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28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世界肝炎日义诊活动现场,前来咨询的市民提出了这些疑问,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吴贺文分别给出了解答:“乙肝可防可控,丙肝目前已可实现临床治愈,关键是要早筛早治。”
□记者 曹聪
“医生,我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会不会传染给家人?”“丙肝能彻底治好吗?”
7月28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世界肝炎日义诊活动现场,前来咨询的市民提出了这些疑问,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吴贺文分别给出了解答:“乙肝可防可控,丙肝目前已可实现临床治愈,关键是要早筛早治。”
吴贺文介绍,肝炎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疾病,常见诱因包括病毒感染、酒精刺激、药物副作用、自身免疫等因素。其中,病毒引发的类型最为常见,像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都是肝炎的“罪魁祸首”。
世卫组织官网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有3.04亿人患有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死亡130万例,其中大部分死于肝癌和肝硬化。乙肝和丙肝在全球持续传播,每天新增感染6000例。病毒性肝炎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传染病死因。
我国乙肝和丙肝患者人数众多,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就会逐渐恶化。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危及生命。
肝炎因早期症状隐匿,被称为“沉默的健康杀手”。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魏君锋介绍,特别是丙型肝炎,通常无症状,常通过丙肝筛查时发现,有些甚至到了肝硬化并发症或肝癌时才被发现。一谈到肝炎,不乏错误的“刻板印象”。以下肝炎的七大认知误区不可不知:
误区一:“肝炎=乙肝”
真相:肝炎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乙肝只是最“出名”那个。
误区二:共餐会传染肝炎
真相:甲肝、戊肝确实可能通过“粪-口”传播,共餐有风险。
乙肝、丙肝不通过消化道传播,流鼻涕、打喷嚏、握手、亲吻、共餐、共用毛巾都不会传染,也不会通过蚊虫叮咬而感染。接种了乙肝疫苗并产生抗体的人可长期免疫。
丁肝主要是缺陷病毒,仅在乙肝感染基础上才能感染。
误区三:没感觉=没感染
真相:乙肝、丙肝最爱“潜伏”,慢性化后多无症状,或只有疲劳、没胃口、睡不好等容易被忽视的小信号。乙肝、丙肝病毒感染如同“温水煮青蛙”,可能十几年后才会出现明显病变。
误区四:慢性肝炎危害弱
真相:大错特错!放任不管,炎症会持续损害肝细胞,逐渐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及并发症,危及生命。等出现黄疸、肝疼等症状,往往已到中晚期,治愈希望渺茫。
误区五:乙肝妈妈生不出健康娃
真相:母婴传播虽是主要途径,但全球最大规模的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通过研究表明,实施综合干预策略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率可降至0.23%,使得乙型肝炎“零”传播的理想有望变成现实。
乙肝病毒携带人群,建议在孕期至感染性疾病科就诊咨询,以达到科学阻断母婴传播的目的。
误区六:保肝药物=护身符
真相:乱吃保肝药可能更伤肝!肝功能异常应先找医生查明原因,护肝药必须遵医嘱服用,不要乱吃!
误区七:抗病毒治疗后就不用做常规检查了
真相:治了也别大意!慢性乙肝患者肝癌风险较高,部分早期肝癌可能悄无声息,肝功能也正常。抗病毒治疗期间,必须按医嘱定期复查。
养成良好习惯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夜间11时至凌晨3时是肝脏修复的关键时段),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坚持运动。
合理饮食 多吃富含高纤维素的食物,多摄入优质蛋白,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不吃霉变食物。
控制体重 超重或肥胖会增加患脂肪肝的风险,加重肝脏负担。
戒烟限酒 严格控制烟酒,最好戒烟、不饮酒。
谨慎用药 按医嘱服药,警惕成分不明的保健品。
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问题并诊治,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管理情绪 保持良好心态,减少负面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来源:大河健康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