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也有“三字诀”?学会这招科学守护你的皮肤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16:38 1

摘要:阳光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紫外线对皮肤的危害早已形成共识。近年来,可见光和红外线对皮肤的影响也逐渐受到关注。因此掌握科学防晒知识,是守护皮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阳光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紫外线对皮肤的危害早已形成共识。近年来,可见光和红外线对皮肤的影响也逐渐受到关注。因此掌握科学防晒知识,是守护皮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一、为什么阳光会伤害我们?

阳光主要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长波段的紫外线能引起晒黑,表现为皮肤光照部位的弥漫性灰黑色色素的沉积;中波段的紫外线能引起皮肤急性晒伤,表现为阳光暴晒部位出现鲜红色的斑片与肿胀,重度者出现水疱,自觉灼热和刺痛,数日后红斑逐渐消退,出现脱屑和褐色色素沉着;可见光和红外线的穿透能力也很强,能达皮肤的深层结构,过度照射能够引起皮肤红斑和胶原蛋白流失,导致皮肤光老化。

科学研究表明约80%的皮肤老化是由光老化造成的,长期日晒也容易诱发或加重敏感性皮肤、痤疮、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雀斑、黄褐斑甚至皮肤癌等皮肤问题。

二、防晒“ABC”:规避、遮挡与化妆品

A(AVOID)规避性防晒:聪明避开强光

一天中10:00-16:00紫外线最强,尤其晚春和夏季需减少外出。海拔越高、水面/雪地/玻璃幕墙等环境反射光越强,需格外注意。若必须外出,尽量选择树荫、建筑物阴影等遮挡处活动。

B(BLOCK)遮挡性防晒:硬防晒更安心

衣物:穿长袖长裤,颜色越深、密度越高,防护效果越好;或选择UPF>40、紫外线透过率

帽子与墨镜:帽檐边长≥7.5cm的宽檐帽可覆盖面部、颈部;墨镜需选择镜片足够宽大且能够阻隔紫外线的产品,保护眼周肌肤和晶状体,镜片以深色为宜,但不宜影响视觉。

太阳伞:深色或带防晒涂层的伞面防晒效果更佳,避免选择透光性强的蕾丝伞或晴雨两用伞。

C(CREAM)防晒化妆品:选对产品是关键

指标解读:

日光防护系数,简称SPF,是评价防晒化妆品保护皮肤避免发生日晒红斑/晒伤能力的防护指标。当产品的SPF50时,防晒伤效果增加就不太明显了。举个例子:一般亚洲人在强烈日晒下,皮肤只需10分钟左右就可产生红斑。如果防晒产品的SPF值为15,理论上说,涂抹这款防晒产品后,可以在太阳下停留150分钟(15×10="150"分钟)而皮肤不被晒伤。

防晒指标,简称PA,以“+”表示产品防御长波紫外线的能力。PA等级是根据防晒化妆品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PFA值)来确定的,反映对长波紫外线晒黑的防护效果,是评价防晒化妆品防止皮肤晒黑能力的防护指标。PA是体现防晒产品防护皮肤晒黑的能力,分为4级:PA+、PA++、PA+++、PA++++。PA等级越高,表示防晒黑的能力越强。再举个例子:假如你的皮肤在不涂抹任何防晒产品的情况下,晒2小时就会晒黑,那么使用PA++的防晒产品,在同样的紫外线照射下,则需要更长时间才会晒黑皮肤。但是,要注意以上的测量是在皮肤涂抹防晒产品2mg/cm⊃2;,而且是涂了以后马上测量得到的数据。生活中我们一般涂搽量只有1/4~1/2,防晒效果会较上述数据大大降低。

剂型选择:

日常:水包油型(O/W)乳霜,肤感清爽;

户外/出汗:油包水型(W/O)或防晒油,防水抗汗;

妆后补涂:防晒喷雾(需注意避开眼口鼻,高温环境谨慎使用)。

使用要点:

出门前15分钟涂抹,全脸用量约食指指节大小,颈部、耳后、手背等暴露部位需全覆盖;每2~3小时补涂一次,出汗或游泳后需立即补涂。

三、特殊人群防晒指南

婴幼儿:幼儿以衣物遮盖防晒为主,也可挑选SPF10/PA+以内的物理性(二氧化钛、氧化锌)防晒产品,以霜剂或粉质产品为宜。即使涂抹了防晒产品也不要在强烈阳光下活动。

孕妇:怀孕期间,孕妈妈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很大的改变,发生黄褐斑或其他色素性疾病风险增加。因此,妊娠过程中更需要防晒。防晒产品的使用方法同一般成人,但防晒剂配方更加简单,且要购买正规渠道的防晒产品。

老年人:适度日晒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但长时间户外需戴帽、涂防晒,预防光老化和皮肤肿瘤。

皮肤病患者:需要针对不同的疾病和所处的状态区别对待,并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防晒品。一般情况下,首先选择衣帽等遮挡性防晒。对光线导致的皮肤病,要严格防晒,曝光部位都应该使用防晒产品。对于敏感性皮肤疾病,应先在耳后皮肤试验性用一点儿,无皮肤发红等过敏现象再使用防晒产品。

四、常见防晒误区澄清

误区1:阴天/室内无需防晒,阴天紫外线可达晴天的60%,窗边、荧光灯下仍有紫外线,需用SPF15/PA+产品。

误区2:口罩能替代防晒,普通口罩无法阻隔紫外线,长期戴口罩不防晒会导致“口罩脸”肤色不均,需配合涂抹防晒。

误区3:吃柠檬、无花果、菠萝、木瓜等水果更容易晒黑,柑橘类水果含有香豆素,能够促进皮肤吸收阳光。若要发生晒伤、晒黑则需要食用足够大的量,且在阳光下待的时间足够长。因此,只有长时间在阳光下活动或自身对光线特别敏感的人群,才需要注意避免吃这些食物。

防晒是终身必修课,而非夏季专属。唯有将科学防护融入日常,才能让皮肤在阳光中保持健康与活力。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