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4日,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在学界和文化界传开——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与世长辞,享年95岁 。这位横跨多个时代,在历史研究领域建树颇丰的学者,他的离去,如同一颗巨星的陨落,让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消息传出后,从台北到南京,从北京到旧金山,学人、
2025年8月4日,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在学界和文化界传开——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与世长辞,享年95岁 。这位横跨多个时代,在历史研究领域建树颇丰的学者,他的离去,如同一颗巨星的陨落,让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消息传出后,从台北到南京,从北京到旧金山,学人、读者、媒体迅速在网络上筑起纪念的长廊 。有人贴上他晚年拄杖授课的照片,有人转发他最后一次公开演讲的视频——那场题为《往里走,安顿自己》的讲座,许先生用微微颤抖却依旧温润的声音提醒年轻人:“世界永远在变,但人可以选择不变的那部分 。”如今,斯人已逝,这句话却像钟声,久久回荡。
1、坎坷童年与学术启蒙
1930年9月2日,许倬云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 ,祖籍江苏无锡。他的人生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天生残疾,手脚弯曲,手掌内屈,脚背向地,肌肉萎缩 ,在当时,这是比小儿麻痹症还严重的身体残疾。幼年的他,八岁前无法正常行走,行动极为不便 。然而,身体的缺陷并没有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反而让他更加专注于内心的思考和精神世界的探索。
许倬云的童年正值抗战时期,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 。他跟着父亲四处奔波,躲避战乱,这段离乱岁月成为他人生中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许倬云谈话录》中,他曾提到抗战经历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目睹了普通百姓在战争中的牺牲与苦难,这些场景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也使得普通人的生活在他日后的史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分量 。他开始思考历史的走向,思考人类在苦难中的挣扎与奋进,这些思考成为他学术道路上的重要基石 。
2、求学历程:从台湾到美国
1948年底,18岁的许倬云随父母迁往中国台湾 。他考入台湾大学,最初就读于外语系,但开学三周后,时任台大校长傅斯年找到他,建议他转读历史系 。傅斯年独具慧眼,发现了许倬云在历史研究方面的潜力 。许倬云听从了傅斯年的建议,从此踏上了历史学的道路 。在台大,他潜心学习,不断汲取知识,从本科一直读到硕士毕业 。这段时间,他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培养了对历史研究的浓厚兴趣 。
1957年,27岁的许倬云在胡适的帮助下,获得了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的机会 。胡适对他的学术发展寄予厚望,为他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在芝加哥大学,许倬云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开阔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他深入研究中国上古史、社会经济史等领域,将社会学、考古学等多学科方法引入历史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 。
3、学术生涯:著作等身,开创先河
许倬云的学术生涯成果丰硕,著作等身 。他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中国上古史、社会经济史、文化史以及跨文明比较等多个方面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为学界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1965年,美国斯坦福出版社出版了许倬云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 ,这本书令他在国际历史学界声名鹊起 。美国汉学家、历史学家费正清赞其为“小经典” 。在书中,他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变革 。他提出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当社会各个因素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社会的剧烈变革 。他还关注到阶层流动与社会结构的变化,认为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更加通畅,新的社会结构逐渐形成 。这些观点在当时具有开创性,打破了传统史学研究的局限,为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
1970年,许倬云应邀到匹兹堡大学任教 。任教期间,他开始撰写《汉代农业》 。这本书对汉代农业研究有着革命性的贡献 。他通过对大量史料的分析,深入研究了汉代农业的生产技术、土地制度、农业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关系等问题 。他指出,汉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也对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为后来的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
1983年,许倬云着眼于文化史,写成《西周史》 。在这本书中,他摆脱了传统政治史或朝代史的研究框架,聚焦西周文化的渊源以及天命观念的滥觞 。他通过对考古资料、文献记载等多方面的研究,重新构建了西周的历史图景 。他认为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西周史》的出版,为史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成为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著作,被史学界、考古学界当做教科书使用 。
除了以上学术专著,许倬云还有一系列面向大众的史学著作,同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组成了他的“中国三部曲” ,是展示中国、中国文化、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集大成之作 。
《万古江河》是一本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 。在书中,许倬云刻意避开帝王年表与朝代循环,以“文化网络”的伸展与断裂为主线 。他将华夏文明比作一条长河,这条长河不断吸纳着周边各种文化元素,如匈奴的骑射、鲜卑的乐舞、波斯的天文、阿拉伯的医药等 。他认为中国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融合、发展,泥沙俱下却奔腾不息 。在卷末,他对“中国”概念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中国不是一个固定疆域,而是一种不断重组的“秩序理念” 。这种观点打破了人们对中国传统疆域和文化的固有认知,让读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许多读者表示,读完《万古江河》,心中涌起一种辽阔的包容感,对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说中国》则像一把手术刀,沿着“经济·社会·信仰”三条脉络,解剖了“中国”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塑造、被想象、被重构 。许倬云提出“体系网络”理论,认为秦汉的“天下”是一张以文字、货币、道路编织的网,通过这些网络,秦汉实现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 ;隋唐的“天可汗”制度则把草原与农耕同时纳入一个弹性框架,体现了隋唐时期开放包容的政治格局 ;到了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海洋贸易的发展让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产生共振,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书中最令人震撼的是他对南宋的论述,他指出南宋虽然是一个偏安政权,但凭借市场、技术、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发展,缔造出了“世界体系”的雏形 。这种“边缘即中心”的视角,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南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让读者明白,历史的主角不仅仅是金戈铁马,还有舟楫帆影、市井烟火 。
《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前两部宏观的大历史著作不同,它更像是深夜灯下的谈心 。许倬云从“儒释道”讲到“江湖”,从“节气”讲到“方技”,把看似零散的文化碎片,串成一条“以人为本”的精神长线 。他特别强调“修己”的重要性,认为中国文化最独特的力量,在于始终相信个人可以通过自我完善,去回应时代的崩坏 。书中引用梁漱溟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会好吗?”许先生答:“会的,如果每个人都肯往内里走一步 。”这句话给无数读者带来了力量和鼓舞,许多人将其抄在笔记本扉页,每当陷入焦虑和迷茫时,就翻开那一页,从中汲取勇气和智慧 。
4、师者风范:桃李芬芳,影响深远
许倬云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还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他在台湾大学、匹兹堡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他的课堂充满活力,他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
在他的学生中,王小波是最为人熟知的一位 。1984年,32岁的王小波远赴匹兹堡大学,于东亚研究中心攻读研究生,挂在许倬云名下注册读书 。当时的王小波已经完成《黄金时代》初稿,许倬云看了之后,指出初稿文字“不够精炼” 。王小波听从了许倬云的建议,对作品进行了精心修改,最终修改出一个语言更加凝练有力的版本 。1991年,《黄金时代》出版发行,许倬云以读者的身份,在圈内推荐了这部作品 ,他说:“我不是作家,我破个例,推荐一本书给你们 。”后来,《黄金时代》获得台湾文学奖项,在《联合报》副刊连载,王小波也因此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黄金时代 。王小波对许倬云十分敬重,他经常在文章中提到的“我的老师”,指的就是许倬云 。王小波去世后,许倬云失落不已,他迟迟不愿意写悼文,“白发人送黑发人,泪都流在心里,太伤感” ,在之后的二十几年里,他时常怀念王小波 。
除了王小波,许倬云还培养了许多在学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学生 。他的学生们遍布世界各地,在历史研究、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的师者风范和学术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
5、晚年岁月:心系家国,关怀青年
耄耋之年的许倬云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瘫痪在床,日常生活几乎完全依赖太太照料,仅剩两根手指尚能活动 。但即便如此,他依旧坚持写作、直播,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大众对话 。他说:“该做的事情不能耽搁 。”他始终心系青年成长,不遗余力地通过写作、直播等方式与年轻人交流,传授人生经验与智慧 。
他曾提出“往里走,安顿自己的内心” ,鼓励青年关注家国民生、科技进步,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他告诫年轻人“不要糟蹋自己,不要屈服于这个世界” ,不要被欲望和自怜左右,要保持清明、良心的独立性、慈悲和平的心以及自重自敬的心 。他希望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智慧,帮助年轻人“身心有个安顿” 。在他看来,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 。他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让年轻人明白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期间,他在一次访谈中哽咽:“我看不到,但我听得见哭声 。”那一刻,历史学者的冷静与流亡者的疼痛重叠在一起,让人深刻感受到他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他虽然身处海外,但始终心系祖国,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和变化 。他曾多次表达想要落叶归根的愿望 ,2024年,《十三邀》时隔四年再访许倬云,他在节目中表示:“我死了我要埋葬在家乡,我买了坟地,碑都刻好了,就在父母的坟墓旁边 。”被问到回顾过去最重要的遗憾,许倬云沉默片刻,说“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份对祖国统一的深切期盼,令人动容 。
6、纪念与传承:精神不朽,风范长存
许倬云先生的一生,是坎坷却璀璨的一生 。他以独树一帜的“大历史观”闻名于世,毕生致力于为中国文化寻找出路,为世界文明提供解决方案 。他的学术成就照亮了史学研究的道路,他的人生智慧为无数人指引了方向,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
如今,许倬云先生已经离去,但他留下的丰富著作和思想财富,将永远流传 。他的作品成为后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窗口,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他的学术精神和师者风范,也将在学界和社会中传承下去 。
纪念许倬云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到他的书里,继续那场未竟的对话——关于中国与世界,关于传统与未来,关于“人如何在大变局中不失其为人” 。让我们铭记他的教诲,“往里走一步,安顿自己,也安顿这个动荡的世界” 。先生虽逝,但其精神不朽,风范长存 ,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
来源:情缘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