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万桶美石油卖往印度,莫迪向白宫服软,特朗普捏的就是软柿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8:39 1

摘要:在当地时间8月4日,特朗普公开指责印度从俄罗斯大量买入低价石油,并通过转向出口的方式赚取巨额利润。

在当地时间8月4日,特朗普公开指责印度从俄罗斯大量买入低价石油,并通过转向出口的方式赚取巨额利润。

作为“处罚”,美国决定大幅度调高对印度的关税。

这意味着,印度除了要承受25%的关税之外,还会有更多额外的“惩处”。

本以为印度会就此做出反抗,没想到乌克兰媒体曝光的情况却显示;

印度其实已经换个方向,悄悄地开始进口其他国家、地区的石油。

印度主要炼油商印度石油公司(IOC),以招标的渠道,买入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和中东地区的石油。

其中光是美国的石油,就达到了450万桶……

美国的这一轮“石油制裁”,其实还得从7月底的一则“通告”说起。

特朗普表示,印度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并倒卖牟利,美国将对印度出口商品加征25%的惩罚性关税。

一石激起千层浪,印度出口美国的药品、软件、纺织品等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特朗普这一刀下去,印度GDP得抹掉0.2%-0.5%。

印度石油公司(IOC)等四大炼油商暂停接收俄罗斯原油,四艘俄油轮在印度西海岸滞留。

于是印度政府急忙“止血”,通过招标渠道锁定了9月份700万桶原油进口,其中450万桶来自美国、50万桶来自加拿大、200万桶来自阿联酋。

或许对于印度而言,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对白宫的“安抚”。

但显然这种“让步”,或许会成为对方的“变本加厉”。

为什么说特朗普这次捏得就是“软柿子”?咱们拿欧盟当个对比就明白了。

特朗普最初以 “汽车关税” 威胁,迫使欧盟同意提高美国液化天然气采购量;

欧盟妥协后,特朗普立即加码,要求欧盟额外投资6000亿美元美国制造业,并承诺7500亿美元能源采购;

即便欧盟签署协议,特朗普仍保留 “随时重启关税” 的条款,将欧盟的妥协转化为 “持续施压的筹码”。

这种逻辑下,印度购买450万桶美国石油的行为,在特朗普眼中不会是 “安抚”,而是 “印度怕了” 的证明。

白宫极有可能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提出更苛刻的条件:

比如要求印度将美国石油进口占比从目前的12%提升至30%(看齐欧盟对美能源依赖度);

或强制印度企业增加对美制造业投资(类似欧盟的6000亿美元),甚至要求印度在印太战略中更深度绑定美国(如公开疏远俄罗斯)。

相较于欧盟,印度在美国面前存在三个更致命的 “软柿子”,这使得特朗普的 “加码施压” 更易奏效:

对美出口依赖度更高,且集中于脆弱领域

印度对美出口中,60%是药品、纺织、软件服务等 “可替代性强” 的产品(而欧盟对美出口以汽车、机械等 “刚性需求” 为主)。

特朗普若进一步提升关税(比如从25%升至40%),印度相关产业将直接面临生存危机,仅纺织业就涉及5000万就业人口,这对莫迪政府的政治压力远大于欧盟。

能源转型依赖美国技术,且替代来源有限

印度计划2030年实现50%可再生能源发电,但光伏组件、储能技术严重依赖美国(美国掌握全球70%的高效储能专利)。

特朗普若以 “限制技术出口” 相威胁,印度的能源转型计划将直接停滞。而欧盟自身拥有完整的新能源技术产业链,对美技术依赖度远低于印度。

地缘战略上更需要美国 “背书”,难以硬刚

印度在与中国的边境博弈、印度洋影响力争夺中,急需美国的军事与外交支持(如美向印出售F35战机、支持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

这种战略需求让印度不敢像欧盟那样与美国 “硬扛”(欧盟可依托自身军事实力和俄罗斯能源缓冲),只能在妥协中寻求平衡,这恰恰给了特朗普 “持续施压” 的空间。

印度若持续妥协,可能触发双重反噬:

对内:莫迪 “民族主义” 人设崩塌。

莫迪一直以 “强硬捍卫印度利益” 为选举招牌,若在特朗普面前持续 “服软”(如放弃低价俄油、被迫高价采购美油),将直接引发国内民族主义者的不满。

2024年印度大选临近,反对党已开始炒作 “莫迪向美国投降”,这可能动摇其基本盘。

对外:与俄罗斯的 “战略默契” 破裂,地缘空间被挤压。

印度此前能在美俄之间 “左右逢源”,核心是俄罗斯默认印度 “不选边站”(如继续采购俄油)。

若印度为讨好美国而大幅削减俄油进口(从35%降至10%以下),俄罗斯极可能报复,比如停止向印度转让核潜艇技术、增加对巴基斯坦的武器出口,这将让印度在南亚地缘博弈中陷入被动。

对印度而言,真正的破局之道或许不是妥协;

而是联合其他新兴经济体(如金砖国家)构建自主供应链,减少对美依赖,但这或许是莫迪短期难以做到的。

文/编辑:财迷

来源:胖仔娱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