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巴基斯坦陆军在穆尔坦陆军航空基地举行仪式,正式接收了直-10ME武装直升机,标志着该机型经过“十年长跑”,终于正式进入了巴基斯坦陆军航空兵的装备序列。此次接装的首批直-10ME由木尔坦基地第404陆航战斗大队第35空中野马中队操作,该中队此前装备的是美制
近日,巴基斯坦陆军在穆尔坦陆军航空基地举行仪式,正式接收了直-10ME武装直升机,标志着该机型经过“十年长跑”,终于正式进入了巴基斯坦陆军航空兵的装备序列。此次接装的首批直-10ME由木尔坦基地第404陆航战斗大队第35空中野马中队操作,该中队此前装备的是美制AH-1F“眼镜蛇”武装直升机。
而从巴基斯坦军方发布的照片来看,巴军的直-10ME在自卫系统的配置上,已经远超了我军直-10武装直升机的配置。不仅搭载了雷达告警接收机(RWR)、激光告警接收机(LWR)、导弹逼近告警传感器(MAWS)和箔条/诱饵弹发射器,而且还特别配备了两部DIRCM主动定向红外对抗系统,这是我军陆军航空兵装备的直-10暂时都还没有的新装备,相当高端。
图:巴军直-10ME配备的定向红外对抗系统
我军的武装直升机目前在对抗红外制导的防空导弹方面,仍然还是依靠传统的红外诱饵弹。但是传统红外干扰手段存在诱饵弹数量有限、易被新型导弹抗干扰算法破解等局限,而DIRCM通过高功率激光或氙灯源,可对来袭导弹的红外导引头实施精准干扰、致眩甚至物理毁伤,并且使用次数不受限制,显著提升了直升机的生存能力。
图:我军装备的直-10改进型,还没有配备定向干扰设备
定向红外对抗系统的核心原理是通过高能量激光或氙灯源,对来袭导弹的红外导引头实施定向照射干扰,使其无法正常识别目标或锁定载机。典型的DIRCM系统由导弹逼近告警系统、信号处理器、激光器、转塔式光学瞄准组件及传感器等部分组成。其中导弹逼近告警传感器探测并定位威胁导弹后,将数据传输至处理器;处理器分析导弹导引头类型及运动轨迹,控制转塔将激光束指向目标;激光器发射特定波长、调制相应模式的干扰光束,通过欺骗、致眩或毁伤等方式破坏来袭导弹导引头的工作。
图:定向红外干扰系统可以主动照射干扰来袭敌方导弹的导引头
DIRCM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探索到成熟应用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机载红外对抗主要依赖诱饵弹和宽带干扰机,但面对第二代、第三代红外制导导弹的抗干扰能力提升,传统手段效果逐渐衰减。20世纪90年代起,基于激光的DIRCM概念被提出,其高能量、可聚焦的特性使其能更有效地对抗新型导弹。进入21世纪,国外DIRCM系统逐步实用化,如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AAQ-24、以色列埃尔比特公司的MUSIC系统等,已装备于运输机、直升机等多种平台。当前,DIRCM技术正朝“高功率激光源”“开放系统结构”“分布孔径”等方向发展,例如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应用提升了能量输出,分布式孔径设计则通过多传感器协同优化了干扰效率。
图:美军的AAQ-24主动红外干扰系统
DIRCM系统的配备,为巴军直-10ME在复杂战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带来了质的提升。首先,其“定向干扰”特性突破了传统诱饵弹的局限性——无需消耗弹药即可重复使用,且能同时应对多个威胁。其次,DIRCM的高能量激光可对红外导引头实施致眩或硬毁伤,尤其针对巴基斯坦陆军航空兵面临的便携式防空导弹(MANPADS)威胁,能显著降低敌方导弹的命中概率。这一点在俄乌战场上已经得到了验证,俄军卡-52M武装直升机装备的维杰布斯克系统配套的红外定向干扰系统就多次拯救载机。
图:美军CH-47G装备的激光主动干扰系统
此外,直-10ME的DIRCM系统与其他自卫设备形成多层防御体系:导弹告警和激光告警负责早期预警,导弹逼近告警系统精准定位威胁,箔条/曳光弹发射器提供辅助干扰,而DIRCM则作为“最后防线”实施主动对抗。这种“预警-干扰-摧毁”的协同机制,使直-10ME在应对红外制导导弹时具备了更强的应变能力。结合其1200千瓦大功率发动机的动力冗余、陶瓷装甲的防护强化等改进,直-10ME的综合生存能力已超越土耳其T-129,成为巴基斯坦陆军航空兵在高原、沙漠等复杂环境下的核心突击力量。
从直-10ME的自卫配置来看,巴基斯坦陆航对武装的战场生存能力是有极高要求的,并且也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资金来完善配置。这一点是我军应该学习的,我军陆航装备虽然在告警配置上已经逐渐完善,但是在主动对抗系统的配置上,仍然进展缓慢,而我军所面临的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威胁却是越发严重,因此为陆航直升机逐步升级DIRCM等对抗设备其实应该早日提上日程。
来源:电波烨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