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天前,在少林寺前任住持释永信因涉嫌刑事犯罪被抓消息公布后不久,嵩山少林寺景区连夜发布公告称嵩山少林寺景区将从7月31日起取消线下门票销售,全部改为线上预约。然而,第二天又发布补充公告:因系统升级,少林景区原购票渠道不变,由此给各位游客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且
两天前,在少林寺前任住持释永信因涉嫌刑事犯罪被抓消息公布后不久,嵩山少林寺景区连夜发布公告称嵩山少林寺景区将从7月31日起取消线下门票销售,全部改为线上预约。然而,第二天又发布补充公告:因系统升级,少林景区原购票渠道不变,由此给各位游客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且前一日公告文章也被做了删除处理。
这一连串草率而滑稽的操作背后,是寺庙类景区在经营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财务不规范、不透明等普遍问题,同时因涉及管理主体较多,其管理难度之大也能由此窥见一二。
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寺庙因其特殊性资产和经营性收入均不允许上市,且不允许个人或企业投资,所以这些资源主要由所在地政府管委会或国资管理经营,即便是已经上市的有宗教寺庙的景区,如九华山、峨眉山、丽江旅游等,其营收中也不包括寺庙相关的板块,所以宗教寺庙的财务情况一直是一个谜。
然而,随着此次释永信事件败露,其多年构建的商业版图逐渐被撕开了面纱,像少林寺这样的众多古寺庙的商业运作模式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或许,这次事件将推动对中国宗教与商业关系的一次深刻解剖。
做大少林寺IP,构建商业帝国
文旅项目只靠门票收入挣得都是辛苦钱,真正挣钱的可能并不在旅游本身,释永信早就深谙其道。
2002年,有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以后少林寺的规划,释永信侃侃而谈:“如果只是观光旅游,那少林寺就成了博物馆”,他表示,“每年来少林寺的人很多,下一步我们打算改变游客的参观方式,不仅仅是景观游览,而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少林寺僧人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从感受达到心灵感动,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有所帮助。”
这不就是现在正流行的疗休养么,但少林寺走的是高端路线,来的都是国内外名流。
上个月,NBA马刺队当家球星维克托·文班亚马在嵩山少林寺完成了10天的闭关特训,在寺期间,文班每天与少林寺众僧用斋打坐,并获得了“少林一段”的段位。少林寺多年来富豪名流门庭若市,仅NBA球星就有奥尼尔、韦德、德文-哈里斯都去过。
在国内的古寺庙中,少林寺绝对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围绕少林寺这个品牌,释永信已经建立起了涉及文化、教育、医药、餐饮、演艺、地产等多个领域的商业帝国,商业运作逻辑堪比迪士尼。当然,在展开之前,要首先弄清楚跟少林寺相关的主体及其之间关系。
释永信此前所掌管的少林寺其实是嵩山风景名胜区其中的少林景区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嵩阳景区和中岳景区。河南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为整个嵩山景区的市场运营管理主体,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为行政管理机构,而少林景区中的少林寺常住院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由释永信作为法人的中国嵩山少林寺进行管理。
得益于1982年香港功夫电影《少林寺》在全球的热播,少林寺一夜间扬名海内外。少林景区游客量从1974到1978五年间总共游客20万,在1982年猛然增至70多万人,1984达到260万人。
少林景区每年的门票收入中,30%归嵩山少林寺所有,但这完全撑不起他们的商业野心。
少林寺在国内外的迅速走红让释永信看到了少林武术的魅力,从1997开始,嵩山少林寺陆续注册了数百个与少林寺相关商标,而后围绕少林寺这个IP,开始了广泛而活跃的商业化运作。
1999年,嵩山少林寺创办了少林文化研究所,并提出“少林学”概念。
2001年,嵩山少林寺在德国设立少林文化中心,后又陆续成立了加拿大、美国旧金山、美国洛杉矶、意大利、非洲赞比亚等文化中心或分寺,据称,在海外已经建立了200多家分寺,门下洋弟子多达300多万人。
2002年,创办少林书局。
2004年,恢复少林药局,2019年销售收入突破了8000万元。
2005年,少林寺拓展文化传媒业务,与深圳广电集团合作举办“首届中国功夫之星”大赛。
2006年,释永信担任中岳嵩山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少林文化顾问。
2008年,嵩山少林寺上线了淘宝店“少林欢喜地”,2020年销售额达到2300万元。
同年,嵩山少林寺还开启了寺庙托管业务,托管了昆明官渡古镇内的4所寺庙,堪称“寺庙界的华住酒店”。
同时,嵩山少林寺有非常强的品牌和知识产权意识,不管是卖火腿的还是做服装的,只要蹭上“少林”二字,他们都会进行主动交涉,甚至还能通过跟对方合作分成的方式挣一笔被动收入,这波操作,连迪士尼都得喊声“师父”。
将宗教信仰和法律约束踩在脚下的嵩山少林寺,其在文化IP挖掘和商业化运营方面的能力真没有几个人能比得过。
寺庙商业化悖论
目前,全国佛教寺院约有3.3万多座,道观有1500余座,因这些寺院大都选址于自然清幽、环境秀丽之处,很多寺庙周边已经开发为文化旅游项目,但对于寺庙的经营和商业运作,一直有比较严格的管控限制。
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证监会等中央十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指出,不得将宗教活动场所作为企业资产上市,严禁党政部门参与或纵容、支持企业和个人投资经营或承包经营寺观,不得以任何方式将寺观搞“股份制”、“中外合资”、“租赁承包”、“分红提成”等。
这就像一道紧箍咒,约束着寺庙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内大多寺庙并没有进行商业化运作,即便是很多已经进行公司化运营管理的文化旅游项目,也主要以景区门票、客运、酒店等有限的业态作为主要收入。
目前,国内四大佛教名山中,只有峨眉山和九华山完成了上市,五台山曾筹划上市,但一直没有递交招股书,而普陀山多次尝试IPO却因宗教原因未能成功。即便是已经上市的峨眉山和九华山,每年坐拥过千万游客量,因为核心业态只有索道、缆车、客运、酒店等传统业态,营收最高在10亿元左右。
少林寺所在的嵩山景区也曾尝试过上市,2009年,登封市政府引入了香港中旅投资,希望借助央企的专业力量将嵩山景区做提升改造,双方也约定要在2011年上市,但合作过程中三方利益纠缠在一起,导致后来香港中旅派驻项目的管理层被架空,最后香港中旅退出了该项目。
宗教主题的文旅项目如何戴着紧箍咒实现发展,对专业和道德是双重考验。
功德箱外的万亿市场
当代年轻人逛寺庙的姿势早已颠覆传统。杭州灵隐寺的“十八籽”手串被炒成社交货币,北京龙泉寺的AI机器人“贤二”能用佛经解答情感咨询,就连少林寺淘宝店卖的禅修坐垫都要标注开光版和普通版。
这种“佛系消费”背后藏着新逻辑。
情绪价值溢价:少林寺夏令营7天收费9800元,家长却抢着报名,让孩子收收心。场景化体验:五台山的素斋宴能吃到用豆腐做的“东坡肉”,吃完还能领“光盘功德证书”。数字化供养:扫码烧电子高香,后台数据显示最贵一炷香定价9999元。用商业手段传播文化未必是坏事。
云南崇圣寺用门票收入养活周边600多户手工艺人少林寺海外分寺成为民间外交的重要窗口寺庙衍生的健康养生项目填补了高端疗愈市场空白无中生有造出来的无锡灵山拈花湾每年为数百万人提供精神滋养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度。或许可以借鉴上市公司模式,让寺庙的功德箱变成透明玻璃箱——毕竟,信众捐的不仅是香火钱,更是对信仰的纯粹期待。
这场风波过后,少林寺景区依然正常开门迎客。站在2025年回望,少林寺的商业化早已超越“该不该”的争论,进入“怎么管”的深水区。当千年晨钟与电子支付提示音交织响起时,我们或许更应该思考:寺庙经济如何重构现代人的精神栖息地?这个问题,可能比任何财务报表都值得深究。
来源:新旅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