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汉代仙人围坐六博棋的铜镜纹饰,与1907年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的当年的明信片、老报纸、老专著等并置展出;当明代弘治年间骑独轮车青花碗底残片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老爷车去看奥运的一家人铜雕塑遥相呼应;当近代中国冰上出租车老照片与香港汽车运动中心罗斯曼拉力赛奖
当汉代仙人围坐六博棋的铜镜纹饰,与1907年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的当年的明信片、老报纸、老专著等并置展出;当明代弘治年间骑独轮车青花碗底残片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老爷车去看奥运的一家人铜雕塑遥相呼应;当近代中国冰上出租车老照片与香港汽车运动中心罗斯曼拉力赛奖杯同步登场。近日,在北京祥体育博物馆开幕的车体育历史文化藏品展,以百余件跨越两千年的珍稀文物为时间经线、空间纬线,编织出一部车轮上的文明进化史。这场以车体育文化为主题的专题特展,通过器物、影像、雕塑等场景沉浸式叙事,揭示了人类对速度、力量与智慧的永恒追逐。
此次展览聚焦汽车发展历程中的深厚文化底蕴,并非传统意义上以老爷车展示为主的老套模式。它以丰富详实的史料为核心,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汽车从诞生到如今跨越千年的演变轨迹。作为国内首次以史料为重心的车体育历史文化主题展览,此次展览只是一个开端,后续计划与各大车企展开深度合作,持续举办多次系列展览,深入挖掘并传播车历史文化。
北京祥体育博物馆馆长李祥与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世界知名车企奔驰、宝马、大众等品牌为该协会会员)主席米夏埃尔·舒曼就车文化进行了沟通交流。交流过程中,舒曼主席对北京祥体育博物馆举办的车体育文化藏品展给予高度评价,并亲笔签名祝贺。
对于此次展览,北京祥体育博物馆馆长李祥表示,车文化是一个跨越时空、融合技术、艺术、社会与精神的复杂体系,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独特印记。从蒸汽机车齿轮的工业暴力美学,到电动车流线型车身的仿生设计,车的造型始终是技术理性与艺术直觉的博弈场。从汉代青铜车马器的纹饰等级到欧洲贵族马车的家族徽章,车始终是社会地位的可视化标签。车既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也是反思技术异化的镜子,既是社会分层的符号,也是平等竞争的舞台,既是历史伤痕的载体,也是未来想象的容器。从青铜车马到星际飞船,车文化始终在“突破”与“叩问”的张力中,书写着人类的文明。
汉代仙人六博人物车马画像铜镜
汉代“东王宫西王母车马出行仙人下六博棋铜镜”是一件融合了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趣味的文物。一侧描绘了东王公出行的宏伟场景,车马簇拥,仪仗威严,另一侧则刻画了西王母乘辇出行的祥和画面,画面上生动再现了仙人围坐对弈六博棋的情景,六博棋作为汉代盛行的一种博戏,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娱乐生活,也寓意着智慧与策略的较量。此镜之所以得名“规矩镜”,是因为其纹饰中往往包含有规则的T形、L形及V形等几何图案,既是对汉代六博棋盘的抽象再现,也寓意着天地运行的秩序与法则。
汉画像石拓片,有车马出行图
汉画像石拓片《车马出行图》,片,以其古朴深沉的墨色与精妙绝伦的线条,生动再现了汉代社会车马出行的盛大场景,是汉代艺术与历史文化的珍贵见证。拓片之上,车马仪仗排列有序,人物姿态各异,或扬鞭驭马,或执旗前行,生动展现了汉代贵族出行时的威严与气派。马匹健硕,昂首嘶鸣,仿佛能听见那穿越时空的奔腾之声;车辆造型古朴,细节丰富,印证了《汉书·舆服志》中“天子驾六,诸侯驾四”的记载,也揭示车马活动如何从实用交通演变为身份象征与体育娱乐。
弘治年间骑独轮车青花碗底残片
一件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的骑独轮车青花碗底残片,是车文化在传统瓷器艺术中的生动映照,虽历经岁月磨砺,却依然能让我们领略到那个时代独特的风情与精湛的工艺。 残片之上,以青花绘就的骑独轮车人物图案栩栩如生。独轮车,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此处不仅是实用器具的象征,更成为了瓷器装饰的独特元素。人物骑于其上,形态各异,或悠然前行,或稍作停歇,生动展现了当时民间运用独轮车的生活场景,反映出车在人们日常出行、劳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907年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明信片、书籍(中国最早的汽车拉力赛)
1907年,一场震撼世界的长途驾驶比赛从中国北京启程,终点直指法国巴黎——这便是被誉为"中国最早拉力赛"的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这场全程约10,000英里(16,000公里)的赛事,横跨欧亚大陆,途经莫斯科、华沙、柏林、科隆、布鲁塞尔等重要城市,堪称北京历史上首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体育盛事。
赛事起源:一场报纸发起的挑战。1907年1月31日,法国《晨报》刊登了一则大胆的倡议:"今天需要证明的是,只要一个人有车,他就能做任何事情、去任何地方。有谁愿意在今年夏天开车从北京到巴黎旅行?"这一构想旨在向世界宣告汽车作为"宝贵而必要交通工具"的无限可能,最终吸引了来自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国的5支车队参赛。参赛者需面对沙漠、沼泽、高原等极端地形,以及稀疏的补给站和原始的维修条件。
这场赛事不仅检验了早期汽车的可靠性,更以直播报道、摄影记录等形式,将汽车运动的魅力传递给全球观众。外国人评述称:"在任何汽车拉力赛中,始终没有哪一个比赛比‘1907年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更具有传奇色彩。" 它不仅证明了汽车突破地理界限的潜力,更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技术交流的桥梁。如今,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赛车传奇,更是一个时代对技术进步的集体致敬——正如《晨报》所言:"汽车所到之处,即是人类文明延伸的边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老爷车去看奥运的一家人
这座雕塑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背景,生动捕捉了一家三口驾驶老爷车前往奥运赛场的欢乐瞬间,是体育精神与怀旧情怀交融的艺术见证。 雕塑中,孩童兴奋地挥动着手臂,父母面带微笑,目光中满是对奥运盛会的期待。他们乘坐的老爷车,车身线条复古,车牌“京OL2008”巧妙点明地域与年份,车头的圆形装饰与喇叭细节,更添时代韵味。 作品以铜质铸造,表面泛着岁月沉淀的光泽,人物表情与动态刻画细腻,传递出家庭共享奥运喜悦的温馨氛围。它不仅是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历史时刻的纪念,更通过“老爷车”这一元素,唤起人们对汽车文化变迁的回忆——从早期交通工具到奥运观赛伙伴,车见证了时代发展,也承载着人们对体育盛事的热情。 这座雕塑既是体育、家庭与汽车文化的三重交响,也是北京奥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精神的微观诠释,让观者在艺术中重温那份跨越时空的奥运激情。
“世界一流 国内最高” “国宾车队” 标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驾驶员志愿者解放军总队
这座雕塑上部是一辆造型精致的汽车模型,下部为刻有文字的立柱,整体承载着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驾驶员志愿者解放军总队所遵循的“世界一流 国内最高”“国宾车队”标准的深刻内涵与重要意义。 汽车模型象征着当时为奥运服务的车辆,它们以卓越的性能和稳定的品质,为赛事交通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下部立柱上的文字,详细阐述了“世界一流 国内最高”“国宾车队”的高标准要求,这些标准涵盖了驾驶员的专业技能、服务礼仪、应急处理能力等多个方面。 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这一国际盛会上,解放军总队的驾驶员志愿者们以这些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凭借精湛的驾驶技术、严谨的服务态度,为各国宾客提供了安全、舒适、周到的交通服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风采和中国服务的水平。
近代中国冰上“出租车”老照片
最富生活气息的展品当属近代中国冰上“出租车”老照片:1920年代的北京护城河上,市民乘坐冰橇出行,车夫手持铁钎控制方向,冰橇尾部悬挂铜铃,行驶时叮当作响。这种被戏称为“冰上黄包车”的交通工具,冬季每日载客量超千人次,更衍生出“冰上竞速赛”——车夫们为争夺客源,常在河面展开速度比拼,无意间推动了民间冰上运动的发展。
本次展览的其他部分展品:
1948年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卡车大客车寄车证
1922年全港华人第二届运动大会单车三英里竞赛第一名奖杯
台山县立女师校运会“自强不息”优胜奖杯,台海行车公司赠
邵汝干影集内含:邵汝干名片一张、1936年柏林奥运会乘车证一张
1955年第一汽车附件厂首届体育运动大会奖牌
1935年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第一次脚踏车赛选手照片及纪念章
民国时期 《赛车图》
1957年男子兰球优胜循环杯冠军奖杯,沈局直属火车头体育协会赠
1959年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第十一届体育运动大会奖状
1964年周总理签署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一汽)副厂长的任命书
1968年德国汽车拉力赛团体选拔赛纪念章
1980年澳门赛马车会开幕纪念章
富士世界拉力赛车队两届世界冠军卡洛斯·赛恩斯伤愈后继续出战照片
老式公交车图案徽章
1979-80香港汽车运动中心罗斯曼拉力赛奖杯
1953年全国田径体操自行车运动大会男子田径赛个人总分第四名奖杯
车体育历史文化藏品展在北京祥体育博物馆的成功启幕,为车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通过这些珍贵的藏品,深刻感受到了车体育文化所蕴含的创新、拼搏精神。让我们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深入探索车体育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这份独特的精神财富,共同期待车体育历史文化在未来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李祥体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