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3年级...她学习和长相都都是我羡慕的对象,但是她对我没有任何好感。我个人认为纯粹就是对方的长相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学习好只是长相好的添加剂。"_
## 第一章 本能的萌芽:童年记忆里的微光
_"小学3年级...她学习和长相都都是我羡慕的对象,但是她对我没有任何好感。我个人认为纯粹就是对方的长相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学习好只是长相好的添加剂。"_
8岁的阳光总是带着粉笔灰的味道,斜斜地落在三年级的课桌上。那时的我还不懂“喜欢”这个词的重量,只知道目光会不由自主地跟着那个女生走——她的辫子扎得整整齐齐,写字时铅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都比别人清脆。我羡慕她的作业本上总有红色的“优”,但更让我心跳加速的,是她抬头时睫毛在阳光下投下的阴影。
大人们总说“要向学习好的同学看齐”,可我心里清清楚楚:吸引我的不是她的分数,而是她笑起来时嘴角的弧度,是她回答问题时不慌不忙的样子。这种感觉像口袋里藏着的糖,偷偷甜,却不敢让人知道。她对我从来没什么特别的表情,递作业时手指碰到一起,我能红着脸缩回手半天,她却像没事人一样转身就走。
现在想来,那大概是人生第一次体会“单向的心动”——不需要理由,不讲道理,像向日葵追着太阳,是最原始的本能。后来每次看到三年级的教室,总会想起那个藏在草稿纸背面的、画得歪歪扭扭的小头像,那是我对“美好”最懵懂的注解。
## 第二章 生命的重量:课桌空了的那个下午
_"小学5年级...一个同学突然离开学校,原因是她妈妈突然去世,家里没有人做事情。"_
五年级的教室后排,有一张课桌突然空了。前一天,那个扎着两个小辫的女生还在那里偷偷给我看她妈妈绣的手帕,第二天一早,她的书包、文具盒、甚至半块没吃完的橡皮都不见了,只留下桌面一道浅浅的划痕。
老师在班会课上说“她要回家帮家里干活了”,语气轻得像一阵风,可我却听出了沉甸甸的东西。那时候的我还不懂“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只知道“她妈妈不在了”=“她不能上学了”=“她要一个人面对很多事”。放学路上,我绕到她家的村口,看到她家的烟囱没冒烟,菜园里的黄瓜架歪了一半,突然鼻子一酸。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失眠。脑海里反复出现她收拾书包的样子,想象她一个人做饭、喂猪、洗衣服的场景。原来“长大”有时候不是慢慢走来的,是被突然推到面前的。那张空课桌像一个沉默的提醒:世界上有很多事,比考试分数、比谁的橡皮好看重要得多。后来每次路过五年级的教室,我都会下意识看一眼那个位置,仿佛还能看到她低头写字的背影——那是我第一次明白,“心疼”是比“喜欢”更复杂的情绪。
## 第三章 温柔的引力:初中走廊里的光
_"初中...对团委书记产生非常大的好感...我现在的判断是她母性的温柔吸引了我。"_
初中的走廊总是喧闹的,男生追跑打闹的声音、女生叽叽喳喳的笑闹声,混着广播里的眼保健操音乐,像一锅沸腾的粥。但只要走到团委办公室门口,空气就会突然安静下来——那里总有淡淡的茉莉花香,还有团委书记温和的声音。
她不算年轻,眼角有细细的皱纹,但笑起来的时候,那些皱纹里仿佛都盛着光。我第一次被她注意到,是因为入团申请书上的字写得太潦草,她没有批评我,只是拿起红笔,一笔一划地帮我圈出写错的地方,说:“字如其人,慢慢来,写清楚就好。”她的手指碰到我的手背,暖暖的,像妈妈的手。
从那以后,我总找借口往她办公室跑:“老师,团徽怎么戴?”“老师,这份通知怎么写?”其实就是想多看她一眼,多听她说几句话。她说话总是慢慢的,无论多忙都不会不耐烦,遇到调皮的学生,也只是轻轻拍着对方的肩膀讲道理。那种“温柔”像一块磁铁,让我这个青春期里总觉得别扭的少年,第一次感受到了“被接纳”的安稳。
我开始模仿她的样子:说话时放轻声音,遇到同学吵架会试着劝一劝,甚至会帮值日生擦黑板。现在才懂,那份好感里藏着的,其实是对“温暖”的渴望——在兵荒马乱的青春期,她像一盏灯,让我知道“温柔”也是一种力量。
## 第四章 失控的火焰:高中教室里的冲动与代价
_"150班...与第一名感情急剧升温...迷昏了头...休学决定打击了我的父亲...他劳动时都是唱着歌的。"_
高二的教室像一个密不透风的蒸笼,倒计时牌上的数字每天都在减少,空气里飘着的除了汗味,还有一种说不清的躁动。我和班级第一名的她,就是在这种躁动里越走越近的。
她是那种典型的“好学生”,作业本永远整齐,笔记记得像印刷体,可她笑起来会露出一颗小虎牙,偷偷在课本里夹着漫画书。我们会在晚自习时传纸条,分享偷偷带进校园的零食,在操场边的梧桐树下聊未来想考的大学。那时候的感情像野草,不管不顾地疯长,上课铃响了还舍不得分开,考试时满脑子都是她的笑脸。
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我真是“迷昏了头”——上课走神,作业应付,连最擅长的数学都开始不及格。老师找我谈话,我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父母劝我“以学业为重”,我觉得他们不懂我的“爱情”。直到有一天,我拿着休学申请站在父亲面前,他正在院子里劈柴,听到我的话,斧头“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父亲一辈子没跟我红过脸,那天也没有骂我,只是蹲在地上抽了半天烟。我知道他难过——他是村里少有的“乐天派”,哪怕在田里割稻子都能哼着歌,可那段时间,家里再也听不到他的歌声了。我看着他突然斑白的鬓角,看着母亲偷偷抹眼泪的背影,心里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扎了一下。
休学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浪漫,反而充满了空虚和后悔。我在田埂上徘徊时,总会想起教室的灯光,想起她低头做题的样子,更想起父亲沉默的背影。那是我第一次明白,“冲动”的代价,往往要最亲的人来承担。
## 第五章 依赖的恐惧:少年心事里的挣扎
_"虽然分到155班...我对她感情上的依赖使我感觉很害怕。真有情不自禁的感觉。"_
分班后的155班,我认识了另一个她。她不像之前的女生那样耀眼,却像温水一样,慢慢渗透进我的生活。她会在我忘带课本时把书推过来一半,会在我情绪低落时讲冷笑话,会在放学路上陪我走一段沉默的路。
我渐渐习惯了有她的日子,习惯了每天早上期待看到她的座位,习惯了遇到难题时第一个想找她商量。可这种“习惯”慢慢变成了依赖——她要是和别的男生多说几句话,我会一整天坐立不安;她要是请假没来,我会觉得教室空落落的。这种感觉让我害怕:我怎么变得这么“离不开”一个人?
有一次,她开玩笑说“以后考去外地读大学”,我突然就慌了,脱口而出“那我怎么办”。话一出口就后悔了——我明明是个男生,怎么会说出这么“没出息”的话?她愣住了,我红着脸转过头,心里又慌又乱。那种“情不自禁”的依赖,像一根无形的绳子,既想抓住,又怕被束缚。
后来才明白,那时候的“害怕”,其实是对“失去”的恐惧。因为太珍惜一份温暖,所以怕它突然消失;因为太习惯一个人的存在,所以怕回到孤单的日子。这种挣扎,大概是每个少年在学习“爱”的路上,都要跨过的坎。
## 第六章 母亲的底色:生命最初的温暖
_"首先是我妈妈,她努力把我养大,吸允她甘甜的乳汁,喝着她的米粥,吃着她做好的饭菜让我感觉到了家庭的温暖。虽然在第一次读书的时候,家里不太重视,我自己也没有好好的学习,所以不董事的我,没有考取高中。"_
我对“温暖”的最初认知,都藏在妈妈的厨房里。小时候的记忆里,妈妈的手永远是湿的——不是在淘米,就是在洗菜,要么就是在和面。她的乳汁是甜的,米粥是香的,就连最简单的咸菜,经她的手一做,都带着特别的味道。
她没读过多少书,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只会在我放学回家时递上一碗热汤,在我生病时整夜守在床边。家里条件不好,她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弟兄几个,自己啃着硬邦邦的红薯干。我知道她“努力”的样子:天不亮就去地里干活,晚上在油灯下缝补衣服,腰弯了,手粗了,却从来没听过她抱怨一句。
第一次没考上高中时,我以为她会打我骂我,可她只是摸了摸我的头,说:“没考上就再读一年,实在不想读,就跟我学种地,饿不着。”她的语气很轻,可我却听出了沉甸甸的包容。后来我才明白,她给我的“家庭温暖”,不是大鱼大肉,不是锦衣玉食,而是“无论你怎么样,妈妈都在”的底气。
现在每次回家,我还是会先冲进厨房,闻闻有没有熟悉的饭菜香。妈妈的味道,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也是我面对世界时,最柔软的铠甲。
## 第七章 外婆的偏爱:土地里长出的疼惜
_"接着就该谈谈我外婆,她矮小但是依然非常努力的为大家庭努力劳作,经常安排我姨们到我们白家照看我与弟弟们。我考取高中以后,她把卖地的100元现金私下给了我。我小时在外婆家也是可以吃到米饭,虽然姨妈们是需要吃红薯的。外婆现在是由大舅舅照看,今年我通过最小的姨妈还转了1000元现金给大舅舅;估计外婆现在应该超过100岁了。"_
外婆的个子很矮,站在灶台前都要垫个小板凳,可她在我心里,比谁都高大。她是那种典型的农村老人,一辈子没离开过村子,双手像老树皮一样粗糙,却能种出最好的庄稼,做出最香的腊肉。
小时候总爱往外婆家跑,因为在那里能吃上白米饭。那时候粮食金贵,姨妈们顿顿吃红薯,外婆却总会偷偷给我留一碗米饭,上面盖着几块炒鸡蛋。她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说:“慢点吃,锅里还有。”其实我知道,锅里根本没有了——那是她从自己口粮里省出来的。
后来我考上高中,外婆拄着拐杖走了十几里山路来学校看我。她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手帕层层包裹的布包,打开一看,是100元现金。“拿着,买笔买本,好好念书。”她说这话时,我才知道这钱是她卖了半亩菜地换来的。那半亩地是她的命根子,种着她舍不得吃的棉花和芝麻。
现在外婆超过100岁了,由大舅舅照看。今年我让小姨妈转了1000元给大舅舅,不是想“报答”什么——外婆给我的疼爱,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我只是想让她知道,当年那个吃白米饭的小孩长大了,能为她做一点点事了。每次想起外婆,就像想起村口的老槐树,沉默,却永远在那里扎根。
## 第八章 姨妈们的接力:不是母亲,胜似母亲
_"我的6个姨妈都有照看我们弟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母亲身体不好,她们真的如母亲一样认真负责的照看我们弟兄。"_
妈妈身体不好的时候,是6个姨妈像走马灯一样,轮流来家里照顾我们弟兄几个。大姨妈会织布,给我们做的布鞋又结实又好看;二姨妈做饭好吃,总能把红薯面做出花样;三姨妈会讲故事,晚上搂着我们睡觉,讲嫦娥和玉兔的故事;四姨妈手巧,会给我们梳辫子(虽然我们是男孩,她总开玩笑说“留长点才好看”);五姨妈力气大,能帮我们挑水劈柴;小姨最年轻,会教我们唱当时流行的歌。
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孩子,却总把我们弟兄几个放在心上。记得有一次我发烧,半夜里三姨妈背着我走了五里山路去卫生院,她的后背又瘦又硌人,可我趴在上面,却觉得比任何地方都安稳。还有一次弟弟掉进河里,是二姨妈跳下去把他捞上来,自己发了好几天高烧。
她们从不说“你们要记得我的好”,只是默默地做着:缝补衣服、做饭洗衣、辅导作业、处理我们闯的祸。现在想来,她们对我们的好,一半是心疼妈妈的身体,一半是骨子里的善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她们用“接力”的方式,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童年。
现在姨妈们都老了,头发白了,背也驼了,可每次去看她们,她们还是会像小时候一样,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往我包里塞各种吃的。我知道,这份“不是母亲,胜似母亲”的情分,是这辈子都还不清的。
## 第九章 大学的涩:心动与伤痕的双重奏
_"我读大学的时候,对一个皮肤黑一点的女同学产生好感,但是她对我没有感觉,这让我感觉到挫折;在大四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内蒙古的女性感觉彼此有好感,没有想到却被她的追求者殴打,真的祸不单行;因为我刚刚从精神性疾病里面走出来。"_
大学的校园像一个万花筒,新鲜,热闹,却也藏着各种意想不到的碰撞。我对那个皮肤有点黑的女同学动心时,正是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年纪。她笑起来露出整齐的牙齿,打篮球时头发甩动的样子特别帅。我写了好几封情书,鼓足勇气递出去,却只收到一句“我们做朋友吧”。
那是人生第一次尝到“被拒绝”的滋味,像嘴里含着一颗没熟的柿子,涩得人说不出话。我躲在图书馆的角落里难受了好几天,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我不够好?是不是我不配被喜欢?后来才慢慢明白,感情里没有“配不配”,只有“合不合适”。
大四那年遇到的内蒙古女生,像一阵爽朗的风,带着草原的气息。她会骑马,会唱长调,笑起来声音能传到很远。我们聊得很投机,一起在操场散步,一起去食堂吃饭,我甚至觉得“这次可能不一样了”。可还没等我说出心里的话,就被她的追求者堵在了宿舍楼下。
拳头落在身上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片空白,不是因为疼,而是因为绝望——我刚刚从精神性疾病的阴影里走出来,好不容易攒起一点对生活的热情,却被这突如其来的暴力打回原形。那天晚上,我在医院的病床上看着天花板,第一次觉得“祸不单行”这四个字,原来这么重。
但现在回头看,那些挫折和伤痕也不是全无意义。它们让我知道,感情里不仅有阳光,还有风雨;世界上不仅有善意,还有冲撞。而我能从那些黑暗里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 第十章 成年的重量:宝林与第一段离散的关系
_"大学毕业后,遇到自己有好感的女性,基本都是对方都是明显拒接的。后来遇到宝林妈妈,虽然大家相互不满意,但是最后还是有了第一个孩子宝林,但是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分手。"_
大学毕业后的日子,像一杯兑了水的酒,寡淡,却也带着点说不清的涩。我遇到过几个有好感的女性,鼓起勇气靠近,得到的却都是明明白白的拒绝。次数多了,心里像蒙了一层灰,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我这辈子都遇不到愿意和我同行的人?
遇到宝林妈妈时,我已经不那么相信“爱情”了。我们是经人介绍认识的,第一次见面就知道“不合适”——她嫌我话少,我觉得她太急躁;她喜欢热闹,我偏爱安静。可那时候的我,太累了,太想有个家了,就想着“或许磨合磨合就好了”。
现在想来,那是一种多么天真的想法。我们努力过,试着一起做饭,一起逛超市,一起规划未来,可性格里的不合拍,像埋在地下的石头,总会在不经意间硌到彼此。直到宝林出生,那个小小的婴儿躺在襁褓里,闭着眼睛吮吸手指,我才第一次感受到“父亲”这两个字的重量。
可孩子的到来,并没有弥合我们之间的缝隙。争吵越来越多,从柴米油盐到未来规划,我们像两条平行线,努力想靠近,却始终没有交点。最后选择分手时,我抱着刚满周岁的宝林,心里像被掏空了一块。我知道这个决定会伤害到孩子,可我更清楚:一个充满争吵的家,比分开更让人心疼。
现在宝林长大了,每次看到他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的眉眼,我都会想起那段日子。有遗憾,有愧疚,但更多的是释然——至少我明白了,“在一起”不是责任的全部,“好好分开”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负责。
## 第十一章 责任的纽带:帅帅与第二段未完的牵挂
_"第二段感情是也是以分手结果,虽然选择联络,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与她有一个孩子帅帅(男性),现在11岁了。"_
第二段感情开始时,我以为自己学会了“经营”——我学着多沟通,学着包容,学着在争吵时先低头。可感情这回事,从来不是单方面努力就能成的。我们有过开心的日子:一起带帅帅去公园,看着他蹒跚学步;一起在深夜里给发烧的帅帅喂药;一起规划他上小学的事情。那些瞬间,我真的以为“这次能走到最后”。
可现实还是给了我一巴掌。我们对生活的期待不一样:她想攒钱买大房子,我觉得一家人在一起就好;她希望我换个更赚钱的工作,我舍不得现在能准时回家陪帅帅的日子。分歧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最后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是不合适。
分手那天,我们没有争吵,只是平静地坐在沙发上,聊了很久帅帅的未来。“不管我们怎么样,不能委屈孩子。”她说这句话时,我点点头,眼眶有点热。现在帅帅11岁了,上小学五年级,像个小大人一样懂事。我们会定期一起去参加他的家长会,会在他生日时一起给他买礼物,会在他犯错时一起批评他,再一起安慰他。
有人说“分手了就该断干净”,可我不这么觉得。对帅帅来说,爸爸妈妈虽然不在一起了,但都在他身边,这就够了。每次看到帅帅笑着跑向我们,一手拉着我,一手拉着他妈妈,我就觉得:这段感情虽然结束了,但留下的牵挂,也是一种圆满。
## 第十二章 未竟的期待:等待一场彼此相爱的奔赴
_"我还是希望有第三段感情,但是必须找一个彼此相爱的女性。"_
_"虽然我在几个平台寻找,但是感觉都是骗子为多。"_
经历了两段以分手告终的感情,身边有人劝我:“都这把年纪了,找个人搭伙过日子就行,别太较真。”可我心里总有个声音在说:“不行,我还是想找个彼此相爱的人。”
我想要的“彼此相爱”,不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而是柴米油盐里的懂得:她知道我不喜欢吃香菜,会在做饭时特意挑出来;我记得她来例假时肚子疼,会提前备好红糖姜茶;我们会在傍晚一起散步,哪怕不说话,也觉得踏实;我们会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有她在,不怕”。
我在几个平台上试着找过,可遇到的大多是骗子——有的刚聊两句就借钱,有的照片和本人完全不一样,有的开口就是“你能给我什么”。次数多了,心里难免失望,甚至会想:“是不是真的找不到了?”
但每次看到帅帅写的作文《我的爸爸》里说“爸爸很勇敢,一直在找爱”,我就觉得不能放弃。我知道,好的感情值得等待。它可能会迟到,但只要来了,就一定能让我觉得:之前所有的等待和失望,都值得。
我还是会继续找,在生活里,在可能的地方。我相信,总有一个人,也在某个角落,期待着一场“彼此相爱”的奔赴。到那时,我会笑着对她说:“我等你很久了。”
这就是我的感情经历,像一条弯弯曲曲的路,有阳光,有风雨,有欢笑,有眼泪。那些爱过的人,错过的人,留下的牵挂,未竟的期待,共同组成了我——一个普通男人,在生活里跌跌撞撞,却依然相信爱的样子。
来源:开心的野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