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风:指八音。《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古者八音谓之八风。襄二十九年传:五声和,八风平。谓八音克谐也。”八音通常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丝
八风舞遥翮(hé),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1、八风:指八音。《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古者八音谓之八风。襄二十九年传:五声和,八风平。谓八音克谐也。”八音通常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郑玄注:“金,钟镈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翮(hé):鸟的翅膀。曹植《送应氏诗》之二:“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遥翮:借指高翔之飞鸟。
2、九野:犹九天。《列子.汤问》:“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张湛《注》:“九野,天之八方中央也。”曹植《七启》:“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蜺。”清音:清越的声音。晋左思《招隐诗》之一:“非必有丝竹,山水有清音。”
3、云间:指天上。南朝梁刘孝威《斗鸡篇》:“愿赐淮南药,一使云间翔。”这里指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4、苑:古称养禽鸟、植林木的地方,多指帝王或贵族的园林。《周礼.秋官.雍氏》:“禁山之为苑、泽之沈者。”
评说:此文见于《南史》卷四十七《荀伯玉传》,又见《太平御览》九百十六引《宋书》、《古诗纪》卷五十六,逯钦立据以辑录。按查《宋书》并无相应之记载,当是《御览》征引误《南史》为《宋书》。
《南史.荀伯玉传》详载其本事:“齐高帝镇淮阴,为宋明帝所疑,被征为黄门郎,深怀忧虑,见平泽有群鹤,命笔咏之。”按照《南齐书.高帝纪》,萧道成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都督南兖、徐、兖、青、冀五州军事,为南兖州刺史,即所谓之“镇淮阴”。次年,“除黄门侍郎,领越骑校尉,不拜。复授冠军将军。留本任。”道成为宋明帝所疑,是因为明帝常嫌其非人臣相,且民间多有“萧道成当为天子”的谶语。这对于身体不太好的宋明帝来说,无疑是要引起警觉的,所以他果断采取措施,征萧道成进京,意图杀之以绝后患。但萧道成听取荀伯玉意见,故意在边境制造风声,迫使宋明帝不得不让他继续留任。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道成借此诗抒情言志,并将此诗示与刑狱参军荀伯玉,伯玉为之出谋划策,解决了进京的危机。
忧虑之中,看到平泽中的群鹤,遂联想到当前的自己,咏以言志。咏鹤即自咏,池中的鹤与自己当前的境遇何其相似也。之前何等快意自适,一旦成为“苑中之禽”,生命尚且朝不保夕,遑(huáng)论“云间之志”。
摘录自:《齐梁萧氏诗文选注》,曹旭、陈路、李维立,上海古籍出版社
来源:丹阳齐梁文化研究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