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研究:用消灭天花的毒株攻克艾滋,我国疫苗完成I期临床试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5 16:53 1

摘要:谁曾想到,曾经让人闻风丧胆的“天花”病毒,竟在几十年后以“英雄”的身份重返医学舞台?这一次,它不是来为祸,而是要帮助人类战胜另一个“世纪黑死病”——艾滋病。

谁曾想到,曾经让人闻风丧胆的“天花”病毒,竟在几十年后以“英雄”的身份重返医学舞台?这一次,它不是来为祸,而是要帮助人类战胜另一个“世纪黑死病”——艾滋病。

2025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传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一种基于牛痘病毒改造平台的新型艾滋病疫苗,顺利完成了I期临床试验,并在志愿者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反应。

这项研究,正是以当年消灭天花的“牛痘病毒”为基础,通过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进行改造,让它“披甲上阵”,对抗艾滋病。

这不是“旧瓶装新酒”,而是科研人员用时间和智慧酿造的全新“生命之酒”。

据了解,该疫苗使用的是一种“减毒活病毒”,类似于当年用以根除天花的疫苗原理。研究团队通过精密的基因编辑,使其既能诱发强烈的免疫反应,又不会引发疾病。

这种疫苗平台目前被称为Tiantanvaccinia-basedHIVvaccine,其在国际期刊《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与《中华感染与免疫杂志》等上已有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

提起艾滋病,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别人的事儿”,然而现实却远比想象更靠近。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底发布的数据,我国现有艾滋病毒感染者累计超过130万,且每年新增报告人数稳定在6万以上。

在这些新增感染者中,青年群体尤其值得关注。校园内的性教育缺失、网络社交平台的开放、对艾滋病的误解和偏见,让许多年轻人误入了高危边缘而不自知。

有一位来自广东的大学生小林(化名),在一次志愿献血活动中被意外查出HIV阳性。起初他以为自己“只是感冒”,后来才意识到,不小心的一次行为,可能就是一场长达一生的战斗。他的故事并非个例,而是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隐忧。

这也正是为什么疫苗的研发,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医学上的突破,更是公共健康防线上的一道坚实壁垒。

牛痘病毒,这名字听起来有点“古早”。但正是这个病毒,在20世纪全球免疫计划中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通过全球疫苗接种,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正式宣布天花被彻底消灭,这是人类首次完全战胜一种传染病。

如今,科研人员重新“激活”这种病毒的潜力,让它成为一种疫苗载体

通过基因工程,将艾滋病病毒的核心抗原“嵌入”到牛痘病毒中,形成一种新型重组疫苗。这种方式就像是把“艾滋病病毒的面具”戴在牛痘病毒身上,训练人体免疫系统认识并对抗它。

这种方式被称为病毒载体疫苗,也是目前全球疫苗研发的主流方向之一。新冠疫苗中的腺病毒载体疫苗,正是该类技术的代表。

与传统灭活疫苗相比,这类疫苗具有免疫反应强、持续时间长、适合大规模推广等优势,尤其适合对付像艾滋病这样“狡猾”的病毒。

艾滋病疫苗的研究已经走了40多年,一直“雷声大、雨点小”。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新冠疫苗几个月就能面世,为什么艾滋病疫苗这么多年都不见“踪影”?

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病毒变异太快。艾滋病毒是“变脸高手”,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免疫系统刚刚识别它,它就换了模样。

第二,它专门攻击免疫系统本身。艾滋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CD4+T细胞,也就是“免疫将军”,等于直接摧毁指挥部。

第三,缺乏“自然痊愈者”。像天花、水痘等疾病,有人能自愈,能找到康复者研究免疫机制。但艾滋病目前尚无“自愈者”,无法从人体中找到成功案例来“照猫画虎”。

正因如此,每一个疫苗的突破,都是科研人员在“摸着石头过河”,既要绕开病毒的陷阱,又要保证人体的安全。

而这一次,协和团队选择了“老熟人”牛痘病毒作为疫苗平台,正是看重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结合国内自主研发的病毒抗原模块,终于迈出关键一步。这是一场科研与时间的马拉松,终于看见了曙光。

疫苗的研发只是防线的一部分。对于普通人来说,日常防护意识才是避免感染的“第一道关卡”。

第一,要了解传播途径。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避免高危行为、坚持安全性行为、拒绝共用针具,是最基本的常识。

第二,要定期检测。尤其是有过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应每3到6个月进行一次HIV抗体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第三,要避免歧视。艾滋病并不是“道德病”,而是一种慢性可控传染病。现代治疗手段如抗病毒联合疗法(HAART),已经能将病毒控制到极低水平,感染者可以与常人一样正常生活、工作。

第四,要主动参与公共健康项目。目前许多社区医院和疾控中心都设有免费检测匿名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鼓励群众主动参与。

第五,要支持科研。正如这次疫苗试验的志愿者们,他们的勇敢试验,是整个社会健康事业的基石,也是推动医学进步的“无名英雄”。

正所谓“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知病”。只有了解它、认识它,才能真正战胜它。

医学的本质,始终是“以人为本”。疫苗可以改变疾病的发展,但真正改变人群命运的,是全民健康意识的觉醒

在临床中,常会遇到一些患者,在确诊HIV后陷入恐慌、耻辱,甚至产生轻生念头。有些人把艾滋病当成“绝症”,有些人则因怕被歧视而拒绝治疗。

这时候,医生的角色不仅是提供治疗方案,更是给予理解与希望。人们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一位医生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可能就是患者坚持下去的理由。

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温度的传递。正如牛痘病毒从“病魔”变成“战士”,人类的每一次健康进步,都是科学与人性的携手并肩。

这次协和研究的成果,不仅是对艾滋病疫苗研发的一大步,更是中国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展现出的科技自信与责任担当。正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次科研突破,都是为了让明天的生活更好一点。

未来,随着疫苗进入二期、三期临床试验,甚至上市应用,人们对艾滋的恐惧终将被信心取代。社会不再以偏见看待感染者,医疗不再止步于治疗,而是走向预防、教育与心理支持的全方位融合。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全民健康,不仅靠医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守护。

参考文献

[1]王福生,李太生,申捷,等.HIV疫苗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5):421-425.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国艾滋病疫情最新概况[EB/OL].(2024-12-20).http://www.chinacdc.cn/jkzt/crb/aids/yqxx/

[3]张林琦,侯晓彤.基于天花疫苗平台的艾滋病疫苗研发进展[J].中华感染与免疫杂志,2025,45(3):187-192.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路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