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11日,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发布了最新的范围二指南的更新进展(《Scope 2 Technical Working Group Progress Update》https://ghgprotocol.org/blog/scope-2
6月11日,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发布了最新的范围二指南的更新进展(《Scope 2 Technical Working Group Progress Update》https://ghgprotocol.org/blog/scope-2-technical-working-group-progress-update)。根据本次更新所揭示的方向,未来这一标准可能对电网排放因子和企业碳排放报告内容产生何种影响呢?
当前的修订主要聚焦于两大方向,这将对企业的绿色电力采购、碳信息披露乃至减排战略都产生重大影响。
一
核心变革:迈向“逐时逐地”的电力排放因子匹配
本次更新焦点,是明确要求企业在进行市场方法(Market-based Method)时,其绿色电力的采购需要实现小时级时间匹配(Hourly Matching)和区域电网匹配(Regional Matching),以取代现行的年度匹配模式。
1. 区域匹配(Regional Matching)的要求与影响
核心规则:更新后的指南可能要求,企业用于声明其使用了绿色电力的环境权益工具(如绿证),必须来自与其实际用电设施处于同一电网区域内的发电项目。对于超出电网边界的采购,不能够再计入其范围二的计算结果内。
实际影响:这意味着,当前普遍存在的跨国、跨区域采购非捆绑式可再生能源证书(Unbundled RECs)的做法,在未来将不再被认可。举例说明:一家欧洲公司即便采购了来自欧洲以外地区的光伏绿证,因为其并非使用了绿证对应的光伏电力,所以在新的规则下,这部分绿证对应的电量则不再计入范围二的核算中。这与当前范围二计算指南中的要求有所不同,现行规定下采购非捆绑式的 REC 时,电力可以同样也可计算为 0 排放。未来,只有与用电设施在同一电网区域内产生的绿证或绿电,才能用于范围二的排放核算。至于如何界定“同一电网区域”,更新后的指南将会有更明确的规定。
2. 小时级匹配(Hourly Matching)的要求与影响
核心规则:企业不仅要确保绿电采购的地点匹配,还需在时间上实现更精细的匹配,即用以声明的绿电,其生产时间需与企业的实际用电时间按小时进行对应。
实际影响与挑战:这对当前的数据基础设施提出了巨大挑战。首先,它要求电网公司或相关数据机构能够提供按小时计的电网排放因子数据,企业甚至需要研究如何获得自身消费端的小时级电力排放因子(这与现行的生产端电力排放因子也有所不同)。其次,这也意味着绿证的产生、发放、购买和划转等所有环节,可能都需要带有精确到小时的“时间戳”记录,才能满足未来小时级匹配的计算要求。这无疑将大大增加数据收集和管理的复杂性。
二
新增维度:引入“气候效益影响”指标,量化减排贡献
在收紧排放因子匹配规则的同时,为了继续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和采购可再生能源,指南的更新进展中提到未来标准将涉及一个全新的补充性指标——边际排放影响(Marginal Emissions Impact),用以量化绿电采购对电网脱碳的实际贡献。
概念与目的:这一指标旨在量化企业的绿电采购行为对于促进全球电网整体脱碳的实际贡献。其核心逻辑是,当企业在以化石燃料发电为主、碳排放强度较高的电网区域内购买清洁能源时,其采购绿电的行为能够更有效的促进绿电的投产运营从而替代地区高碳电力,从而带来更大的边际减排效益。引入该指标,是为了让企业能够在报告中展示其电力采购决策如何为全球电力系统的清洁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从概念上讲,这类似于我们在电力碳信用项目中计算的“额外性”减排量,也就是计算公司直接使用电量排放外的清洁能源行动带来的减排量。
争议与建议:当前的更新进展一文中没有明确提及应该如何计算及如何在企业排放清单中展示这一“气候效益”指标,笔者查阅之前关于 GHG protocol 官网中关于范围二标准更新的前期调查信息,有部分提案要求在范围二的报告中直接加和这一边际排放效应的量化结果汇报。笔者认为,不应将其与基于位置(Location-based)或基于市场(Market-based)的范围二排放清单数据直接聚合或混淆。范围二清单的核心功能是反映企业因实际用能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果将一个代表“贡献”或“避免排放”的效益指标与之混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适当的宣传优势,甚至误导信息使用者,引发“漂绿”质疑。我们期待后续征求意见稿能对此有更妥善、更严谨的安排和要求。
三
对企业的影响与应对建议
此次范围二指南的重大修订,无疑将对当前企业的碳管理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在ESG报告披露、科学碳目标(SBTi)的设定与审定、以及企业整体净零路径规划等方面。
明确的时间线:根据GHG Protocol的计划,具体的指南征求意见稿将于今年(2025年)下半年出炉,在2027年底前范围二指南正式发布启用。
企业的应对之策:(1)提前研究,积极参与:企业应密切关注并深入研究即将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尽早掌握其中的核心变化和具体要求,并结合自身实践,通过官方渠道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2)前瞻性规划:应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绿色电力采购策略,评估现有绿证或购电协议是否能满足未来的“逐时逐地”匹配要求,并着手规划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为应对未来更精细化的碳披露模块和净零路径规划做好准备。
对公共部门的呼吁:与此同时,政府机构、电网公司以及相关组织也应尽快推动相关数据的收集统计与数据体系建设,为未来企业的披露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供相应背书。
从理论上看,要想对企业的范围二排放实现真正的“精算”,电网排放因子必须同时满足逐时分辨率与区域电网匹配,这正是 GHG Protocol 正在修订的“逐时逐地”新要求。在数据能力层面,欧盟的 ENTSO-E Transparency Platform 与美国 NREL Cambium 这类公开数据库,以及 WattTime 等收费 API,已经能够按电网分区提供小时级排放因子;但官方碳披露仍主要依赖年度因子(欧盟 residual mix、美国 eGRID),相关监管规则需等到 2025-2027 年随新标准落地才会全面升级。中国电网相关技术也基本成熟。尽管这种“逐时逐地”的电网排放因子的精度仍在验证,但相比以年度、大区域因子核算的传统做法,准确性显然会显著提高。外溢效应在于:当电网因子带上“时空坐标”后,大量缺乏物理与实时绑定的 REC/绿证将失去减排佐证基础,面临被“洗绿”淘汰的挑战。
问题:CPCD用户
一审:
宁志远(上海禾邦认证有限公司)
二审:
宁礼哲
点评:CPCD平台
来源:蔚蓝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