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铁锹砸在地上,火星四溅,土块像石板一样硬。”驻马店市西平县焦庄村的刘建国蹲在地头,把铁锹倒扣过来,指给记者看卷刃的锹口。他脚下本该抽穗的玉米,如今只剩半人高的枯黄秸秆,穗位空空,连牛都不肯细嚼。从6月初到8月初,豫东、豫南滴雨未落,中央气象台把这次干旱定义为
“铁锹砸在地上,火星四溅,土块像石板一样硬。”驻马店市西平县焦庄村的刘建国蹲在地头,把铁锹倒扣过来,指给记者看卷刃的锹口。他脚下本该抽穗的玉米,如今只剩半人高的枯黄秸秆,穗位空空,连牛都不肯细嚼。从6月初到8月初,豫东、豫南滴雨未落,中央气象台把这次干旱定义为“64年来同期最强高温干旱复合事件”。截至8月4日,驻马店、周口、漯河三市大部地区连续无雨日已突破60天,土壤相对湿度低于30%,达到气象特旱标准。
一、水,浇到第四次时彻底没了
刘建国今年种了12亩花生、8亩玉米。6月下旬,他第一次开泵浇地,机井水位还足;7月上旬,第二次浇水,水位下降了一米;7月下旬,第三次浇水,水泵开始“喝空气”;8月2日,他想再抢救一次,机井彻底干涸。“井里只剩泥浆,泵管抽上来的是黄汤。”老刘把水管扔到一边,“花生全黄了,玉米不结棒,连秸秆都干成柴火。”
同样的场景在周口太康、漯河临颍不断上演。临颍县杜曲镇,73岁的王凤兰和老伴守着3亩玉米,浇完第一轮水,第二轮还没轮到地头,上游机井就“罢工”了。“镇里一天批两小时电,水泵排队,轮到我家井里已经没水。”老人把干瘪的玉米棒掰开,“籽粒没灌浆,只能剁碎喂牛。”
二、土,干到铁锹挖不动
在驻马店汝南县板店乡,种粮大户张涛用铁锹向下挖了30厘米,锹尖只划出一道白印。“土壤含水率不到10%,相当于把面晒干再压实。”张涛的合作社流转了600亩地,原计划种春花生、夏玉米接茬轮作,如今600亩全部绝收。他拍下视频发到网上:铁锹砸地,声音像敲水泥,视频播放量一天破千万,网友留言“看得心疼”。
省农科院土肥所8月3日采样检测显示,豫东沙姜黑土区0—20厘米土层平均含水量仅7.8%,比常年同期低60%,根系无法下扎;玉米叶片水势降至-3.5MPa,触发不可逆凋萎阈值。“简单说,就是植物‘渴死’了。”研究员王晨解释。
三、账,一季绝收背后的连锁反应
农民直接损失:驻马店市农业农村局初步统计,全市秋粮受灾面积超430万亩,成灾面积210万亩,绝收面积75万亩。按当前玉米地头价1.3元/斤、平均亩产1000斤计算,仅玉米一项直接经济损失就达9.75亿元。养殖成本激增:太康县五里口养牛场场长李振,往年用玉米青贮每吨280元,今年干秸秆无营养,只能外调全株青贮,价格涨到每吨480元。“300头牛一天多掏600块,再旱下去只能卖牛。”地下水位下降:省水利厅监测,豫东平原浅层地下水埋深平均下降1.2米,周口部分区域下降2米以上。水利专家警告,若9月前无有效降水,冬小麦播前灌溉水源将严重不足。四、救,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8月4日,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将抗旱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启用南水北调中线应急调水,每日向周口、漯河增加300万立方米水源;气象部门在驻马店增设6个火箭增雨作业点,24小时待命。
基层也在自救。商水县郝岗镇组织党员突击队,打临时小口井56眼;西平县焦庄村用挖掘机清挖旧河道,铺设临时输水管道2.4公里。“能救一亩是一亩。”村支书焦宏伟嗓子沙哑,脚下新铺的PE管通向仅剩的几块青纱帐。
五、盼,一场雨能否改写结局
8月5日傍晚,驻马店西部山脊积起乌青的云。刘建国抬头看天,又低头瞅瞅手机里的雷达回波,“哪怕下20毫米,也能让剩下这几亩花生灌浆,多少挽回点种子钱。”
气象台的预报员在电话里给他泼了半盆冷水:“副高依然强势,局地热对流带来的分散阵雨只能‘打湿地皮’,不足以解除旱情。”
夜色降临,老刘把铁锹扛在肩上,走向地头。远处,打井队的钻机亮起灯,机器轰鸣像低沉的鼓点,敲在干裂的土地上,也敲在农民心里——他们仍在等一场真正的大雨,等一个可以翻耕、播种、收获的明天。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