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英国路透社发布万字长文,深度剖析了两个多月前的印巴“5.7空战”。这场空战中,印度阵风战机被击落、巴基斯坦歼-10C胜出的一边倒战果,引发了广泛关注,而印巴两国官员在接受采访时,分别道出了背后的原因。
近期,英国路透社发布万字长文,深度剖析了两个多月前的印巴“5.7空战”。这场空战中,印度阵风战机被击落、巴基斯坦歼-10C胜出的一边倒战果,引发了广泛关注,而印巴两国官员在接受采访时,分别道出了背后的原因。
据路透社报道,这场空战双方参战飞机多达110余架,其中印度空军出动70余架,堪称数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在5月6日至7日深夜,得知印度空军动向的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扎希尔·西杜上将,当即下令歼-10C改变防御任务,转换为进攻状态,明确要求击落印军阵风。随后巴基斯坦空军歼-10C战机发射的霹雳-15E空空导弹,对印度阵风战斗机实现了最远距离的空对空击杀(200公里)。
印度官员将败北原因归结为情报失误,他们误判了巴基斯坦使用的霹雳-15E中远距空空导弹的射程。印度情报部门一直认为,霹雳-15E导弹的最大射程约150千米,因此判断只要阵风在150千米外活动就能确保安全。这一判断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中航工业曾在珠海航展上公开霹雳-15E的最大攻击距离为145千米;二是该数值受国际条约与出口政策限制,被认为是“官方上限”。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巴基斯坦官员透露,在此次空战中,霹雳-15E导弹是在约200千米外发射的,印度官员也承认实际射程可能更远。也就是说,珠海航展上的“145千米”仅为参考数值,并非该导弹的真实技术水准。问题随之而来:负责情报收集与分析的印度研究分析局和国防情报局,为何会对这一关键数据如此自信?
更深层的原因,藏在空战体系的差距里。印巴两国官员均提到,巴基斯坦空军在体系建设上实现了突破,能够依靠“杀伤链”作战。这一由美国前空军参谋长罗纳德·福格尔曼于1996年提出的空战概念,分为发现、定位、跟踪、瞄准、交战和评估6个阶段,是现代空战的核心支撑。
以美国空军为例,其杀伤链依托E-3预警机、E-8C“联合星”飞机、RC-135侦察机等构建空中网络,通过Link-16等多种数据链将F-15、F-22等作战平台与地面指挥中心连接,实现情报、侦察、监视与指挥控制的网络化,各平台能自主共享态势信息,生成实时战场图,对目标实施数秒内的近实时打击。
巴基斯坦同样拥有一套这样的体系,巴官员自豪地表示,已建成由陆基雷达、特种飞机、空基卫星(负责侦察通信)组成的杀伤链,还研制出“Data Link 17”数据链,打通了萨博SAAB-2000预警机与歼-10C的通联壁垒,让歼-10C能直接接收预警机的目标数据。
聚焦5月7日凌晨的空战:完成攻击占位的歼-10C机群收到萨博SAAB-2000发来的空情数据后,立即发射多枚霹雳-15E空空导弹。随后歼-10C 持续跟踪目标并为导弹进行中继制导,直到导弹的导引头在最后二三十公里截获目标后才机动脱离。最终霹雳-15E导弹命中并击毁包括阵风、米格-29、苏-30MKI在内的多架印军战机。
相比之下,印度官员坦言,他们至今未能建立起杀伤链。由于主战装备引自多国,各要素融合存在诸多困难,导致作战体系支离破碎。英国皇家空军元帅巴格韦尔也指出,巴基斯坦的胜利得益于更强的态势感知能力,这正是体系优势的直接体现。
对此前英国皇家空军元帅格雷格·巴格韦尔就表示,巴空军获胜的原因之一,还在于其拥有着更强大的态势感知能力。此外在“实时输入”部分,路透社援引印陆军副参谋长拉胡尔·辛格中将说法报道称,在印巴“5.7空战”前后,巴基斯坦得到了我国给予的情报支援,讽刺的是他并没有给出实质性证据,所以完全只是在疯狂找补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陆军副参谋长辛格中将在采访中称,巴基斯坦在空战前后得到了中国的情报支援,但未提供任何实质证据,更像是失败后的“找补”。印度官员口中“低估霹雳-15E射程”的说法,只是表象,其背后是情报部门的专业能力不足,更是空战体系建设全面落后的体现。这双重短板叠加,让阵风的击落从偶然变成了必然。
最关键的是,无论是印度还是法国,还是美欧,他们至今还处于懵逼之中,依然搞不懂阵风被击落的技术细节。因此他们现在相当担心,对中式空战武器十分恐惧,这种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才是最终极的恐惧。
来源:科大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