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今年以来,平安区司法局立足“教育矫正+劳动改造”目标,分别于3月和7月组织列管社区矫正对象走进“平安区看守所公益劳动实践基地”,通过沉浸式农耕活动和“零距离”的矫治模式,构建起从“被监管”到“被认可”的价值重塑教育体系,让社矫对象在汗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今年以来,平安区司法局立足“教育矫正+劳动改造”目标,分别于3月和7月组织列管社区矫正对象走进“平安区看守所公益劳动实践基地”,通过沉浸式农耕活动和“零距离”的矫治模式,构建起从“被监管”到“被认可”的价值重塑教育体系,让社矫对象在汗水中重获社会认同,在耕耘中锚定生活方向。
春耕播种,在协作中重构劳动价值认识
三月的田埂上,社区矫正对象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耕田区开展春耕播种劳动。经验丰富者化身“田间讲师”讲解农耕技巧。在铁锹挖坑,播撒种子,覆土灌溉的分工协作中,每个人都成为农田种植的重要一环。当“粒粒皆辛苦”的古训转化为躬身实践的切身体验,有社矫对象表示,“看到自己亲手播种的农田,有种脚踏实地的满足感”。这种从“理论教育”到“亲身实践”的转化,打破了传统监管模式下被动接受的状态,让劳动成为重建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夏熟收割,在汗水中重塑社会融入信心
七月的麦浪里,收割行动升级为“劳动+矫治”的复合实践。社矫对象们分成两队,分别负责收割和秸秆清理,在协作中,大家主动分享农耕经验,不仅消融了人际隔阂,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在劳动间隙,工作人员以“垄边谈心”为纽带,为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疏导,一名社矫对象感慨道“以前觉得自己是社会边缘人,现在手上有活,心里有盼,生活踏实多了。” 这样的心声折射出社矫对象劳动改造的深层价值。当麦捆堆成丰收的小山,社矫对象收获的不仅是劳动积分,更是被社会需要的存在感。这种从监管对象到劳动主体的身份转变,正是矫正工作向纵深推进的生动实践。
作为社区矫正创新实践的重要载体,“基地+实践”的模式,构建起“行为矫正——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的矫治体系,不仅让社矫对象在春种秋收中体会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更有助于社矫对象“矫心正行”,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其融入社会。下一步,平安区司法局将持续深化这种矫治模式,以多元化实践活动,筑牢预防重新犯罪的防线,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来源:平安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