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座常住人口仅15万的小城,处处洋溢着蓬勃朝气。在东莞“常平组团”(常平镇、桥头镇、谢岗镇)的结对帮扶下,玉屏以“三区一县一中心”为发展目标,将“莞铜一家亲”的协作战略深植于武陵山区的土壤中。
细雨绵绵,㵲阳河畔雾气氤氲。七月雨季,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这座“黔东门户”,正沐着东西部协作战略的春风,焕发新的生机。
这座常住人口仅15万的小城,处处洋溢着蓬勃朝气。在东莞“常平组团”(常平镇、桥头镇、谢岗镇)的结对帮扶下,玉屏以“三区一县一中心”为发展目标,将“莞铜一家亲”的协作战略深植于武陵山区的土壤中。
七月下旬,正值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玉屏黄桃” 的采摘旺季,黄桃基地农户们正铆足干劲;行走在玉屏群山环抱间,悠长的箫笛声穿雾而来,非遗传承人姚师傅的每一次校准,不仅是技艺的坚守,更是山城与湾区共振的符号;空气中,山茶果的芬芳与菌菇产业的清香交织,为这座小城增添了独特韵味和经济活力。
8月8日玉屏展会将在东莞海德·汇一城一区外广场开幕,让这缕“玉屏味道”飘向更远的天地——从武陵山坳到东莞海岸,一条东西部协作的产业之路,正托举起“侗乡不散的夏日”。
千年传承的玉屏“黄金油”——六百载匠心淬炼 东西部协作再启新章
玉屏油茶史册的墨迹,可上溯至明初。1390年《玉屏县志》已清晰载录油茶种植场景。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笔题词嘉许,玉屏油茶自此承载了超越地域的荣光。当国家林业局将“中国茶油之乡”称号授予此地,玉屏已在时光长河中为这滴金色油脂注入了六百年的技艺精魂。这缕油香穿越的不仅是地理山海,更是悠长岁月。
油茶综合示范基地
“东莞公司采购我们的茶油作为员工福利,而且还多次邀约我们去广东展会亮相,还与广东企业合作研发茶油化妆品……”黔玉油茶公司销售负责人禹雪的话语里,清晰勾勒出东西部协作赋予玉屏茶油的新航线。
东西部协作的东风,为这棵古老产业树注入强劲生命力。玉屏油茶产业之变,首先深植于土壤,蓬勃于枝头。当地成功实现油茶种苗繁育技术自主可控,新培育与精心管护的苗木总数突破600万株——每一株新苗都积蓄着大地之力,指向未来1800余万元的可期产值。
农户育培茶果
“我们想想将茶油与健康减肥概念嫁接,提高市场教育度。”禹雪坦言品牌宣发仍是当前挑战,但她的思考已直指未来——唯有创新表达与产品形态,才能让古老油香获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东西部协作平台如无形之桥,让玉屏茶油这一深山瑰宝跨越物理阻隔与市场壁垒。当六百余年栽培智慧与新时代发展东风相遇,玉屏茶油产业正经历深刻嬗变。每一滴跨越山海的金黄油脂,都凝聚着历史馈赠、协作之力与开拓之志——这油香承载的不仅是舌尖醇厚,更是乡村振兴路上一个产业破浪前行的坚韧足音。
温香四溢的玉屏“小金伞”——山海联手找出路 小蘑菇变身大财富
在贵福菌业恒温恒湿的智慧菇房里,一簇簇鹿茸菇正从菌包中舒展而出,淡黄菌柄托举着扇形菌盖,如同撑开一把把微缩的金伞。这些鲜美的山珍,将沿着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抵达千里之外的后厨中。
智慧菇房
“公司获得了市长质量提名奖,这是对我们标准化生产的肯定。”贵福菌业办公室主任张文彬的这句话,道出了玉屏鹿茸菇品质的根基。在这片近200亩的现代化厂区里,机械手臂不知疲倦地完成搅拌、装袋、灭菌;智能系统精密调节着菇房的温度、湿度与气体成分。从制包到入库的八道工序,每一步都凝结着70余项国家专利的智慧。2024年,这座深山里的工厂创造出3.12亿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年产干菇达7000吨——玉屏鹿茸菇,已然从地方山珍蝶变为标准化生产的现代农产品。
这张品质“金伞”撑开的背后,是山海携手的动人故事。
“广东市场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接受度比较高,第一是敢于尝鲜,第二是喜欢煲汤。”张文彬点出了市场拓展的关键。而真正让这深山美味融入沿海百姓餐桌的,是东西部协作搭建的坚实桥梁。依托“菜篮子”基地等创新协作模式,贵福菌业仅一年时间就在对口协作城市创下超百万斤的销售纪录。产销两端跨越地理阻隔紧密相连,让玉屏的“山珍”成为东部城市的“家常”。
当标准化生产遇上精准协作,玉屏鹿茸菇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如今贵福菌业的915名员工年均收入超6万元,张文彬对此深有感触:“员工平均工资达到5800元,有效满足了当地就业需求。”小小菌菇,更直接或间接带动了玉屏县2000余人就业,在青山绿水间铺展出一条扎实的共富之路。
玉屏鹿茸菇加工车间
从依靠经验的传统种植,到依托数据的智慧农业;从深藏武陵的野生菌种,到行销全国的知名品牌——玉屏鹿茸菇的旅程,映照着中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轨迹。当贵福菌业向着IPO目标稳步前行,当“海外市场拓展”写入企业蓝图,这把从玉屏撑起的“金伞”,正为更多深山珍品照亮跨越山海、走向世界的征途。
蜜润清甜的玉屏“黄金桃”——山海同心育佳果 玉屏金桃富山乡
上午九点,记者来到黄桃基地时,姚沅富办公室的手机就响个不停。作为玉屏县黄桃协会会长,他正为黄桃上市季忙得焦头烂额——协调包装、对接物流、安排品控,每个环节都绷紧了他的神经。窗外,黔东山地的黄桃林已缀满金果,而姚沅富深知,让这些深山鲜果走出大山,仍面临重重关隘。
姚沅富筹备黄桃新一轮上市 受访者供图
“电商压价太狠,物流成本又高。” 姚沅富对记者说到。省外发10斤黄桃运费高达28元——这笔费用几乎吞噬了果农的利润空间。玉屏全县500万斤黄桃年产量,协会基地占30万斤,但高昂的物流成本,制约着产业效益提升。
然而转机已悄然到来。在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推动下,东莞的对口帮扶为玉屏黄桃注入强劲动能。“物流补贴落地,果农肩上的担子轻了一大截。” 姚沅富算了一笔账:在东西部协作专项补贴支持下,省外物流成本显著降低,黄桃终于能以更合理价格走向全国市场。
更大的变革正在深山发生。东莞不仅送来资金支持,更带来现代农业理念,提供资金建设果园基地和品牌包装设计等全方位升级。玉屏县副县长张运涛对此深有感触:“黄桃不是企业个人的,是玉屏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 在东西部协作框架下,东部先进经验与西部优质资源深度融合,推动产业从“单打独斗”转向“集团作战”。
电商直播为玉屏黄桃“出山”打开一条通道 受访者供图
张运涛与姚沅富在交流工作时说:“以品质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 。在协会严格推行“包装统一、价格统一、质量统一”三统一标准后,玉屏黄桃品质持续跃升。姚沅富也承诺:“成立黄桃协会,就是要严把质量最后一道关,让每颗黄桃都经得起市场检验。”
当姚沅富谈起东西部协作时,语气多了几分从容。东西部协作破解了物流困局。在玉屏连绵的桃林里,每一颗挂枝的金黄果实,都承载着从“卖得出”到“卖得好”的产业跃迁梦想。这条跨越山海的“黄金通道”,正将深山果园与沿海市场紧密相连,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跨越山海的玉屏“候鸟”——东西部协作搭台 玉屏非遗“云”端引路
“以前的我是手艺人,现在不得不变成生意人。”姚茂顺轻抚一支初成型的玉屏箫笛,言语间有几分无奈。作为玉屏箫笛姚姓第四代传人,他手中的这支竹笛,承载着自明代万历年间流传至今的四百多年历史,曾作为国礼赠予英国前首相元首卡梅伦。然而此刻,这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面对的,是市场挤压与传承之困的双重挑战。
姚茂顺精心雕琢箫笛
危局之中,新机已悄然萌动于山海协作的沃土。
“粤港澳大湾区客户对玉屏箫笛情有独钟,”姚茂顺对记者说到,“其文化包容性为合作提供了天然土壤。”他热切期盼借助东西部协作机制,让玉屏箫笛更深融入大湾区音乐沙龙与团体交流,借岭南开放平台提升其认知度与影响力。八月八日,玉屏箫笛将在东莞正式亮相——这是东西部协作机制下东莞与铜仁两地携手赋能非遗的生动实践,为玉屏箫笛在湾区开启一扇崭新窗口。
“客户拿出真金白银,就是对玉屏箫笛最大的认可。” 姚茂顺难忘当年怀揣九龙九凤箫笛,买24小时站票奔赴北京的场景。中国音乐学院张维良教授试奏时从坐至立、浑然忘我的神情,以及随后自费预订的举动,是对其价值无声而有力的背书。这支深山孕育的绝响,如今已远销二十余国,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真正的价值,终将被市场所辨识、被慧眼所珍视。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向直播“台前”
在东西部协作的背景上,玉屏箫笛的探索如同山海协奏曲的前奏。当东西部协作搭建的桥梁日益宽阔,“云”端引路为非遗开启无限可能,玉屏箫笛这支跨越山海的“候鸟”,定能在南粤暖风中找到属于它的春天,为每项寻求活态传承的非遗照亮前行路径。
记者札记
打通东西部协作“最后一公里” 品牌化是制胜关键
——来自铜仁玉屏的实践观察
玉屏的侗乡深处,山间矗立着箫笛的地标,漫山的黄桃林与油茶园交织出浓郁的产业图景。小城人民质朴的笑容,是对远客最真挚的问候。如今,承载着侗族文化与山野精华的玉屏箫笛、黄桃、鹿茸菇、茶油,正跨越山海,在东部市场赢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这座曾经的边陲小县,生动展现着东西部协作下,民族地区产业勃兴与文化交融的活力。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企业主们普遍感慨:“出山难”的物理瓶颈已显著突破,产品抵达远方市场的渠道日益畅通。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 物理距离的缩短,并不意味着价值实现的终点。记者在深入调研多家企业后发现,产业发展的深层次挑战已然浮现,品牌化建设的道路依然“道阻且长”。 不少优质产品虽已“出山入市”,却仍面临着市场辨识度不高、品牌溢价有限、消费者忠诚度待培育等难题。能否成功塑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生命力的品牌名片,成为决定玉屏特色产业能否在广阔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玉屏经济,特别是其特色产业,正在探索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但如何在此道路上经久不衰,焕发新的动能,值得深入思考。这不仅是玉屏的课题,也是所有致力于通过协作走向振兴的地区共同面对的深刻命题。
文|记者 彭钦
图|徐文君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