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张兰的直播间这一边还在大喊“48小时锁鲜技术”时,而消费者的另一边,撕开的酸辣粉包装里已爬满绿霉。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
谁能想到,张兰的直播间这一边还在大喊“48小时锁鲜技术”时,而消费者的另一边,撕开的酸辣粉包装里已爬满绿霉。
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一直以来,麻六记这一家子:前有张兰靠“悲情营销”赚吆喝,后有汪小菲靠深情人设博眼球。在娱乐圈搅得“风生水起”还不够,现竟敢触碰大众最关心的食品安全红线。
为何他们这么胆大包天?究其根本,或许是资本的逐利之风已蔓延至食品领域,在流量与利益的裹挟下,放松了对食品安全这一底线的坚守。
图源:网络
麻六记堪称网红经济“教科书”
麻六记创始人汪小菲的开端,至死离不开母亲张兰的扶持,而品牌的崛起之路,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网红经济教科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如何精准敲击大众流量密码。
图源:网络
2020 年,俏江南创始人张兰带着儿子汪小菲敲下品牌创立的第一锤时,没人能预料到,这个主打川菜的餐饮品牌,会靠着“酸辣粉+娱乐圈八卦”的奇妙组合实现弯道超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
张兰在直播间里的表现,堪称流量运营的“典范”。她一边中气十足地手撕前儿媳,将家庭纠纷变成直播间里最吸睛的戏码,用狗血八卦牢牢锁住观众的目光;一边拿着“48小时锁鲜”的酸辣粉卖力叫卖,把私人恩怨的热度巧妙转化为产品的销量。
在这种“八卦引流+产品变现”的模式下,麻六记的销售额一路飙升,最高峰时,单日销售额直接突破1.2亿元,创造了餐饮行业的一个“流量奇迹”。
图源:抖音黑板报
然而今年2月前儿媳突传悲讯,张兰却抛弃底线,继续悲情营销戏码,恶意炒作事件。当网络直播世界博眼球的流量打法与现实的唏嘘悄然碰撞时,平台与法治的利剑终于敲响了第一重锤-账号被永封。
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而直至账号被封5个月后,据每日经济报道:近日多地消费者反映购买麻六记酸辣粉出现发霉情况。涉事超市开市客已下架并召回相关产品,为消费者办理退款,补偿事宜尚在协商。
7月27号,代工方四川白家阿宽食品致歉,称因生产消杀环节不足致部分产品受污染,已启动问题批次产品召回,消费者可退货退款并获经济补偿,同时已升级生产管控。而作为代工方第一品牌客户的麻六记,在迟滞24小时后,才用一纸声明回应了此事。
图源:麻六记官方微博
当消费者满怀期待地撕开那层印着“锁鲜”字样的包装时,看到的却不是想象中新鲜诱人的粉饼,而是爬满绿霉的变质景象 —— 这一幕,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打在了张兰之前 “自家秘方+自有工人,品质绝对有保障”的言论上。
图源:网络
所谓的“锁鲜技术”,在发霉的产品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又讽刺。
资本狂奔下的失控游戏
其实从麻六记的发家史就不难看出这样的资本模式在食品领域经营,就已显现出了端倪。
先来看看麻六记的昨日辉煌:
麻六记自2020年创立以来发展势头强劲,2022 年完成北京、上海、成都三地品牌门店布局后便进入迅速拓展阶段;
2023 年不仅在全国新增近40家门店,还将电商产品布局至全国商超并出口全球,同时构建起六大三温云仓使物流体系日益完善。
同年,麻六记在线上和快手平台联合打造的菜品异军突起,火爆全网。“麻六记”这个牌子更是一跃成为酸辣粉的代名词,成为酸辣粉 TOP 排行榜中的老大。
图源:网络
2024 年,麻六记品牌门店拓展至全国43家,其酸辣粉店也在全国拓展了100家,而其线上电商产品也在持续出口全球。
进入2025 年,麻六记线下进一步迈向国际市场,计划将品牌餐厅拓展至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海外国家,目标是规划拓展至全球 300 家。
但麻六记表面的疯狂扩张就一定代表没有问题吗?不妨我们来看看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模式。
图源:观察者网
麻六记作为阿宽食品的第一大财主,从披露的数据来看,2022-2024 年,麻六记向其采购方便食品的金额从 5034.51万元攀升至 2.01 亿元 。
采购额的持续增长,一方面显示出麻六记食品业务的扩张,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出其对阿宽代工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
一旦阿宽食品在生产环节出现波动,如原材料供应问题、生产工艺瑕疵,或者因自身经营策略调整减少对麻六记的产能分配,麻六记的核心产品供应和销售都会陷入困境。
除了酸辣粉,麻六记的产品几乎都靠代工。牛肉辣酱依靠饭扫光代工,小旺肠由上海顶好负责生产,辣条锅巴、凉面等也都外包给其他厂商。
这种将供应链近乎全盘外包的“野蛮生长”模式,在初期虽助力麻六记快速扩充产品线、降低成本,实现轻资产扩张,但也为后续发展埋下诸多隐患。
流量堆出来的“皇帝新衣”
代工厂阿宽食品的黑历史更是触目惊心。早在2022年冲刺IPO时,阿宽就因方便食品频繁出现黑点、异物被成都市市场监管局约谈。
图源:网络
当年,成都市监局公布的二季度消费投诉名单里,阿宽的名字格外显眼 —— 单季度就收到 165条投诉,核心都指向同个问题:买到的方便食品里有黑点黑斑,或是夹杂着不明异物。
面对这些投诉,阿宽当时解释说,非油炸面皮在高温挤压熟化时,偶尔会出现黑点黑斑,这不算异物。他们还提到正在升级设备、改进工艺,但这一事件已经为其品控埋下了质疑的种子。
图源:成都市监局
来到今年,阿宽食品的问题依旧不断。4月,有消费者打开处于保质期内的阿宽自家品牌 “小鲜粉”,赫然发现粉饼上布满白毛,而该产品生产日期仅在一个月前。
图源:小红书
仅仅过了一个月,5月又有消费者在阿宽酸辣粉的醋包里倒出一块锋利碎玻璃。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面对消费者反馈,客服竟给出“这是温差环境下产生的晶体”这般荒谬解释。
还要求消费者提供购买收据才肯赔付一罐产品的费用。
这些严重的品控问题,此前被麻六记借助自身强大的流量优势暂时掩盖。
图源:小红书
麻六记凭借创始人张兰与汪小菲在社交媒体上制造的话题热度,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目光,让大众的关注点更多聚焦在娱乐八卦层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产品背后代工厂存在的隐患。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7月25日开市客全面下架麻六记酸辣粉,使得这场隐藏在流量光环下的产品质量危机彻底爆发,如同“皇帝新衣”的戏码落幕,一切问题暴露在大众视野之中,让消费者和市场对麻六记以及其代工厂阿宽食品的信任遭受重创。
这场“皇帝新衣”的戏码才彻底演砸。
食安崩塌:网红食品的“死亡循环”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 148 条明确规定,消费者因购买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 。
在此次麻六记酸辣粉发霉事件中,代工厂阿宽食品在7月27日发布声明时,承诺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提供相应经济补偿,给出了“最高赔 1000 元”的赔偿方案,还表示承担全部退货费用。
然而,作为品牌方的麻六记,在赔偿细节方面却始终避而不谈。直至7月28日下午才姗姗来迟地发布致歉声明,对于如何具体落实赔偿,怎样与消费者积极沟通推进补偿方案,声明中未给出任何实质性的说明。
图片来源:微博
更令人咋舌的是,有消费者透露,麻六记方面私下联系他们,提出一份《和解协议》。根据消费者提供的协议文本,麻六记关联企业北京食通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愿意赔偿消费者 1000元,可前提条件是消费者需删除相关投诉帖文。
多位法律界人士指出,此类条款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本质上是在规避法定责任,试图通过金钱赔偿让消费者不让舆论放大,从而逃避自身应承担的产品质量责任以及后续可能面临的市场监督与舆论审视 。
网红食品的供应链本质是“流量绑架质量”。为了快速上新,品牌方往往跳过对代工厂的深度审核;代工厂为压低成本,在原料采购、生产流程上偷工减料。这种“甩手掌柜”模式,最终让消费者成了品控漏洞的买单者。
写在最后
网红麻六记的崩塌印证了商业世界的铁律:流量可速成帝国,但食品安全才是地基。
当开市客的货架清空麻六记,当抖音直播间沦为空城,我们不得不问——这样的问题还会发生吗?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