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七日谈|极端天气频发,城市如何修炼韧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6:17 1

摘要:上周,台风“竹节草”二次登陆上海,疾风骤雨,一些区域出现短时积水,好在严阵以待的上海,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全城倾力,用心守“沪”,很快恢复了正常生产生活节奏。

上周,台风“竹节草”二次登陆上海,疾风骤雨,一些区域出现短时积水,好在严阵以待的上海,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全城倾力,用心守“沪”,很快恢复了正常生产生活节奏。

“竹节草”波澜不惊的背后,是上海城市管理体系展现的“精准防范”与“有序可靠”:在金山区朱泾镇,防汛人员重点排查老旧小区高空隐患;为防止江水倒灌,外滩风景区厢廊400多个舷窗全部关闭,工作人员在台风到来前逐一检查沿江舷窗关闭情况……或许,这些防灾细节,早已内化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例行程序,但对于一座城市来说,通过主动预防、精细管理,让可能的灾情降至最小,厥功至伟。

进入三伏天,高温和暴雨对全国许多城市的考验仍在持续。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而大城市因其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基础设施,往往成为最易受灾、内涝的区域。提升城市韧性,不仅是“硬件”问题,更是治理理念的转变——从被动救灾转向主动防灾,从单一工程措施转向系统综合治理,从政府主导转向全社会参与。每次防灾减灾,都是城市管理查漏补缺、修缮安全护栏的“时机”,而精细的城市管理,必是融合科学决策、技术创新、精细运营和人文关怀的系统性实践,在于其应对复杂挑战时的精准、高效与安全韧性。

新民晚报报道上海迎战台风“竹节草”。

2024年12月,上海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意见》。首次明确从功能韧性、过程韧性、系统韧性构建具有上海超大城市自身特点的韧性安全建设体系。按照有关国际权威机构的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城市的韧性,从来不只是钢筋水泥的物理强度,更是融入城市管理的应急智慧——在风暴来临前的科学预判中,在群众转移时的从容调度里,在风险防控的精准落笔处。

此次台风天,是上海出台“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意见”后的首次“大考”,也引发了笔者的三层思考:

其一,韧性,体现为风险应对的适应力。当下,我国城镇化重心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夯实防御基础,应着眼于如何优化现有的城市空间布局,铺设“平急两用”基础设施网络,让学校体育馆、地下车库等空间具备防灾转换功能,“竹节草”二次登陆前夜,临港少年宫作为临时安置点,承接了300名来自临港主城区在建工地的工友,空间功能的快速转换,很好地体现了“平急两用”。

其二,韧性,不止是城市管理者,更需要公众参与。社会层面是城市防御能力的核心,通过培育邻里互助网络、开展防灾演练、普及应急知识,增强居民风险意识与自救能力,让公众对城市防灾减灾处置能力了然于心,才会在灾害来临时,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防范机制。

其三,韧性,体现为风险共担的机制。建立治理层面的风险共担机制,有助于提高韧性强度。比如,对一些存在作业风险、但城市应急中又需要的一些岗位、人员,如果能进一步优化“政府+保险+企业+个人”的巨灾风险共担机制,将有助于完善科学防御体系。

超大城市的发展,既需要着眼长远的规划智慧,更离不开每次防灾减灾的韧性修炼。韧性城市建设不仅是应对风险的“盾牌”,更是提升城市能级的“引擎”。在未来城市的竞争中,风险管控能力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毕竟,宜居、安全的城市更能留住人才,更具全球竞争力。唯有坚持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统一、长远规划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才能让超大城市更加安全、有韧性,经得起极端天气的考验。

当前,上海正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高质量、高水平编制“十五五”规划。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城市风险多元化的背景下,上海如何通过系统性规划提升城市韧性,不仅关乎自身的长远发展,也将为全国乃至全球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上海方案”。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