学院孔子学院院长项伟表示,将继续鼓励中乌两国的教师紧密合作,共同编写适合当地中文教学的教材,以更好地服务当地的中文教育事业。
据悉,《从长安到罗马》《朱鹮重生记》等作品已进入译制流程,即将成为中乌两国读者共同的精神食粮。陕西三秦出版社与哈萨克斯坦赫尔维蒂亚出版社正式签署《影像丝路》(第二辑)出版协议,将在两个月后与读者见面。
“丝路书架”筑起交流、友谊的灯塔
方寸书架,承载情谊,寄托愿景。它不仅是知识的绿洲,更是构建中乌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力量……活动期间,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图书馆,“走读丝路·行阅中亚”活动首个海外“丝路书架”揭幕。400余册涵盖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理念及世界文明多样性主题的精品图书,为当地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新窗口。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图书馆馆长铁沙巴耶娃·乌米达·阿利姆贾诺芙娜表示,作为中亚地区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图书馆之一,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图书馆对“丝路书架”在此落成深感荣幸。当前阶段,乌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蓬勃发展,人文领域合作空间广阔。未来,图书馆将进一步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文化共兴。
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学术图书馆,同样的“丝路书架”成为中哈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平台。当散发着墨香的新书与当地珍贵古籍并肩而立,丝路文明对话的崭新篇章已然开启。“丝路书架”旁的丝路文化文创展区同样引人注目,非遗展品与书籍相得益彰,共同展现丝路文明的魅力。
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文化参赞蒋鹏表示,中哈拥有绵延千年的丝路情谊,人文合作是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文化交流则是人文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设立“丝路书架”将助力哈萨克斯坦民众,特别是年轻人,了解中国图书文化,赓续传统友谊。
“当书籍开始旅行,文明就找到了最好的对话方式。”一位参与活动的学者说。从塔什干到阿拉木图,“丝路书架”不仅是文化展示平台,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文明跨越疆界,让友谊深入人心。
续写书香合作新篇章
“要以此为新起点,在图书出版、影视制作、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更深入的合作,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区域合作的‘硬支撑’。”五洲传播中心副总经理关宏说。
活动期间,中国与中亚出版机构达成多项务实合作成果。在乌兹别克斯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机构,分别与乌兹别克斯坦东方出版社、格瑞特出版社、丝绸之路出版社等当地知名出版机构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行业交流座谈,并高效达成了一系列实质性的合作成果。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学术图书馆,关宏、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屈占权与馆长塞伊托娃签署“中国图书角”合作备忘录。这些扎实的出版合作,就像新时代的“钢铁驼队”,正沿着古老的商路,运送着比丝绸和瓷器更珍贵的文明瑰宝——知识与思想,以扎实的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大学主任阿克拉莫娃表示,将继续通过学术交流、联合科研及教师培训等方式深化与中国高校的科研教育合作。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叶峰表示,将聚焦经典互译、青少年丝路主题读物、主题展览出版等领域,共同打造“丝路非遗”数字长卷、开发“现代工匠”职业教材,并探索AI智慧教育应用。
从古城西安到撒马尔罕、塔什干,再从阿拉木图到阿斯塔纳,在这条以书为媒的新丝路上,出版人正用书籍搭建起新时代的“文化高铁”,让不同文明在平等对话中相互启迪,在交流互鉴中共创未来。这些跨越国界的书籍,正在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桥梁,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深入人心。(本报记者 秦 毅)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