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锁老师,我选择就读特殊教育专业,去帮助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们,就像您对我的指引一样!”今年高考结束不久,一航局华南公司江门项目部副经理锁旭宏的办公桌上,静静躺着一封字迹娟秀的感谢信,落款是“您的学生:赖泳欣”。
“锁老师,我选择就读特殊教育专业,去帮助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们,就像您对我的指引一样!”今年高考结束不久,一航局华南公司江门项目部副经理锁旭宏的办公桌上,静静躺着一封字迹娟秀的感谢信,落款是“您的学生:赖泳欣”。
锁旭宏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励志教材。从甘肃黄土地里走出的农村娃,到参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两大超级工程的测量技术能手,他的成长之路如同沉管隧道的铺设,每一步都扎实而坚定。深中通道建设期间,他就常受邀走进中山市中小学课堂,把工地的奋斗故事化作春风,吹拂孩子们的心田。今年初,教育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印发后,他更是多了一个新身份——中山市龙山中学科学副校长。
4月28日,锁旭宏迎来“校长第一课”。他提前翻出泛黄的施工日志,那些记载着昼夜攻关的字迹已有些模糊;又特意给当年带他的老师傅们打电话,收集来一箩筐带着汗水味的素材。“不能只讲超级工程的光鲜,得让孩子们知道,中国工程师是怎样突破国际技术封锁的。”
课堂上,他没有照本宣科。当壮阔的施工画面在大屏幕上展开,万吨级沉管在惊涛骇浪中完成毫米级对接时,教室里爆发出阵阵惊叹。“老师,北斗信号怎么指挥海底沉管实现毫米级安装?”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举手提问。锁旭宏笑了笑,转而讲起港珠澳大桥建设时的往事:“有次安装船突然丢失GPS信号,就像蒙眼走钢丝。那是我们第一次尝到技术受制于人的无奈……”他翻动幻灯片,指尖划过团队攻关的照片,“后来我们把北斗系统请进海底,一次次试验,终于让沉管对接精度达到3厘米以内。科学要靠数据说话,就像人生,起点不重要,方向才关键。”
这种把知识揉进人生哲理的授课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好奇的种子。5月初的工地开放日,佛山市潭州隧道施工现场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参观者。巨大的沉管横卧在地,安全帽下,一双双眼睛亮得像星星。“锁老师,沉管怎么做到严丝合缝?”一个男孩仰着头问。锁旭宏蹲下身,捡起块碎石在地上画示意图:“这就要用你们物理课学的‘压强’啦……”
一来二去,锁旭宏和孩子们建起了常态化联系。距离高考还有1个月时,赖泳欣的信飘到了他桌上:“锁老师,这次模拟考试还是没考好,我对自己有些失望。”第二天,锁旭宏向班主任了解了赖泳欣的家庭、学习状况,并为赖泳欣送来了“致勇敢逐梦的你”的回信:“在最后的30天里,不必苛求完美,只需专注于眼前的每一道题、每一个知识点,用日拱一卒的坚持,去雕刻属于自己的奇迹,就像沉管对接要选择风平浪静‘施工窗口期’一样。”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赖泳欣第一个把喜讯告诉锁旭宏。让家人和老师们更为惊讶的是,这个曾经内敛的女孩,却坚定地选择了特殊教育专业。她说:“回想起锁老师第一堂课上说过,最好的工程是把冷冰冰的技术变成温暖人心的力量。我也要像锁老师那样,帮助更多人找到人生的支点。”
锁旭宏的办公抽屉里,已经积攒了厚厚一沓学生来信,学生们有的说要学土木工程,有的立志搞航天,字里行间都闪烁着被点亮的光芒。这个从黄土地走出的工程师,用工地的奋斗故事作教材,在孩子们心中架起了一座从课堂到未来的桥梁。
来源:中国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