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销量仅166台,19.99万起售的广汽本田 P7为什么卖不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5 18:31 1

摘要:广汽本田 P7 作为一款定位中型纯电 SUV 的车型,今年 6 月仅售出 166 台,销量低迷的背后是多重市场矛盾的集中爆发。结合产品特性、市场竞争和消费趋势来看,其销量困境主要源于以下五个层面的深层问题:

广汽本田 P7 作为一款定位中型纯电 SUV 的车型,今年 6 月仅售出 166 台,销量低迷的背后是多重市场矛盾的集中爆发。结合产品特性、市场竞争和消费趋势来看,其销量困境主要源于以下五个层面的深层问题:

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错配

P7 的核心问题在于技术路线与消费场景的脱节。尽管其 CLTC 续航可达 650 公里(后驱版),但纯电车型的天然短板 —— 长途出行依赖充电网络、低温环境续航衰减等 —— 在当前中国市场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数据显示,2025 年 1-6 月中国纯电 SUV 市场中,续航超过 700 公里的车型占比不足 15%,而插混车型的市场份额已突破 40%。P7 的 19.99 万元起售价,恰好与比亚迪宋 PLUS DM-i(15.98 万元起)、吉利银河 L7(13.87 万元起)等插混 SUV 形成直接竞争,后者凭借 “可油可电” 特性和更低使用成本,分流了大量家庭用户。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设计语言与目标用户的割裂。P7 采用轿跑式车身比例(4750/1930/1625mm)和溜背造型,试图吸引年轻消费者,但实际购车决策中,25-35 岁家庭用户更关注空间实用性。其后备箱常规容积 670L 虽优于同级,但相比插混 SUV 的扩展装载能力仍显不足。此外,电子外后视镜、触控式空调面板等设计虽具科技感,却增加了用户的学习成本,与传统燃油车用户的操作习惯存在冲突。

智能化短板暴露合资品牌转型困境

在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中,智能化已成为核心战场,但 P7 的表现明显落后于时代:

车机系统体验陈旧:Honda Connect 4.0 系统虽搭载骁龙 8155 芯片,但操作逻辑仍保留燃油车思维。例如,导航地图对复杂立交的识别速度慢,语音助手无法实现连续对话,且不支持第三方应用扩展,与极氪 7X 的 NZP 系统、智己 LS6 的 IM OS 相比差距显著。

智驾功能止步 L2 级:尽管配备 Honda SENSING 360 + 系统,但缺乏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支持,仅能实现高速领航辅助,无法应对城区复杂路况。反观同价位的极氪 7X 已支持城市 NOA,智己 LS6 更宣称 “全场景智能驾驶”,技术代差一目了然。

用户体验细节缺失:例如电子外后视镜在雨天清晰度下降、刹车脚感前半段偏软、空调触控面板易误操作等问题,反映出传统车企在智能化开发中对用户痛点的敏感度不足。

价格体系与竞品的维度碾压

P7 的定价策略陷入 “合资品牌溢价” 与 “国产技术红利” 的夹缝中:

横向对比纯电竞品:极氪 7X(20.29 万元起)虽贵 3000 元,但标配空气悬架、800V 高压平台和 200kW 超充;智己 LS6(19.89 万元起)提供更大电池(90kWh)和更先进的智驾系统。P7 的 “后驱长续航 Pro 版” 在续航(650km)、充电速度(10%-80% 需 45 分钟)等核心指标上并无优势。

纵向对比本田自家产品:其姊妹车型东风本田 S7(18.99 万元起)配置完全相同,但通过更低定价抢占市场,导致 P7 陷入 “同门互搏” 的尴尬局面。

跨品类竞争劣势:比亚迪宋 PLUS DM-i 110KM 旗舰型(15.98 万元)综合续航 1200 公里,百公里亏电油耗 4.4L,且享受绿牌政策。两者价差 4 万元,足以覆盖普通家庭 5 年的燃油成本,性价比优势碾压。

品牌认知与营销策略的双重失效

广汽本田在新能源领域的品牌建设存在严重滞后:

传统品牌包袱拖累:消费者对本田的认知仍停留在 “买发动机送车” 的燃油车时代,而 P7 未能有效传递 “技术本田” 的新能源形象。搜索指数显示,P7 的网络关注度仅为比亚迪宋 PLUS 的 1/5,品牌声量不足直接影响终端转化。

营销资源投入不足:与新势力品牌的 “全渠道轰炸” 相比,P7 的宣传集中在传统媒体和 4S 店,缺乏社交媒体互动和用户共创活动。例如,其上市发布会未设置线上直播,而同期上市的极氪 7X 通过元宇宙发布会吸引超百万用户参与。

渠道转型迟缓:广汽本田仍依赖传统燃油车经销商网络销售新能源车,而竞品普遍采用 “直营 + 授权” 模式,提供试驾、充电、售后的一体化服务。部分消费者反映,P7 的试驾体验预约周期长达 2 周,与新势力品牌 “24 小时上门试驾” 形成鲜明对比。

市场环境与消费趋势的降维打击

新能源市场结构性变化:2025 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 55%,但纯电车型中 80% 的销量集中在 10 万元以下和 30 万元以上市场,15-25 万元区间成为插混车型的主战场。P7 恰好处于这一 “价格死亡区”,既无法通过配置优势打动高端用户,又难以与插混车型争夺家庭用户。

技术路线迭代压力:当国产车企已大规模应用 800V 平台、固态电池等新技术时,P7 仍采用传统 400V 架构,快充速度(15 分钟补能 300 公里)明显落后于行业主流水平。其搭载的宁德时代 90kWh 电池虽能量密度达标,但实际电耗(市区约 18kWh/100km)与官方数据(15kWh/100km)存在差距,进一步削弱用户信任。

政策与基础设施制约:尽管 P7 符合绿牌政策,但在三四线城市,充电网络覆盖率不足导致纯电车型接受度低。以广东省为例,2025 年充电桩密度为 8.2 个 / 平方公里,仅为特斯拉超充网络的 1/3,续航焦虑仍未缓解。

写在最后:破局之路在何方?

P7 的销量困境折射出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型中的典型矛盾:既要维持品牌溢价,又需应对国产技术红利的降维打击。若要扭转颓势,广汽本田需从三方面突破:

技术层面:加快 800V 平台和高阶智驾系统的落地,通过硬件升级重塑产品竞争力。

价格策略:参考东风本田 S7 的定价逻辑,通过 “以价换量” 打开市场,同时推出电池租赁方案降低购车门槛。

品牌营销:构建独立新能源子品牌,采用直营模式强化用户体验,并通过跨界合作(如与科技公司联名)重塑年轻科技形象。

在新能源市场 “不进则退” 的残酷竞争中,P7 的销量危机既是挑战,也是广汽本田能否在电动化浪潮中重新定位的关键转折点。

来源:天朗试驾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