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赤子亦有热血丹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5 08:00 1

摘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全民族抗战展区,我们能够看到港澳台胞与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国际友人的抗日义举,毫无疑问,这场全民抗日的战场不仅仅在中国大陆,而是遍布世界各地。在“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中,展示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照片,在文物上方,是毛主席掷地有声的话:“中国

▌陈梦溪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全民族抗战展区,我们能够看到港澳台胞与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国际友人的抗日义举,毫无疑问,这场全民抗日的战场不仅仅在中国大陆,而是遍布世界各地。在“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中,展示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照片,在文物上方,是毛主席掷地有声的话:“中国的抗战是要求得最后的胜利,这个胜利的范围,不限于山海关,不限于东北,还要包括台湾的解放。这是我们对准备抗战的意见。”(毛泽东,《抗日民主与北方青年》,1937年5月15日)。在这一展区的一角,有一只斑驳的皮箱,这只皮箱就是台胞李纯青使用过的。

李纯青

李纯青抗战时期用过的放大镜

李纯青抗战时期用过的眼镜

李纯青抗战时期用过的派克笔

李纯青抗战时期使用的手提箱

毅然决然参加抗日战争

1945年10月25日上午10时,在中国战区南京受降仪式过去一个半月后,台北公会堂内庄严肃穆,一场仅持续五分钟的仪式终结了日本对中国台湾省长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半个世纪前《马关条约》的签署使中国台湾省沦丧,而今中国代表陈仪将军以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身份,接受日本台湾总督兼台湾军司令官安藤利吉的投降。安藤利吉解下佩刀、签署降书时,殖民统治的象征被彻底粉碎,陈仪宣读的《第一号命令》宣告中国台湾省主权回归中国,并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投降书》,将台湾省的法律地位明确为“日本所窃取的中国大陆领土”。当时坐在媒体席的《大公报》特派记者李纯青见证了这一历史瞬间,那一刻他思绪万千。

1908年出生于台北大稻埕茶商家庭的李纯青,自幼在殖民统治的阴影下成长。祖父“人不能没有祖国”的教诲深植于心,少年时亲见日本警察殴打台胞的暴行更激发了他的民族意识。1922年,14岁的李纯青断然拒办日本户籍,只身返回福建安溪求学,这一抉择成为他抗日救国之路的起点。

在集美师范学校,他组织学运抗议国民党清党,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1933年从南京中央政治大学毕业后,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经组织派遣,李纯青赴日本大学社会系留学,在东京目睹“二二六兵变”后的军国主义狂热,日本岛上到处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全面侵华战争一触即发。他彻夜研究日本军工体系,笔记中详录日本社会生产的关键数据,预判日军未来动向,了解日本的民族狂热会走向何方。卢沟桥炮声一响,李纯青放弃学位火速归国,以笔为剑投入“舆论战场”。

1938年,经友人推荐,李纯青被上海《大公报》聘为日文翻译。进入《大公报》后,他开辟了独特的抗日宣传战线。在中国香港分社期间,他撰写的《日本兵为谁而战》揭露日军基层士兵厌战情绪的文章,便是通过翻译一封来自日本兵尸体口袋中的日文书信而引发的。文章中,他用马列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和方法,客观地分析了日本国情,旨在暴露敌人的黑暗与弱点。他发表的《日本经济崩溃的本质》更首次在香港媒体公开引用毛泽东《论持久战》观点,报社同仁劝阻“恐引祸端”,李纯青则心向真理,不惧祸事,坚持发表。

凭借对日本海军动向的分析,李纯青在1941年发表的《太平洋战争展望》中,预言日军将偷袭珍珠港并南进东南亚,他的判断也对有关当局的决策起了一定的作用。1942年,美国情报人员乔治·基尔向美国政府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建议“对日作战胜利后在台湾进行国际管制”。美国三大杂志也提议战后在太平洋建立一条防御地带,把台湾划归国际共管,不许台民投票要求复归中国。这样的无理要求,引起了国内强烈的不满,正在国内抗战的台籍人士,纷纷表达抗议。作为身在大陆抗日的台湾人,李纯青又是发表文章抗议,又是团结在重庆的台籍知名人士成立台湾革命同盟会,为收复台湾积极举办活动,并代表台湾革命同盟会发表宣言,表明台湾人民支持台湾回归祖国的态度。为解决收复台湾的种种问题,打破国际上对台湾无主的错误认识,他引领社会各界人士或口头声援,或撰文呼应。

见证台湾回归祖国仪式

多年的抗战终获得胜利,1945年10月5日,李纯青以《大公报》特派记者的身份,跟随台湾省长官公署前进指挥所人员,搭乘美国飞机抵达台北,亲历了10月25日日本投降仪式,成为这个历史时刻的见证者。

当日本总督安藤利吉向陈仪鞠躬呈交降书时,李纯青持笔写道:“十月二十五日上午十时,在台北公会堂举行受降典礼。会场布置为一四方形,陈长官上座,左方盟友及我军官,右方台湾民众代表及我公务员。九时五十分,日本台湾总督兼台湾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到,就下位。安藤块头颇大,肥硕秃顶,一言不发,面无表情,签署降书后,即行退席。从此刻起,台湾版图正式归还中国。割让五十年四个月零九天,时间不算短呀·此夜台湾全岛同胞,家家馨香祭祖。不知几家在笑,不知几家在哭。但无论笑,无论哭,人也自由,鬼也自由了。家家驱除以前被迫奉祀的天照大神神像,再让自家祖宗的神主坐上厅堂。许多老年人、成年人告诉我:八月十五日以来,我们变成小孩啦,天天在过新年。”

台湾光复之后,岛内民众传诵着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唱着“六百万民同快乐,壶浆箪食表欢迎”的歌曲,欢迎祖国接收台湾。街上锣鼓喧天,鞭炮声不断,户户张灯结彩,民众高呼:“我们要做中国人了,不再做日本人!”李纯青作为其中一分子,定格了这一幕历史瞬间。参加完受降仪式后,他开始了环岛考察,接触各界人士,感受风土人情,并记录下了台湾人民对于回归祖国的喜悦和感动。

1949年,身在大陆的李纯青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并从1954年起担任台盟中央副主席。虽然身在大陆,但他从没有忘记对岸的家乡。特别是1977年以后,他饱含热情,写下了大量的文章,向读者讲述台湾的历史、民情、风俗、逸事,讲述海峡两岸交流的历史,为大陆读者了解台湾倾注了很多心血。他还利用在台盟工作的机会,经常会见来自世界各地的台湾同胞,并与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时常接触,向他们解释大陆的对台政策,并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讲述两岸人民隔不断的情缘,以及台商在大陆投资办厂的优惠政策,使台胞深受感动。

1985年10月25日,首都各界纪念台湾光复四十周年大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李纯青发言:“光复当时,我见过成千上万的台湾父老兄弟,我怀念你们,感谢你们。记得当年台北桥头有副对联,写着‘有生民怀故国,不堪遗老话前朝’,我相信,我们大家爱国之心是永远不变的。”

在李纯青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抱病写了《望台湾》一书,寄托对家乡台湾和台湾人民的思念。1990年5月20日,李纯青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此次展出的这只破开的手提箱,还有未展出的李纯青戴过的毡帽、褪色的上衣,都与他一同经历了穿梭于祖国各地奔走写作的过往。而保存完好的派克笔、略显污浊的眼镜和放大镜,则与他一起见证了抗战的胜利,见证了台湾的命运,书写了一篇篇珍贵的文章,将台湾紧紧拥在祖国的怀抱中。他的一生证明:台湾同胞的爱国热血始终与大陆紧密相连。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